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一位95后把15米长卷拍成30秒短视频,点赞飙到180万,评论区吵翻了:这到底是书法还是行为艺术?
“草书还能这么玩?
”上周,一位95后把15米长卷拍成30秒短视频,点赞飙到180万,评论区吵翻了:这到底是书法还是行为艺术?
偏偏这场官方大赛把票投给了它,还给了10%的“网络人气”权重。
老法师们坐不住了:狂草成了流量密码,评委怎么下得去笔?
先别急着骂。
张旭光刚在故宫办完“狂草心经”展,28厘米宽、15米长的《草书千字文》挂在墙上,像一条不肯落地的黑龙。
老头儿自己说:“看完再骂,至少先让墨汁飞一会儿。
”同一天,王厚祥走马上任草书委员会主任,把“速度、力度、纯度”写进评审表,翻译成人话就是:写得快不算本事,得又快又稳还能让人看清你写了个啥。
更离谱的是机器也掺和进来。
李双阳搞了个AI笔势分析,横竖撇捺全给你打成数据,哪一笔“飘”了,系统亮红灯。
有参赛者不服气:“我写的是‘醉草’,算法懂什么叫微醺?
”工作人员耸肩:“那你得先让评委微醺。
”
海外写汉诗的老外也来凑热闹。287件投稿里,一位法国小哥用丝绸写《将进酒》,墨水掺了红酒,晾干后自带果香。
陈新亚把作品举到灯下,半开玩笑:“闻上去像拉图,评分是不是得加0.5?”旁边工作人员赶紧记:国际传播奖,嗅觉维度,待定。
年轻人到底图啥?
数据摆在这儿:35岁以下报名者占了63%,三年暴涨42%。
他们一边在宣纸上学古人,一边把过程剪成15秒短视频,配摇滚BGM,点赞比老教授一年收的锦旗都多。
有人酸:“浮躁!
”可市场不撒谎,六位评委的网课订阅量早就10万+,李双阳那套“草书百日通”更是被催更到第5季,评论区清一色“老师多布作业”。
新材料也悄悄上桌。15%的作品不用宣纸,有人拿玉米皮拼贴,有人用可降解塑料,灯一打,字像漂在水面。
何开鑫在评审笔记里写了一句:“师古不泥,纸寿千年不如心动一秒。
”被旁边记者拍到,直接冲上热搜。
3月15日,评委们要现场直播写字。
张学群提前一周发微博问:“写啥?
你们点,我穿唐装。
”评论区高赞第一是“写辞职信”,他回了俩字“准了”。
丁申阳更绝,预告说准备写“躺平”二字,横竖撇捺全用躺姿,写完就送弹幕抽奖。
老观众们一边摇头“成何体统”,一边设好闹钟,生怕错过。
最扎心的其实是这条:写得再好,也要过“时代性”这一关。
翻译过来,你得让看不懂草书的人也觉得“这字带劲”。
于是有人把“996”写进狂草,横画像加班的脊梁,竖画像打卡的电梯,评委圈了个“可”。
旁边老书家直揉太阳穴:“我写了五十年,第一次见用草书控诉KPI。
”
大赛结束,优秀选手直接打包送进国家艺术基金培养计划,包机票、包导师、包展览。
一位去年落选的哥们这次提前半年练腕力,每天俯卧撑加量到200,说“不为别的,就想让机器测出我的力度是100%”。
朋友笑他疯,他反问:“你上班不也拼KPI?
我拼笔画,比你健康。
”
屏幕前的你,如果刚好刷到那条15米长卷的短视频,别急着划走。
点进评论区,大概率能看到吵架:一边是“这也叫书法?
我家猫蘸酱油都比这规矩”;一边是“你行你上,别酸”。
吵归吵,数据不会骗人——那条视频让同款宣纸店铺月销翻了6倍,客服自动回复都改成“亲,张旭光同款已售罄”。
所以,下次看到狂草别再只说“看不懂”。
也许墨汁背后,藏着一个年轻人想被看见的心跳。
老派与新潮,纸香与流量,谁规定只能二选一?
至少这场大赛把话筒递给了两边,让观众自己投票。
至于结果,3月30日公布,到时候记得去直播间蹲个答案——万一中奖的那幅字,正好你也投了票,四舍五入,这黑龙一样的墨痕里也有你的一滴。
来源:妆度小花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