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纵容暴行,特种兵护平民反被砸头!以色列陷入道德崩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5:51 1

摘要:奥代德・耶达亚的遭遇,说出来没人敢信,这位特拉维夫明沙尔艺术学院的创始人,曾是以色列最顶尖特种部队“撒耶雷特・马特卡尔”的军官,还和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同一小队服过役。

奥代德・耶达亚的遭遇,说出来没人敢信,这位特拉维夫明沙尔艺术学院的创始人,曾是以色列最顶尖特种部队“撒耶雷特・马特卡尔”的军官,还和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同一小队服过役。

近日他在约旦河西岸陪着巴勒斯坦人采收橄榄,没招谁没惹谁,却被蒙面的定居者扔石头袭击,头部受伤,差点丢了性命。

本来这事挺清楚,施暴者该被谴责,受害者该被同情,但以色列第12频道的新闻采访,却让人看傻了眼,主持人阿德瓦・达顿对着受伤的耶达亚,竟然暗示他携带摄影设备去现场,是“咎由自取”。

无独有偶,另一个邻近频道采访另一位被石块击伤头部的预备役军官时,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

这种质问逻辑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以色列资深记者乌里・米斯加夫在《国土报》的评论里说得很明白,保护巴勒斯坦人免受暴行伤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性存在”。

说白了,就是有人在场见证,有人记录下发生的一切,这样才能对施暴者形成约束,本来想,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监督社会的角色,应该站在客观立场上还原真相。

但后来发现,以色列这些主流媒体的操作,完全背离了新闻职业的初衷。

他们不去追问施暴者的责任,反而把矛头对准受害者,这哪里是客观中立,分明是在为暴力行为找借口,帮施暴者脱罪。

这些媒体的做法,不仅仅是荒谬,更透着危险。,见证暴力的人被追责,当受害者还要为自己的遭遇道歉,施暴者只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长此以往,暴力事件只会越来越多,而那些本应被保护的弱势群体,只会陷入更加无助的境地。

这些媒体为啥敢这么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其实背后离不开以色列当下的政治生态,内塔尼亚胡的狂热支持者,已经和极端种族主义的卡汉主义者走到了一起。

现在的利库德集团和极右翼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已经看不出明显的界限,米斯加夫把这种情况称为“完美的合金”,这更像是一颗埋在以色列社会里的定时炸弹。

卡汉主义这股思潮,说起来也有些年头了,它源于梅厄・卡汉的极端犹太复国主义,核心主张就是驱逐巴勒斯坦人,曾经被不少国家列为和恐怖组织相关的意识形态。

没想到这些年,这股思潮在以色列右翼群体里又死灰复燃了,以色列人权组织曾记录过相关袭击事件,数量逐年增多。

这些定居者的暴力行为,不再是零星发生的个别事件,反而慢慢变成了有恃无恐的常态,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极右翼势力的默许和纵容。

右翼势力之所以变得这么疯狂,米斯加夫认为是源于他们深层的意识形态危机和挫败感。

在政治和外交层面接连遭遇不顺,他们不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反而选择了“焚毁俱乐部”式的反扑。

把怒火发泄到所有他们看不顺眼的人身上,法律系统、总检察长、左翼人士、记者,还有最无助的巴勒斯坦人,都成了他们攻击的目标。

很显然,这种无差别的攻击只会让以色列社会变得越来越撕裂,司法的公信力在下降,社会族群之间的对立在加剧,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

而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这种暴力行为逐渐被“正常化”,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米斯加夫在文章里做了个历史类比,要是1930年代的纳粹德国有电视转播,当时的新闻会不会也像现在这样扭曲?这个类比虽然尖锐,但并非没有道理。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当极端主义抬头,而媒体选择沉默甚至纵容时,最终受害的会是整个社会,以色列的这些主流媒体,现在充斥着阿谀奉承和盲从主义。

他们不敢得罪右翼势力,反而主动为其暴行提供合法化的外衣,搞不清他们是真的看不清局势,还是为了利益选择妥协。

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并非明智之举,作为新闻从业者,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应该是传递真相、坚守正义,而不是为暴行背书、助纣为虐。

米斯加夫向以色列主流媒体发出的疾呼,其实也是对所有媒体人的提醒,醒醒吧,恢复理智,别再做那些违背职业操守的事了。

毫无疑问,媒体的虚假中立已经成为以色列社会的一大隐患,如果继续放任这种情况蔓延,以色列社会的撕裂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的苦果,还得由整个国家来承担。

希望这些媒体能早日认清现实,回归新闻的本质,用客观公正的报道,为社会的稳定和正义的伸张出一份力。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