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手握剪刀30多年,把小小理发室当作小美满的驿站。也有人一手扛起照相馆里的老相机,调亮了许多家庭的“小美满”相册。日子可以很小,但美满却能很大。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 段罗君
遍布在杭城街头巷尾的小店,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它们撑起的,是我们生活里最真实的小美满。
有人手握剪刀30多年,把小小理发室当作小美满的驿站。也有人一手扛起照相馆里的老相机,调亮了许多家庭的“小美满”相册。日子可以很小,但美满却能很大。
11月15日,在《小美满》小店脱口秀的舞台上,三位店主在聚光灯下从小店走向台前,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是老店里的岁月沉淀,是平凡生活里最动人的光芒。
开了30多年的复古理发店
是无数人的小美满情感驿站
“在我的小店里,头发剪过20多万人次。什么概念呢?要是头发能算积分,我早就够换一套学区房喽!”
周巧红是杭州五柳巷红辣椒理发店店主,她一开口,逗得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
她的玩笑话里却藏着30多年的坚守。这把陪伴她半生的剪刀,见证了20多万次变美时刻,不少30多年的老主顾说“一辈子跟定你”。
“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周巧红说,她原来学过做服装,后来在一次巧合中,她发觉自己挺适合理发,就开了家理发店,转而又去了美容美发学校精练技艺,后来还收了七八名徒弟。
30多年来,凭借着熟练的理发技能,
周巧红获得不少荣誉和奖项,也赢得许多顾客的信任。
潮新闻·钱江晚报“百家小店调查”启动五年来,曾多次采访报道过这家小店,见证着这家小店的坚守,到如今在年轻人中“出圈”。
“开小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一直在帮助我们小店,给予很多鼓励,给我们无限可能,我们小店也越来越好了。”周巧红说。
几十年未变的店铺格局,如今成了小年轻追捧的“复古氛围感”。尤其是电视剧《繁花》热播后,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做李李同款造型,也有年轻人想体验复古港风或是父母年轻时的发型,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全国各地赶来,让这里一度成为网红小店。
对周巧红来说,经营这家理发店,无关名利,只图“小美满”:“客人坐在镜子前,我把他们变漂亮,他们笑,我也很开心,头发越剪越短,缘分越拉越长。这里不只是剪头发的地方,而是承载着小美满的情感驿站。”
定格了很多人生瞬间的照相馆
就像一面小美满墙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旋律,曹梦琪缓缓走上舞台,将她在三墩老照相馆的反差故事娓娓道来。
“自从接手三墩老照相馆以后,虽然主业是拍照,但大部分时候我不是在忙着对付漏水的屋顶,就是在和罢工的打印机电脑斗智斗勇,顺便陪那台年纪比我还大的塑封机聊聊天……”
三墩老照相馆开了60多年,为方圆十里的人们定格了很多人生记忆。店面的橱窗、墙壁上贴满了好几代人的记忆——有新婚夫妻的结婚照,有新生儿的周岁照,也有阖家团圆的全家福。
老板兼摄影师周泉虎从25岁做学徒开始,在这家照相馆里为热爱和梦想奔波了大半辈子。今年他因为患病,经营照相馆变得力不从心,但他始终不愿让这家照相馆就这样关掉。6月,曹梦琪开始尝试接手经营照相馆,她在周泉虎这里拍过照片,喜欢摄影,也喜欢这里的氛围。
“当我看到一个个客人走进店里寻找他们小时候的照片时,我才懂,老周守护的不仅是一家店,也是无数人的小美满。”曹梦琪说,接手照相馆5个多月来,她愈发懂得这家照相馆存在的意义,“它记录了很多人生百态,帮人们记住了幸福瞬间。”
在她接手的日子里,有一位父亲特意带女儿过来,想给她拍一张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老照片;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进店,在满墙照片前驻足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有一位78岁的老爷爷,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店里,想给自己拍一张遗照……
老周办生前告别会的消息,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家店的存在,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特意赶来拍照。
“这家照相馆就像一面小美满墙,每一张照片都在轻声说:生活不用打太多强光,有点阴影,才更立体。”曹梦琪说。
扛着水桶走上脱口秀舞台
想让儿子看到,老爸很棒
“大家好,我叫王斌,是农夫山泉送水站昌化路的店主……”在舞台上,王斌又一次扛起了那个常常与他为伴的水桶。
自从开始准备“小店之夜”的演出,他下班回家的夜路就成了排练场。有时店里刚空下来,他也会时不时扛起水桶开始练习。
记忆像被拧开的水阀,源源涌出。1998年,王斌在昌化路15号开出了杭州最早的农夫山泉送水站之一。门面只有15平方米,送水靠的是一辆“二八大杠”。2000年,他靠送水挣到了人生第一个十万。“那时候走在路上,都觉得自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可背后的辛酸,只有王斌自己清楚。28年风里来雨里去,杭州最早开出的6家水站,如今只剩他一人还在坚守。
“你要问我有没有动摇过?当然有。”他顿了顿,“但总有一些人、一些话,让我决定继续。”
经营遇到困难,公司的人总是第一时间赶来;雨雪天气,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催促,而是:“老王,路滑,慢点骑,我家不着急。”
水本是平淡的日常,可送水路上积累的信任却深厚绵长。杭州城越来越大,客户越搬越远,但王斌常说,只要大家还认他这个“老王”,这水,他就一直送下去。
这次“小店之夜”,王斌请了两位特别的来宾。
一位是店里的老员工俞大姐,陪着他从15平方米的小店,一路走到如今扩大10倍的规模,日送水量稳定在八九吨。
另一位是他儿子。说起儿子,王斌的语气里带着愧疚。送水人的时间,是用水桶丈量的,陪伴儿子的时间却很少,这是他一直的遗憾。王斌也很少和家人提及送水的艰辛,直到儿子看到《钱江晚报》上老爸的报道,才知道了他的创业故事和不易。这次,儿子主动提出,要为老爸去现场打气。王斌很开心,他也想让儿子看到,站在舞台上的老爸,其实很棒!
扛着水桶站上舞台上的王斌,更想让儿子明白:人生路上难免颠簸,但只要肯努力、不放弃,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出满意的成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