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的核心思想:杨振宁的主导作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5:26 1

摘要:1953–1955年,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两种几乎相同的介子:τ⁺和θ⁺。它们的质量和寿命几乎相同,但衰变模式不同:

1953–1955年,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两种几乎相同的介子:τ⁺和θ⁺。它们的质量和寿命几乎相同,但衰变模式不同:

τ⁺ → 3 个 π 介子

θ⁺ → 2 个 π 介子

按当时物理学的宇称守恒假设,这两种衰变模式不可能来自同一粒子。这一矛盾被称为τ–θ之谜,成为当时物理学界的重大难题。

根据权威资料,杨振宁在1956年春首次提出“弱相互作用可能不守宇称”的假设:

灵感来源
杨在深入思考τ–θ之谜时,意识到实验数据与宇称守恒假设不一致,并发现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从未被实验直接验证

“在1956年春,我在思考τ–θ之谜时,忽然想到从来没有人验证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
——《杨振宁文集》第四卷

理论提出
杨提出了核心假设:弱相互作用可能不守宇称。这一假设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物理学界对宇称守恒的绝对信念。

权威第三方确认

弗里曼·戴森(Disturbing the Universe, 1979)记载:

“Yang had the original flash of genius; Lee organized the calculations and helped to formalize the theory.”

李政道(My Days in Princeton, 1985)回忆:

“在1956年的讨论中,是杨首先提出了可能不守宇称的想法。”

APS历史档案(October 1956: Lee and Yang Crack the Mirror of Parity, 2022)指出:

“在1956年4月的会议上,杨讨论了τ–θ之谜,并首次提出是否有人真正验证过宇称守恒。”

李政道在理论整理、数学推导以及提出可验证实验方案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将杨的核心假设系统化,使之可以进行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但并非最初思想的提出者

1957年,吴健雄通过β衰变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不守宇称,为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这一实验使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显然,在科学界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中,谁提出核心思想是毫无疑问的——核心创意和科学主导权属于杨振宁,杨振宁的贡献最大。这一点得到了弗里曼·戴森以及APS等权威资料的共同确认。李政道的重要作用在于理论系统化,而吴健雄完成了实证验证。

来源:悟空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