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汉奸一直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但在2016年,当南海风波正紧时,一个叫张毅弘的“军事专家”突然冒头,对着美国媒体大放厥词:“美军该学1999年炸南联盟的法子,‘误炸’中国军舰震慑北京。”
从古至今,汉奸一直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但在2016年,当南海风波正紧时,一个叫张毅弘的“军事专家”突然冒头,对着美国媒体大放厥词:“美军该学1999年炸南联盟的法子,‘误炸’中国军舰震慑北京。”
在旁人诧异的眼光中,此人还说,如果中国追问起来,就说是误炸就可以了。这番言论让人惊诧,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何一个中国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而此人就是一直谄媚西方的张弘毅,他自诩是时政评论员,但又满嘴胡说八道,让人耻笑,时隔多年,这位“狂人”的结局如何?是依然高调,还是销声匿迹?
他曾叫张弘毅,毕业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院,这本该是按部就班人生的开端,可年轻的张弘毅,心里早已不满足于教书匠的平静。
据说,少年时代的他,就对军事政治抱有远超同龄人的热忱,常常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只是,这份才华多少带了点刺,师长们评价他“有才,但目空一切”,这或许就为他日后的偏执埋下了隐患。
1986年,他揣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自费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目标是研修苏联政治。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异国求学,远非想象中浪漫。
为了糊口、为了学费,他凌晨三四点就得爬起来送报纸,生活的重压让他一度不得不依赖镇静剂才能入眠,更大的打击在1990年降临,青山学院大学一纸令下,以论文造假为由,将他无情除名,学术之路,戛然而止,像个难堪的笑话。
但是为了融入日本圈子,他还是没有选择回国,反而娶了当地女子,不过对于他的尴尬境地并没有变好,在他为了妻子刻意模仿日本礼仪时,妻子家人对他的那种似笑非笑的嘲弄,让他感到非常的羞辱,心理逐渐扭曲。
带着一身疲惫与不甘,他需要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能彻底割裂过去,又能博取眼球的身份。于是“安德烈·平可夫”横空出世。
据说,“平可夫”三字,寄托了他对苏联名将朱可夫的某种崇拜,而“安德烈”,则为这层新皮囊抹上了更浓的异域油彩。他大概觉得,这样一个组合,更能敲开西方世界的大门,也更能让自己与那个让他失意的“张弘毅”划清界限。
不得不承认,他在语言上确有几分天赋,普通话、广东话不在话下,英语、俄语、日语也玩得溜转,这成了他日后行骗江湖的独门兵器,让他得以在不同场合乔装打扮,扮演着形形色色的“军事专家”。
1993年,平可夫揣着一笔来路不明的资金,在加拿大落脚,随即创办了所谓的“汉息中心”,并以此为据点,推出了他的核心“产品”——《汉和防务评论》,这本杂志,主打中国军事相关的“内幕”与分析。
可笑的是,许多所谓的“独家猛料”,不过是从中国内地一些军事爱好者网站、公开论坛上扒拉下来的边角料,稍加包装,便冠以“重磅爆料”之名,专供西方某些势力按需取用,也为他自己赚取着虚妄的名声,他太懂得如何包装自己了,一步步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背景神秘、消息灵通的“权威”。
但这种“权威”的构建,常常漏洞百出,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
比如,他曾将上海青浦一个公园里供孩子们嬉戏的水泥航母模型,后期处理一番,硬说成是“卫星照片”,言之凿凿地宣称这是中国秘密建造的第三艘航母及其舰载机训练基地。
更离谱的是,这种鬼话居然一度被美国国防部收录进其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直到2012年那个水泥模型因年久失修被拆除,这场闹剧才算有了个明确的“物证”。
还有一次,军事论坛的网友恶作剧,发布了一张模糊处理过的战斗机图片,还特意打上了“平可夫禁用”的水印,他倒好,如获至宝,P掉水印就敢在《汉和防务评论》上宣称自己搞到了中国第五代战斗机的“真机照片”,结果呢?那不过是某个飞行模拟游戏的截图罢了。
然而面对这些一次次的打脸和揭穿,他似乎总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稳坐钓鱼台,继续沉浸在他自己编织的权威幻象里。
可是真正把他推上风口浪尖,让他彻底暴露本性的,还是他那些挑战人类良知底线的疯言疯语。
2022年3月,平可夫在美国《华盛顿时报》的采访中,终于抛出了他最具煽动性也最无耻的言论,他不仅为1999年美军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暴行洗地,将其美化为一种“低成本高威慑战术”,更是丧心病狂地鼓吹美军应该故技重施,可以通过“误炸”中国在台海或南海的舰艇,以此向中国施加极限压力。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尤其是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滔天怒火,中国外交部也罕见地直接点名,斥其为“背叛人类良知的跳梁小丑”。
但其实,这早已不是他第一次口出狂言,他曾大放厥词,说“中国海军崛起必然威胁世界和平”,2022年初,他还屁颠屁颠跑到台湾,与岛内某些势力一唱一和,极力渲染所谓的“大陆军事威胁论”。
他似乎嗅觉很“灵敏”,精准地捕捉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负面信息的某种“需求”,并把“反华”当成了一门生意,一种变现的手段,他的所谓“分析”,充斥着刻意的贬低、臆想的“阴谋”和赤裸裸的恶意。
当他的言论从所谓的“军事分析”彻底滑向丧失人性的煽动与背叛时,他那身精心缝制的“专家”外衣也随之寸寸碎裂。
曾几何时,他还是某些西方机构的座上宾,但很快,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就公开打脸,表示其分析从未被官方决策所采纳,一度邀请他演讲的日本右翼智库,也悄悄删除了他的视频资料,给出的理由是其言论“损害学术中立”——这说辞,多少有点讽刺,就连他曾极力拉拢的台湾方面,其防务部门也明确切割,表示不会与“疯子”合作。
事业上的雪崩接踵而至,《汉和防务评论》的订阅量据说狂跌九成,惨淡经营之下,最终在2023年不得不宣告停刊。
当他的办公室被查封时,人们在角落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还未拆封的“平可夫军事分析套装”——那些过期的杂志和蒙尘的镀金奖杯,像一个个无声的嘲笑,映照着他昔日“辉煌”的虚妄。
个人生活同样一地鸡毛,据称,他的日本妻子也因不堪忍受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选择与他离婚,并带走了他在温哥华的房产与存款。
于是,“头号汉奸”、“跳梁小丑”这些标签,几乎成了他后半生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名号”。
有报道称,这位曾经西装革履、在西方媒体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国际军事专家”,晚景颇为凄凉,甚至一度被发现在加拿大街头靠捡拾废品维持生计,但这类描述是否完全准确,或许还有待考证,不过他声名扫地、众叛亲离的境遇,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些带有演绎色彩的报道推测,到了2025年,这位“平可夫先生”或许只能蜗居在多伦多华人区最廉价的合租房一角,依靠微薄的社会救济金苟延残喘。
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在春节期间,于唐人街偷偷摸摸张贴“咨询”小广告的场景。只是,广告上的业务范围,已从当年牛皮吹破天的“解读中国军力”,悄然变成了“代填移民表格”。
落款处,依然是那个他经营多年的洋名“安德烈·平可夫”,旁边却又歪歪扭扭、几乎难以辨认地注着一个中文名字:“张毅弘”——这不正是他抛弃了三十多年的本名吗?在异国他乡的穷途末路中,这个曾被他鄙夷的名字,竟成了他用以证明自己尚且“存在”的最后一片残破的符号。
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旧址的纪念馆里,一块冰冷的电子屏幕,无声地循环播放着他当年为美军暴行辩护的视频片段,下方的解说词字字如刀:“背叛者的声音,终将与谎言一同消逝。”
而在他的故乡昆明,他的母校也早已将他从“杰出校友”的名录中彻底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沉甸甸的警示:“知识可以渊博,灵魂却得干净。”
他汲汲营营一生所追求的那个“名”,最终凝固成的,只是一个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之名”,而那个他早已抛弃的中文名字,如今却以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成了他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点可悲的印记。
本文信源:百度百科-安德烈·平可夫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