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胶东半岛某机场,薄雾尚未散尽,数架歼击机、教练机已列阵待发。随着塔台一声令下,发动机轰鸣声刺破长空,海军航空大学某团实战化飞行训练正式拉开帷幕。战机梯次升空,直奔预定海空域,围绕低空突防、红蓝对抗、夜间截击等多个高难度课目展开专攻精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
清晨的胶东半岛某机场,薄雾尚未散尽,数架歼击机、教练机已列阵待发。随着塔台一声令下,发动机轰鸣声刺破长空,海军航空大学某团实战化飞行训练正式拉开帷幕。战机梯次升空,直奔预定海空域,围绕低空突防、红蓝对抗、夜间截击等多个高难度课目展开专攻精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锤炼飞行员全时全域作战能力,为决胜未来海空战场筑牢根基。
作为培养舰载机飞行人才的核心力量,该团始终秉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组训理念,将实战化要求贯穿训练全过程。此次训练摒弃传统“脚本式”演练模式,不预设对抗场景、不固定飞行航线,而是根据海空战场特点设置复杂电磁环境、突发特情处置等实战要素,让飞行员在“未知险情”中锤炼临机决断和协同作战能力。“只有把训练场上的‘火药味’拉满,才能让飞行员真正适应未来战场的残酷考验。”飞行教官曹先建介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能力素质直接关系航母核心战斗力,实战化训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昼间训练刚一开始,低空山谷隐蔽突防课目就给飞行员带来了不小挑战。战机需要在海拔不足百米的山谷间穿梭,依托地形匹配导航规避“敌”雷达探测,同时还要应对气流颠簸、能见度骤降等复杂情况。飞行员李宁紧握操纵杆,目光紧盯仪表盘与舷窗外的地形,精准调整飞行姿态,在狭窄的空域中灵活机动。“山谷飞行要求高度差控制在10米以内,既要利用地形隐蔽,又要防止撞山风险,每一个操作都必须精准到毫秒。”完成训练后,李宁的飞行服已被汗水浸湿,却难掩眼中的坚毅。
穿出山谷,战机随即转入掠海突防阶段。海平面与天空融为一体,极易产生视觉错觉,而超低空飞行还需应对海风带来的气流扰动。突然,座舱内告警声响起,红色警示灯急促闪烁——战机被“敌”防空雷达锁定。飞行员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左手稳杆保持飞行姿态,右手迅速按下发射按钮,数十枚红外与箔条干扰弹弹出,同时操纵战机完成大角度急转弯,成功脱离锁定区域。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用时不足30秒,展现了扎实的战术素养和快速反应能力。
红蓝对抗环节更是精彩纷呈。红方双机编队抵达预定空域后,迅速展开战术队形,长机持续压迫蓝方机动空间,僚机则拉开距离实施警戒观察,伺机配合攻击。蓝方飞行员早有预判,通过连续翻转规避红方攻势,随即调转航向直扑红方僚机尾后,形成反制态势。海天之间,双方斗智斗勇,不断变换战术动作,从近距缠斗到超视距对抗,胜负态势几度反转。对抗结束后,战机刚落地,飞行员便直奔讲评室,借助飞行训练管理系统回放飞行轨迹,结合飞参数据逐一分析战术得失,在复盘研讨中优化战法训法。
午后时分,训练场上的“战火”持续升温,空中加油、对地突击等课目接续展开。在加油机的配合下,飞行员驾驶战机精准调整高度、速度与航向,实现输油管精准对接,完成空中油料补给。这一课目不仅考验飞行员的精细操作能力,更对双机协同配合提出极高要求,“空中加油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slightest偏差就可能引发险情,必须做到稳、准、严。”飞行教官梁李彬介绍,该课目已成为实战化训练的必备内容,旨在提升战机远程作战续航能力。
随着暮色降临,机场跑道灯光亮起,夜间飞行训练如期展开。与昼间训练不同,夜间飞行能见度低、参照物少,飞行员容易产生空间错觉,对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都是极大考验。“60起飞,高度5100保持距离,听你指挥。”塔台与战机的通信声在夜空中回荡,飞行员借助夜视设备和仪表数据,操纵战机在黑暗中穿梭。夜间截击课目中,战机需在复杂电磁干扰下发现并锁定高速移动目标,飞行员凭借精湛技术和默契协同,成功完成模拟攻击任务。
训练场上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后装保障力量的坚实支撑。停机坪上,机务官兵顶着烈日忙碌不息,快速为战机补给油料、装填弹药、检修设备,确保战机随时能够再次出动。“每一架战机的安全升空和顺利返航,都凝聚着保障团队的心血。”机务班长王磊手持检测仪器,仔细检查发动机关键部件,他所在的保障小组创下了单日保障战机起降32架次、零故障的纪录。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内,指挥员借助自主研发的飞行训练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战机飞行姿态和轨迹,高效下达指挥指令,为训练安全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实战化训练还融入了跨军兵种联教联训元素。该团依托与空军某部、舰艇部队建立的协作机制,将舰机协同、信息融合等重难点课题纳入训练计划,通过模拟联合指挥、协同作战等场景,强化飞行员联合作战意识。“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一兵种难以决胜战场。”团领导介绍,他们通过组织学员走进舰艇指挥室、空军模拟训练中心等方式,拓宽视野格局,培养体系作战思维,为未来参与联合作战打下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00后飞行学员在此次训练中表现亮眼。驾驶“海山鹰”教练机的学员张家训,在夜间单飞考核中精准完成陆基模拟着舰动作,顺利通过考核。这款新型教练机取消了降落伞舱,安装翼尖减速板,能够有效缩短降落距离,更贴近舰载机飞行特点。“生长模式”下的培养体系让年轻学员成长迅速,他们跳过传统多机型改装阶段,直接衔接歼-15等主战机型训练,训练周期大幅缩短,作战能力却稳步提升。“我们的目标是让学员毕业后能快速融入部队作战体系,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舰载机飞行员。”飞行教官柴旺说。
训练结束后,讲评室内的研讨氛围依然热烈。飞行员们结合训练中的问题短板,围绕战术运用、特情处置等展开深入交流,教官则根据飞参数据和训练录像进行精准点评,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这种“飞行-复盘-改进”的闭环训练模式,让每一次飞行都能实现能力提升。据统计,此次实战化训练累计完成飞行架次120余架,人均飞行时间超6小时,所有参训飞行员均顺利通过低空突防、夜间截击等重难点课目考核,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清晨到深夜,从山谷到海洋,该团通过高强度、多课目、全要素的实战化飞行训练,不仅锤炼了飞行员的技战术本领,更磨砺了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近年来,该团始终聚焦航母舰载机人才培养核心任务,不断革新训练理念、优化训练体系,通过“生长模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舰载机飞行员,创造了培养周期最短、成才率最高等多项纪录。这些翱翔蓝天的“雏鹰”,正逐步成长为守护国家海空安全的中坚力量。
海天砺剑铸锋芒,实战实训谋打赢。此次实战化飞行训练,是海军航空大学推进练兵备战的一个缩影。未来,该团将继续聚焦实战需求,不断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创新组训模式、完善训练体系,在真打实抗中锤炼过硬本领,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航空力量、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当战机再次升空,那一道道划破长空的航迹,正是新时代海军航空兵向深蓝进军的坚定足迹。
来源:宁静姿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