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库布其沙漠东端镶嵌着一片神奇的土地——响沙湾。这里沙丘连绵,高110米,呈月牙形延展,滑沙时沙鸣如雷,被誉为“响沙之王”。蒙古语称其为“布热芒哈”,意为“带喇叭的沙丘”。然而,响沙湾的价值远不止于自然奇观:它曾是“贫瘠荒凉”的代名词,
引言: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沙”
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库布其沙漠东端镶嵌着一片神奇的土地——响沙湾。这里沙丘连绵,高110米,呈月牙形延展,滑沙时沙鸣如雷,被誉为“响沙之王”。蒙古语称其为“布热芒哈”,意为“带喇叭的沙丘”。然而,响沙湾的价值远不止于自然奇观:它曾是“贫瘠荒凉”的代名词,逼人背井离乡;如今却以绿色发展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注脚。这片沙海的故事,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典范,更是人类文明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的哲学缩影。
---
一、生态涅槃:沙漠治理的智慧与坚守
1.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型
库布其沙漠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曾面临严重生态危机。上世纪,过度放牧与气候变迁导致沙化加剧,绿洲萎缩,居民被迫迁徙。然而,通过数十年的科学治理,库布其沙漠40%的面积已变为绿洲。这一成就得益于“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推进:鄂尔多斯市通过锁边林草带固沙、孔兑治理拦沙、光伏项目治沙等“组合拳”,构建了立体化生态屏障。例如,银肯塔拉沙漠生态区的绿色植被带每年向沙漠腹地推进300米,形成清晰的“生态等高线”。这种“以绿固沙”的实践,彰显了人类修复自然的决心与智慧。
2. 技术创新与生态伦理的融合
响沙湾的治理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治沙人采用网格纱帐固沙、耐旱植物种植与滴灌技术,精准控制水资源消耗;景区内太阳能加热系统、风能照明等低碳设计,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更值得称道的是,沙漠中建成的水上乐园,以“水沙共生”的奇观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韧性——当人类以谦卑之心顺应自然时,干涸之地亦可焕发生机。
3. 沙漠绿洲的文明启示
响沙湾的蜕变,是对工业文明掠夺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它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互为依托。正如当地牧民所言:“过去用斧头衡量森林价值,现在用呼吸衡量生命质量”。这种价值观的重塑,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以最小干预激活系统自愈力,以可持续利用替代无限索取。
---
二、文旅融合:从“响沙”到“享沙”的升华
1. 业态创新:沙漠资源的多元转化
响沙湾以“沙漠是唯一资源”的理念,开创了“沙旅融合”的新模式。景区开发了仙沙岛的沙漠越野、滑翔伞等刺激项目,悦沙岛的水上乐园与星空观测IP,以及顺沙岛的沉浸式星际主题体验。这些项目将干燥气候转化为纯净空气卖点,将温差转化为观星优势,让流沙成为极限运动舞台。数据显示,2024年响沙湾接待游客11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亿元,印证了“以绿生金、以金护绿”的良性循环。
2. 文化赋能:民族传统与现代潮流的对话
响沙湾深度挖掘蒙古族文化,推出祭敖包、民族歌舞表演、《鄂尔多斯婚礼》实景演出等项目。游客住蒙古包、品手把肉、听马头琴,在感官体验中感悟草原文明的包容与豪迈。同时,景区将传统那达慕精神融入沙漠越野赛、骆驼骑行等活动,让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种文化“活化”实践,不仅提升了旅游内涵,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3. 民生改善:从“背井离乡”到“家门口致富”
旅游业的勃兴带动了区域共同富裕。当地牧民从生态移民转型为护林员、导游或民宿经营者,年均增收超3万元;周边嘎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发展骆驼托管、特色餐饮等产业,户均收入增长30%。来自广东的游客黄婉霞感叹:“沙漠旅游让我看到了生态与人文的双重奇迹”。这种“主客共享”的发展模式,让沙漠从“贫瘠符号”逆转为“希望之地”。
---
三、精神象征:胡杨品格与民族气质的共鸣
1. 沙漠生命的韧性哲学
响沙湾的胡杨林,以“三个一千年”的生命周期(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成为坚韧精神的自然化身。其深扎的根系、自我克隆的繁衍方式,隐喻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生生不息的基因。正如治沙人一代代坚守沙漠,种下“希望之树”,胡杨的守望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在绝境中开辟生机的勇气。
2. 创新求变的文明活力
响沙湾的蜕变史,是一部“无中生有”的创造史。从国营接待站到5A级景区,从单一滑沙项目到综合度假区,其发展历程体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进取精神。景区将沙漠劣势转化为差异化优势,例如利用干燥空气打造康养IP,依托辽阔沙海开展低空飞行。这种创新思维,正是中华文明“穷则变,变则通”智慧的当代实践。
3. 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响沙湾的成功,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本质是对自然节律的顺应;而景区“不砍一棵树、不破坏原环境”的建设原则,则是现代版“无为而治”。这种发展观与西方征服自然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它追求的不是对抗,而是共生;不是索取,而是回馈。
---
四、时代启示:响沙湾与人类文明新范式
1. 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回应
面对气候变化与荒漠化挑战,响沙湾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系统性修复替代局部干预,以产业反哺生态替代资金依赖。其碳汇交易、光伏治沙等举措,彰显了“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正如联合国环境署评价:“库布其模式代表了全球沙漠治理的未来方向”。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样本
响沙湾的实践,与“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它证明了高质量发展能以生态资本为根基,以文化自信为灵魂,以普惠民生为目标。景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市,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实现了从“能源依赖”到“文旅兴市”的转型。这种路径,为发展中国家破解环境困局提供了参考。
3. 文明永续的北疆答卷
响沙湾的启示可概括为三重维度:
· 在哲学层面,它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主宰者转变为共同体成员;
· 在文化层面,它展示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融合可能;
· 在精神层面,它印证了“坚韧、包容、创新”的民族气质是文明延续的核心动力。
当游客在沙海中聆听轰鸣、在星空下感悟宁静时,响沙湾已超越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文明意象:人类生命的价值,在于与万物共鸣的能力。
---
结语:沙鸣如诗,文明如歌
站在响沙湾的沙脊上,俯瞰如金波荡漾的沙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更是一个民族生态觉醒的象征。这里曾掩埋过喇嘛庙的传说,回响过商旅驼铃,如今承载着治沙人的汗水与游客的笑声。它的蜕变告诉我们:文明的延续,不在于避免困境,而在于困境中开辟新路的智慧;生命的辉煌,不在于永恒不败,而在于每一次倒下后的重生。
当沙鸣声与马头琴音交织,当绿色屏障与金色沙漠相映,响沙湾正以它的辽阔与深邃,邀请我们共同书写——一个人与自然和解、传统与未来共舞的新时代。愿这曲沙漠交响,唤醒更多文明的曙光;愿这粒沙中的世界,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路。
——风沙终会掩埋足迹,但希望永远在绿洲中生长。
来源:细雨中绽放的梨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