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亿无人配送火了!快递员要失业?真相是岗位更吃香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4:41 1

摘要:打开手机刷物流信息,越来越多人发现派送记录里多了“无人车配送”的字样;快递网点里,曾经满场忙碌的分拣员身边,多了不知疲倦的机械臂;就连偏远乡镇的驿站,也开始出现自主行驶的“铁伙计”。2025年,无人配送赛道彻底火了——京东宣布未来5年采购100万台无人车,中国

打开手机刷物流信息,越来越多人发现派送记录里多了“无人车配送”的字样;快递网点里,曾经满场忙碌的分拣员身边,多了不知疲倦的机械臂;就连偏远乡镇的驿站,也开始出现自主行驶的“铁伙计”。2025年,无人配送赛道彻底火了——京东宣布未来5年采购100万台无人车,中国邮政抛出7000台集采订单,申通、顺丰等巨头纷纷跟进,加上地方政务、即时零售的需求爆发,350亿规模的无人配送产业正式进入爆发期。

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人心中的疑问:无人车24小时不休息,一次能装500件包裹,还能降低30%-50%的配送成本,快递员真的要面临“下岗潮”了吗?其实剥开“技术替代”的表象,背后藏着物流行业升级的底层逻辑,对快递员来说,这不是失业警报,而是岗位迭代的新契机。

先看无人配送爆发的核心原因,根本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做过快递的都知道,这个行业看似热闹,实则痛点突出: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一线派送员的薪资、社保、住宿成本让网点压力山大;末端配送效率受限,遇到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或者618、双11爆单时,延误、丢件风险陡增;还有安全隐患,快递三轮车事故频发,网点负责人要耗费大量精力处理理赔纠纷。

山西晋中寿阳县的快递网点负责人张庆富,对此深有体会。前几年618,他临时雇了好几个兼职,还是忙得人仰马翻,员工累得频频请假,包裹堆成小山。2024年8月,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直播间下单了第一台无人配送车,没想到这成了改变网点命运的关键决策。当地路况平坦,适合无人车行驶,短短两三个月,这台“新玩具”就跑顺了路,送完7个村级驿站只要50-70分钟,比人工效率提升一倍还多。

尝到甜头的张庆富,很快把无人车队扩充到6台。现在他的网点,一线派送员从12人减到6人,但没有一个人失业:有人转型开起了村级驿站,自己当老板;有人留在库房负责分拣、操作无人设备;还有人做起了线路规划和售后对接。对张庆富来说,无人车带来的不仅是25%的单票成本下降,更解决了旺季运力崩溃、安全风险难控的两大难题——“以前养人又操心,现在无人车自带保险,责任清晰,只要电力充足就能24小时待命,再也不怕爆单和员工请假了”。

这正是无人配送的底层逻辑:替代的是“重复性、高强度、高风险”的环节,而不是“人”本身。当前无人配送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分拨中心到网点”“网点到驿站”的中段运输,以及园区、社区等封闭场景的末端派送,这些环节路线固定、流程重复,最适合标准化操作。而上门派送、特殊包裹处理、客户沟通等需要灵活应变的环节,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

从成本角度算笔明白账,更能看清其中的逻辑。2019年,一台无人配送车价格高达百万元,普通网点根本买不起;但到2025年,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无人车价格已经降到2万元左右,还能享受4年免息、0首付的政策,比家用SUV还便宜。对网点来说,投入一台无人车,相当于雇佣了一个不请假、不抱怨、24小时工作的“员工”,单票运输成本从0.15元降到0.06元,在百亿包裹的市场里,这无疑是巨大的成本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辞退快递员,而是把他们从往返网点和驿站的奔波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京东物流即将在2026年4月落地的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站点里,无人机负责空中运输,无人车负责地面穿梭,机械臂负责装载分拣,全流程无人化运作,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人工。相反,站点需要专业人员负责无人机运维、智能设备检修、订单异常处理,这些岗位的薪资比传统配送员更高,技术门槛也更高,正是行业升级的方向。刘强东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明确表示:“机器人将把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催生出大量新需求、新服务、新岗位”。

事实上,无人配送产业的爆发,已经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余恩源透露,他们的月销量从去年的1000多台涨到现在的2000多台,年度销量突破1万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设备运维、地图绘制、售后服务的岗位需求。白犀牛无人车公司也需要大量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场景调试设备,确保无人车在小区、乡镇、园区等环境中安全运行。这些岗位不再要求“能吃苦耐劳、熟悉路线”,而是需要“懂技术、会操作、能维护”,为快递员提供了转型的新赛道。

对快递员来说,转型并非遥不可及。北京的快递员小王,做了5年末端派送,去年主动申请转岗到网点的智能设备操作岗。现在他的工作是给无人车规划路线、装载包裹、处理设备故障,月薪比以前高了2000多元。“以前每天跑100多公里,风吹日晒,还担心违章和事故;现在在室内工作,虽然要学新技能,但工作稳定,晋升空间也大”,小王的经历正是无数快递员转型的缩影。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技术升级从来不是“消灭就业”,而是“重构就业”。就像当年电商崛起时,很多人担心实体店店员会失业,但实际上催生了快递员、电商运营、主播等更多岗位;扫码支付普及后,没有让收银员失业,反而让他们从繁琐的收银工作中解脱,转向客户服务、商品推荐等更有温度的工作。无人配送也是如此,它淘汰的是“体力型”岗位,催生的是“技术型”“服务型”岗位,这是行业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策层面的支持,更能说明无人配送的发展方向不是“取代人”,而是“协同人”。截至2025年,全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路权试点,国家邮政局明确提出“加快无人配送技术应用,提升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运转效率”。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同时为从业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在山西晋中,随着张庆富的无人车队打通了县域路网,越来越多的乡镇驿站实现了“当日达”,农民的土特产能更快运往城市,城市的商品也能更便捷地送到农村。这背后,不仅有无人车的功劳,更有转型后的快递员在驿站分拣、客户对接、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支撑。无人车负责“跑量”,快递员负责“提质”,二者形成互补,让物流网络更高效、更完善。

再看市场需求的变化,无人配送的爆发,其实是为快递员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现在无人配送的场景已经从快递快运拓展到即时零售、冷链物流、医药配送等领域。比如美团在10多个城市启动“社区无人配送车”招标,主要用于生鲜、药品的即时配送;新石器无人车也在布局医药、零配件等城市配送场景,这些新场景的配送需求,依然需要人来对接和服务。

以医药配送为例,无人车可以将药品从药店送到小区门口,但需要快递员进行身份核实、用药指导等工作;冷链物流中,无人车负责低温运输,但货物的装卸、温控检查等环节,依然离不开专业人员。这些新场景对快递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带来了更高的收入回报,让快递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对快递员来说,应对行业变化的关键不是害怕技术,而是主动拥抱变化。与其担心无人车抢工作,不如趁着行业升级的契机,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价值。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在为员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比如无人设备操作、智能系统使用、客户服务技巧等,帮助快递员转型到技术岗、管理岗。

顺丰的快递员小李,就是通过公司的培训,从一名末端派送员转型为智能分拣设备管理员。“以前觉得自己只会送快递,担心被淘汰,现在学会了设备维护和系统操作,才发现自己的价值更大了”,小李说,现在他的工作不仅轻松,薪资也比以前高,而且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

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来看,350亿无人配送产业的爆发,本质上是物流行业从“人力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为了减少就业,而是为了让就业质量更高、行业发展更可持续。快递员作为物流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在转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未来的物流行业,将是“无人设备+人”的协同模式:无人车负责长途运输、重复配送等高强度工作,快递员负责上门派送、客户服务、技术维护等需要人文关怀和专业技能的工作。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行业的成本、效率、安全痛点,也让快递员的工作环境更好、收入更高、职业发展更清晰,实现了行业和个人的双赢。

所以,不必为快递员担心“下岗潮”。350亿无人配送产业的爆发,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对快递员来说,这是一次职业升级的契机;对行业来说,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高效、更便捷的物流服务。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人们失去工作。只要主动学习、积极转型,快递员不仅不会被时代淘汰,还能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无人配送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带来的不是失业焦虑,而是行业升级的红利。让我们期待,在技术和人力的协同发力下,物流行业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快递员也能在转型中开启职业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SaSa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