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农业大学第25届研支团新疆分队的孙一凡,时隔一年收到了学生的消息,滚烫的惦念诉说着青春的印记。
模考中很多学生作文都写的她
积攒半年零花钱来京与他赴约
……
青春如花,向阳而生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沃土上
每一位青年都在奋力拔节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今天模考作文,好多同学都写的你”
“老师,今天自治区模考作文,好多同学都写的你……”
中国农业大学第25届研支团新疆分队的孙一凡,时隔一年收到了学生的消息,滚烫的惦念诉说着青春的印记。
当青春的回声漫过塔克拉玛干的滚滚黄沙,当初扎根的种子在某个春天开出漫山遍野的花。
“教育的回音也许会迟到,但那些曾在荒漠里大声喊过的话,终会顺着春风找到归途。”孙一凡与西部的情缘早已埋下伏笔,当听到师兄师姐扎根边疆的故事,“像一簇火苗点燃了心底的渴望”,望向那片炽热的大地,她毅然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莎车县第三中学的征程。
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小城,用漫天黄沙迎接了她的到来。干燥气候让她的鼻炎反复发作,夜里需敷湿毛巾才能入眠;书桌上的沙砾日日堆积,擦拭成了晨间必修课。但比环境更触动她的,是教室里160双炽热的眼睛——当学生们用歪扭字迹写下对知识的渴望时,孙一凡在泪光中许下承诺:“我要让花开在沙漠里。”
“闯过气候关、语言关、教学关、思想关,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扎根。”
面对普通话薄弱、教学强度大的高二班级,孙一凡的教案总在深夜被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的小说赏析课,换来的只有“好人坏人”的单一回答;字词听写时的茫然眼神,更让她辗转难眠。她开始与学生们做朋友,把课堂变成故事会,课间与学生们围坐谈心。当发现孩子们普遍胆怯自卑时,她创设“五分钟课前展示演讲台”——从最初稀落的掌声到后来满堂喝彩,见证着“语言如何重塑生命的底气”。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孙一凡也致力于民族团结工作。她带领学校广播站建立六大栏目,设立广播站“旁听生”,组建学校首支礼仪队,用“红石榴之声”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当维吾尔族学生在演讲台挺直腰板,当“经典咏流传”的诵读声穿透教学楼,教育的回响已悄然漫过沙丘。
“我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记录者。”
如今,已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的她如此定义支教:“就像石榴籽抱紧彼此,我们在边疆读懂了中国。”当学生教她跳起新疆舞,当“自找苦吃”成为校园流行语,孙一凡更加确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孙一凡用心探访祖国边疆上零落的故事。看到祖国强大、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她也在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同行的实践中淬炼成长。“我们,是卫国戍边的一份子”。
“229名农大研支团志愿者接力25年,只为等一场唤醒种子的春雨。”站在塔克拉玛干的土地上,这个曾为每天都要擦掉课桌上的沙土烦恼的姑娘,已把青春谱成了绿洲的前奏。那些被风沙磨砺过的岁月,终将在某个春天,化作沙漠边缘连绵的胡杨林。
山那边的眼睛,终于看见长安街的晨光
“虽然连续三天只睡不到四小时,但看到他眼里的光,所有疲惫都值得。”
当曾辅导过的国旗班学生揣着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来京时,第25届研支团广西分队的周景涛带着这个边境少年走遍大学校园,在凌晨三点的长安街上等待升旗。这是一个农大青年与边境少年的羁绊。
沿着北纬21°线扎下的梦想种子,破土而出了。
选择与使命:从受助者到播种者
儿时收到的善意,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周景涛谈起加入研支团的初衷时,目光灼灼。小学时家庭遭遇变故的他,切身感受过学校和社会帮扶的温暖,这颗“想要把光传递下去”的种子早已深埋心底。
大学期间,他带着这份信念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兴和县店子镇。在那片黄土地上的半个月里,他为跨越幼儿园到初中的30余名学生授课,在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中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温度。2023年,这个曾受益于社会关爱的青年,选择加入中国农大第25届研支团,奔赴中越边境。
温暖与传承:跨越山海的师生情谊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周景涛渴望突破地域的局限,向着那广袤而未知的土地迈出坚定的步伐,更加真切地感受祖国的脉搏,了解社会国情、增长见识。
在365个支教日夜中创造多项教学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让生物知识与家国情怀在边境课堂同频共振。通过讲述党史故事、新中国发展成就等内容,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党爱国的种子,以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支教地青年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远大志向。这种跨越地域的羁绊,在他结束支教后依然延续。当曾辅导过的国旗班学生揣着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来京时,他带着这个边境少年走遍大学校园,在凌晨三点的长安街上等待升旗。“虽然连续三天只睡不到四小时,但看到他眼里的光,所有疲惫都值得。”
展望与坚守:在祖国南疆续写新篇
“未来想继续留在广西发展,希望可以继续为党和国家添砖加瓦,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用的人。”经历边境支教的淬炼,周景涛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理解。他带着研支团故事走进十余场宣讲会,用亲身经历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从北京到东兴,从受助学子到支教老师,周景涛用365个日夜在国境线上写就青春答卷。当界河畔的木棉花再度盛开时,那个曾仰望星空的少年,已成为别人眼中的星光。
青春在西部热土绽放光芒
中国农大研支团用知识播种希望
以生命唤醒生命
一代代青年将理想深植教育沃土
在祖国边疆续写的
不仅是三尺讲台的故事
更是新时代青年
与家国同频共振的赤子诗篇
来源 | 青春中农大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这个让农药“精准投放”的科研小哥藏不住了!
首次落地中国!绽放!
巴西总统访华重要成果!!!
螳螂“拳击手”真相大揭秘!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