背叛丈夫认错归家,她用冷漠伤了丈夫一生,自己却活得光芒万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9 23:07 1

摘要:1937年,英国码头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35岁的已婚妇女,一个是29岁的英国诗人。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1937年,英国码头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35岁的已婚妇女,一个是29岁的英国诗人。

丈夫陈西滢在武汉等她回家,她却跨越半个地球来送别情人,这不是第一次。

几个月后,朱利安·贝尔死在西班牙战场上,而凌叔华,继续她光芒万丈的一生。

——《壹》——

凌叔华6岁那年,用木炭在花园白墙上画画,父亲的朋友路过,停下脚步看了很久,"这孩子有天分。"一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

凌福彭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和康有为同榜。

官至顺天府尹,家里99间房子,院套院,屋连屋,凌叔华排行第十,是父亲第三房姨太太生的,大家族里的孩子多,但会画画的孩子,只有她一个。

父亲请来的老师,都是顶级的。

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缪素筠,亲自教她,王竹林、郝漱玉,一个接一个,辜鸿铭教她英文和古诗词,这种教育,民国女子里找不出第二个。

1924年,泰戈尔访华,燕京大学推选凌叔华做学生代表。

那天,她见到了徐志摩和陈西滢,徐志摩那时正为林徽因神魂颠倒,他没注意到这个端庄的女学生,但很快,他就发现了凌叔华的才华。

他们开始通信,半年时间,七八十封信。

徐志摩在信里说:"我的话匣子,对你是开定了。"他说凌叔华懂他,说她的目光能穿过字面,外界开始传绯闻。

凌叔华写了一封公开信澄清。

她说,徐志摩的信"未有半语是社会所想徐某想说的话",她说自己已经计划和陈西滢结婚,陆小曼是她的知己朋友。

1925年,她发表小说《酒后》,一夜成名。

1926年7月,她嫁给陈西滢,史家胡同24号的后花园,28间房子,是她的嫁妆,婚礼办得很体面,教授娶了女作家,文坛佳话。

但徐志摩给胡适写信说:"这对夫妻究竟快活不,他们在表情上太近古人。"

他看出来了,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贰》——

婚后第二年,矛盾就来了,陈西滢留学英国,26岁当教授,他爱才,也爱凌叔华的才华,但他不是徐志摩那种浪漫的诗人。

他是理性的批评家,是冷静的学者。

凌叔华需要的,他给不了,凌叔华对女儿说过:"你绝对不能给男人洗袜子、洗内裤,这丢女人的脸。"这话,在1920年代说出来,已经够激进。

1929年,陈西滢去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凌叔华跟着去了,但陈西滢怕人闲话,始终不让她教书,她开始主办文艺沙龙,写作,画画,编《武汉文艺》副刊。

表面上风光,心里的苦闷,只有她自己知道。

1935年10月,朱利安·贝尔来了,他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29岁,英国诗人,来武大教英国文学,陈西滢凌叔华夫妇,热情接待了这个年轻人。

朱利安来自布鲁姆斯勃里艺术圈。

那是个混乱、放纵的圈子,他的母亲是画家,也是罗杰·弗莱的情人,朱利安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他爱上了"院长夫人"。

学生叶君健后来回忆:"朱利安实现了一个浪漫男子的梦想。"

凌叔华比朱利安大8岁,但这不是问题。会说英文的不多,她以院长夫人的身份照顾朱利安,加上"中国才女作家"的光环,朱利安很容易对她产生亲近感。

朱利安的赏识和恭维,对身处那个环境的凌叔华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1936年初,两人背着陈西滢偷偷去了北平,朱利安给母亲写信说:"每天去剧院,去滑冰……"事情败露了,陈西滢发现后,痛苦万分。

但他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写信给朱利安,骂他"不是君子"。

叶君健说:"陈西滢是一个相当羞涩的人,说话有时还显出一点脸红。"他是个与中国现实脱节而沉湎于英国旧文化的人。

他给凌叔华两个选择:离婚,或者与朱利安分手。

凌叔华想和情人在一起,但朱利安退缩了,凌叔华再三逼问,才知道朱利安还有别的暧昧对象,她只是朱利安手中的玩物。

朱利安把她当作炫耀的战利品,从没想过和她结婚。

朱利安离开了武汉大学,但凌叔华和他藕断丝连,朱利安回国前在香港停留,凌叔华又赶到香港与他告别。

——《叁》——

1937年春天,朱利安要去西班牙参战,凌叔华不顾一切,远赴英国送别,几个月后,马德里保卫战,德国法西斯的飞机炸中了朱利安开的救护车。

弹片切入胸腔,朱利安身负重伤。

他死前喃喃自语:"我一生想两件事,有个美丽的情妇,上战场,现在我都做到了。"年仅29岁,朱利安死后,凌叔华和陈西滢的婚姻没有结束。

但也没有修复。

1939年底,凌叔华以母亲去世奔丧的名义,回到日本控制下的北平,此后很长时间,她都没有回乐山,而是留在燕京大学教书。

陈西滢一个人在乐山。

1941年7月,有人见到陈西滢,"唇有黑髭,鬓杂白发,背部也稍微有些拱起。"只是穿起亮纱的蓝衫,还依稀有点儿住在北平东吉胡同时候的风度。

他老了,1942年2月,凌叔华终于回到乐山。

杨静远的日记记着:"干妈、小滢回来了,后天我的生日请她们吃饭。"两年半,他们没见面,8月6日,夫妻俩一起去乌尤山上的复性书院,拜访马一浮。

这是他们在乐山为数不多的一起出现的记录。

1943年,他们又分开了,陈西滢去英国的中英文化协会任职,凌叔华留在乐山,为自己建了一栋小楼,这栋小楼在万佛寺旁。

与对岸的凌云寺遥遥相望,"左右均有古木细竹。"

她在这栋小楼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城堡,抗战八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可能只有一两年,但这一两年,给了他们慢慢愈合婚姻裂痕的机会。

或者说,他们学会了相敬如宾。

——《肆》——

1946年,陈西滢被派往巴黎,任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代表,1947年,凌叔华带着女儿去伦敦团聚,从此定居欧洲。

朱利安虽然死了,但他给凌叔华留下了一份遗产。

布鲁姆斯伯里的人际关系网,朱利安的母亲瓦内萨·贝尔,他的姨妈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

这些人,都成了凌叔华进入英国文化圈的桥梁。

但凌叔华不是坐享其成,她用自己的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她选择先用绘画打开局面,绘画不需要语言,更容易被西方接受。

她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简洁的笔法、留白的表现。

正好符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她在英国、法国、美国举办多次画展,在画界获得了声名,1953年,她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出版。

这是伍尔夫生前鼓励她写的。

伦纳德·伍尔夫直接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古韵》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成为畅销名著,她被誉为"第一个征服欧洲的中国女作家"。

1956年,她去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

1967年,去加拿大任教,讲授中国近代文学,后来,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都邀请她作专题讲座,她的画作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1964年,中法建交,陈西滢被驱逐出巴黎。

一家人生活困顿,凌叔华不得不"鬻文卖画",她时常感慨:"我可不愿像白俄一样在路边卖地毯。"1970年,陈西滢去世。

凌叔华让他"落叶归根",骨灰安葬在江苏无锡。

1989年,89岁的凌叔华,从英国飞回北京,住进景山医院,1990年5月22日,她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来源:小马阅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