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德国回来,我的消费观被彻底刷新:超市东西便宜是真的,但外食贵到让人崩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22:13 1

摘要:在中国,大概是8块钱。可能不够你买一杯像样的奶茶。但在德国的超市里,1欧元,你可以买到一升鲜牛奶,外加两根黄瓜。或者,你可以买一大袋500克的意面,配上一罐番茄酱。甚至,你可以买到一个刚出炉的碱水面包,再加一个苹果。我站在德国廉价超市Aldi的收银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一度以为是系统出了错。账单上罗列的牛奶、面包、鸡蛋、香肠、蔬菜,满满一大袋,总价不到20欧元。这些东西,足够我和朋友两个人,扎扎实实的吃上三天。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富翁。可就在半小时前,我在街角的咖啡馆,为一杯最普通的卡布奇诺和一小

1欧元。 在中国,大概是8块钱。 可能不够你买一杯像样的奶茶。 但在德国的超市里,1欧元,你可以买到一升鲜牛奶,外加两根黄瓜。 或者,你可以买一大袋500克的意面,配上一罐番茄酱。 甚至,你可以买到一个刚出炉的碱水面包,再加一个苹果。

我站在德国廉价超市Aldi的收银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一度以为是系统出了错。 账单上罗列的牛奶、面包、鸡蛋、香肠、蔬菜,满满一大袋,总价不到20欧元。 这些东西,足够我和朋友两个人,扎扎实实的吃上三天。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富翁。 可就在半小时前,我在街角的咖啡馆,为一杯最普通的卡布奇诺和一小块黑森林蛋糕,付了11欧元。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瞬间回到了解放前。

在德国的这一个月,我的消费观,就像坐上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 从超市的“天堂模式”一出门,就直接坠入餐厅的“地狱模式”。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德国人的厨房总是那么专业,为什么他们对“下馆子”这件事,抱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审慎。 因为在这里,自己做饭,是一种生存技能。 而出去吃,是一种奢侈的献祭。

一、德国超市:一个让你怀疑人生的“价格洼地”

来德国之前,我对这里的印象是“工业强国”、“物价高昂”、“生活严谨”。 我想象中的德国超市,应该是窗明几净,商品像艺术品一样陈列,价格标签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 直到我第一次走进一家Aldi。

Aldi,德国两大廉价连锁超市巨头之一,另一家是Lidl。 这两家超市,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德国的每一个角落,控制了德国超过40%的食品零售市场份额。 它们的样子,和你想象中的“高级”没有半点关系。 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殷勤的导购,甚至连货架都简单到粗暴。 很多商品,比如饮料、罐头,都是直接把进货时的纸箱划开,就这么堆在地上。 灯光是那种最朴素的白色,亮得没有一丝感情。 一切,都为了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

但当你开始看价格标签时,你的心脏会开始加速。 这不是惊吓,是惊喜。

一升装的全脂鲜牛奶,根据品牌和季节,价格在1.19到1.59欧元之间。 是的,一升,不是我们国内常见的小包装。换算过来,就是人民币9块钱左右,买一大桶。 10个一盒的鸡蛋,最便宜的非笼养(Bodenhaltung)鸡蛋,大约1.99欧元。 500克一包的意大利面,自有品牌的价格通常不超过1欧元。 一整袋500克的吐司面包,1.39欧元。 一公斤土豆,常年价格在1欧元上下浮动。 一公斤猪肉,根据部位不同,最便宜的五花肉或者肉馅,每公斤大约7-8欧元。 一整只烤鸡,热乎乎的,从烤箱里拿出来,大约5-6欧元。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想在公寓里自己做一顿火锅。 我们在Lidl买了两大盒肥牛卷,一盒猪肉片,各种蘑菇,豆腐,蔬菜,粉丝,外加一瓶德国雷司令白葡萄酒。 结账的时候,总共花费了35欧元。 我们四个人,吃到扶着墙出门,食材还剩下一半。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福利”。

这种便宜,不是因为质量差。 德国有着全世界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无论是Aldi的自有品牌,还是其他大牌,都必须符合严苛的标准。 你买到的最便宜的牛奶,它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必须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你买到的最便宜的肉,它的来源也必须清晰可追溯。

这种极致的性价比,源于德国超市巨的“残酷”效率。 它们通过全球海量采购,压低进货价;通过简化包装和陈列,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极高的自动化和极少的人工,压缩人力成本。 在Aldi,一个收银员的速度快到让你怀疑人生。 他们甚至不需要把商品一个个拿起来扫码,很多商品包装上印着多面条形码,收银员抓过商品,在扫码器上随便一蹭,就能成功录入。 你这边还没把东西装进袋子,那边长长的账单已经打印出来了。 他们不会等你,后面排队的人也不会等你。 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正因为如此,德国的超市,成了所有人的天堂。 无论是学生、难民,还是公司高管、大学教授,他们的购物车里,都可能装着同样牌子的牛奶和面包。 在这里,食物的基本需求,被拉到了一个极低的门槛。 它保证了每一个人,无论贫富,都能有尊严的吃饱,并且吃好。

二、走出超市:欢迎来到“货币熔炉”

当你在超市里体验了“上帝”的感觉后,千万不要高兴的太早。 因为只要你一走出那扇自动门,现实就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德国的餐饮,贵到让你怀疑自己刚刚是不是逛了一个假的德国。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冲击,是在慕尼黑的玛利亚广场。 走累了,想找个地方喝杯咖啡,歇歇脚。 我们随便走进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咖啡馆,不是什么网红店,也不是什么百年老店。 我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朋友点了一杯拿铁。 服务员端上来的,是两杯非常标准的咖啡,配着一小块免费的饼干。 气氛很好,阳光很好,鸽子也很好。 直到结账的时候,账单上写着:9.8欧元。 一杯咖啡,将近5欧元,人民币40块。 要知道,在超市里,一整包500克的咖啡豆,也就5-6欧元。

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德国,任何需要“人工服务”的消费,价格都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想在街头随便吃点什么? 一个最经典的土耳其烤肉卷(Döner Kebab),在柏林这样相对便宜的城市,也要7欧元起步。在慕尼黑或者法兰克福,8-9欧元是常态。 一个夹着香肠的面包(Bratwurstsemmel),火车站卖4.5欧元。 一份最简单的咖喱香肠(Currywurst)配薯条,8-10欧元。 这仅仅是街头小吃。

想正经吃顿午饭? 大部分餐厅,一道主菜的价格,都在15到25欧元之间。 一份维也纳炸肉排(Wiener Schnitzel),通常要22欧元以上。 一份烤猪肘(Schweinshaxe),配上酸菜和土豆泥,20欧元左右。 这还不算饮料。 在德国餐厅,饮料是必须点的,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 而饮料的价格,常常比食物本身更让人“心痛”。 一瓶0.33升的可乐,3.5欧元。 一瓶0.75升的瓶装水,注意,是水,通常要5-7欧元。 是的,你没看错,一瓶水比一杯啤酒(一杯0.5升的生啤大约4-5欧元)还要贵。 所以,当你看到德国人中午就在喝啤酒,不要以为他们都是酒鬼,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觉得喝水太亏了。

有一次,我和朋友两个人,晚上想吃顿好的。 我们去了一家意大利餐厅,点了两份意面,一份沙拉,一人一杯酒。 那顿饭,没有前菜,没有甜点,非常节制。 最后结账,75欧元。 付钱的时候,我的手是抖的。 75欧元,这笔钱,够我们在超市买一个星期的菜。 我脑子里迅速换算了一下,这顿饭花掉了我600多块人民币。 而在国内,同样水准的意大利餐厅,可能连一半的价格都不要。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理解了德国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 “在德国,如果你天天出去吃饭,那你不是有钱,你是在烧钱。”

三、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劳动力的价格标签

为什么? 为什么德国的超市和餐厅,像是存在于两个平行的宇宙? 为什么食物原材料如此便宜,一旦经过加工和烹饪,价格就瞬间上天? 答案很简单,也极其深刻: 在德国,你为食物本身付的钱很少,但你为“人”付的钱,很多。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因素:高昂的劳动力成本。 德国有严格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2024年已经超过了每小时12欧元。 这意味着,一个餐厅,哪怕是雇佣一个最基础的洗碗工,一个小时也要支付将近100块人民币的工资。 这还没算上各种复杂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些加起来,雇主实际的用人成本,要比工资本身高出至少30%。 一个餐厅,需要厨师、服务员、清洁工、采购员…… 这些人的工资,最终都会一分不少的,体现在你账单的每一道菜里。 你吃的那份22欧元的炸肉排,可能肉的成本只有3欧元,但厨师的手艺、服务员的微笑、洗碗工的辛劳,共同构成了剩下的19欧元。 在这里,劳动是有价的,而且价格不菲。

第二个因素:税。 德国的增值税(MwSt)有两种税率。 基础的食品,比如你在超市买的牛奶、蔬菜、肉,适用7%的低税率。 但是,一旦这些食品被加工成“餐饮服务”,就立刻适用19%的高税率。 这12个百分点的税差,直接就体现在了最终价格上。 政府通过税收杠杆,清晰的告诉你:我们鼓励你回家做饭,但如果你要享受服务,那就请为这份服务,多付一点税。

第三个因素:房租和运营成本。 开餐厅,总得有个铺面。 德国城市的房租,尤其是好地段的房租,是天价。 水电、暖气、垃圾处理、消防安保、各种执照的年费……这些都是固定支出。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自然也要由消费者来分摊。

相比之下,廉价超市的模式,就是上述所有成本的“反面教材”。 它们选址通常在相对偏僻、租金便宜的地方。 它们用最少的员工,干最多的活,把人力成本压到最低。 它们享受着7%的食品低税率。 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反服务”的。 不提供任何多余的帮助,不营造任何舒适的氛围,只提供商品本身。

所以,德国的价格体系,其实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价值排序: 保障基础生存的成本,必须低。 而体现劳动价值的成本,必须高。 这是一种残酷的公平。

四、被价格塑造的生活:德国人的“厨房信仰”

这种独特的消费结构,深刻的塑造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德国人是全世界最爱自己做饭的民族之一。

在德国,厨房绝对是家庭的中心。 无论公寓大小,厨房的配置通常都非常齐全:烤箱、洗碗机、四头电磁炉、大容量冰箱,这些都是标配。 很多德国朋友的家里,厨房的面积甚至比客厅还大。 因为对他们来说,客厅可能只是个看电视的地方,但厨房,是生活的核心。

他们的一日三餐,充满了“计划经济”的智慧。 早餐,通常是在家吃。 烤几片面包,抹上黄油果酱,配上奶酪和火腿,冲一杯咖啡。简单、快速、成本低廉。 午餐,是德国人“带饭文化”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建筑工地的工人,你都会看到他们中午默默的掏出一个叫“Brotdose”(面包盒子)的东西。 里面装的,是早上就准备好的三明治,或者昨晚的剩菜。 在德国公司的茶水间,微波炉前永远在排队。 大家自带午餐,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成了一种社交习惯。

而晚餐,则最能体现德国人的“实用主义”。 德国有一种独特的晚餐形式,叫做“Abendbrot”,字面意思是“晚上的面包”。 这是一种冷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各种不同的面包、奶酪、香肠、火腿、腌黄瓜、蔬菜沙拉。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搭配。 没有热火朝天的烹饪,没有油烟,简单,健康,而且极其省事。 这种看似“凑合”的晚餐,其实是德国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智慧。 白天已经很累了,晚上就没必要再为一顿复杂的晚餐大动干戈。

正因为日常三餐都在家解决,所以“出去吃”这件事,在德国就变得非常有仪式感。 德国人很少会“随便找个地方吃点”。 他们出去吃饭,通常是为了庆祝生日、纪念日,或者重要的家庭聚会。 他们会提前很久预定餐厅,会穿着得体的衣服出席。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消费升级”,是一次对平凡日常的“越狱”。 他们愿意为这次体验,支付高昂的价格。 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买的,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段脱离厨房的、被人服务的、美好的时光。

五、游客的“隐形消费”:那些你没算到的“坑”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国内“便利生活”的游客来说,德国的消费模式里,隐藏着无数个“坑”。 这些“坑”不会让你破产,但会持续的让你感到肉痛。

第一个大坑,就是前面提到的“水”。 在餐厅,千万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水是免费的。 你如果和服务员说“Water, please”,他99%会给你拿来一瓶昂贵的瓶装水。 如果你想要免费的自来水,你必须清晰的说“Leitungswasser, bitte”。 但即便如此,很多餐厅也会拒绝提供,或者给你一个“你很小气”的眼神。 在德国人的观念里,你既然占据了餐厅的座位,享受了服务,就应该消费酒水饮料,这是对店家最基本的尊重。

第二个坑,是“Pfand”系统,也就是押金。 在德国,你买的所有瓶装或罐装的饮料,价格标签上都包含了一笔押金。 塑料瓶是0.25欧元,玻璃瓶是0.08或0.15欧元。 这笔钱,只有你把空瓶子带回超市,塞进一个专门的回收机器(Pfandautomat),机器吐出一张小票,你才能在结账时抵扣现金。 对于长期居住的人来说,这是个好习惯。 但对于游客来说,这简直是噩梦。 你总不能为了几毛钱的押金,背着一堆空瓶子满世界跑吧? 于是,大部分游客的押金,都默默的“奉献”给了德国的环保事业。

第三个坑,是公共厕所。 在国内,我们已经习惯了商场、地铁站、餐厅的免费厕所。 但在德国,上厕所,是一项付费服务。 火车站、高速公路休息站、大型商场的厕所,门口通常都有一个闸机,或者坐着一个收费的清洁阿姨。 价格通常在0.5到1欧元之间。 所以,在德国旅行,身上随时备点硬币,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麦当劳和星巴克在德国那么受欢迎,因为它们的厕所,通常是“免费”的。

第四个坑,是公共交通。 德国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地铁(U-Bahn)、轻轨(S-Bahn),非常发达和准时。 但价格也同样“发达”。 在柏林,一张单程票是3.5欧元,只能在两小时内朝一个方向乘坐。 如果你一天需要多次乘坐,最好买一张日票,大约9.9欧元。 如果你待一个星期,那周票是更好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很多人为了省钱,选择“逃票”。 我奉劝你千万不要这么做。 德国的查票员,通常是便衣,他们会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你面前,亮出证件。 一旦被抓到,罚款60欧元起,而且会留下不光彩的记录。

这些隐形的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实: 在德国,你省下的所有菜钱,最终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被一点一点的“榨”回去。

六、廉价的B面:硬币总有代价

聊了这么多德国食品的便宜,我们似乎描绘了一个乌托邦。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 这种极致的廉价,并非没有代价。

最大的争议,来自于肉类产品。 德国是欧洲的“猪肉大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惊人。 而支撑起超市里7欧元一公斤猪肉价格的,是规模巨大、效率惊人的“工厂化养殖”(Massentierhaltung)。 在那种环境里,动物被当成生产线上的零件,在极其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一生。 为了防止疾病,抗生素被大量使用。 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动物福利伦理争议,也对环境造成了沉重负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反思这种模式。 “Bio”(有机)产品,在德国超市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地盘。 Bio的牛奶、Bio的鸡蛋、Bio的肉,价格通常比普通产品贵30%到100%不等。 但很多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年轻人,愿意为这份“健康”和“良知”买单。 他们认为,食物不应该如此廉价,一个合理的价格,才能让农民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动物获得应有的待遇,让环境得以喘息。 于是,在德国超市里,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分裂的景象: 一边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普通商品,另一边是价格高昂、标签清晰的有机商品。 你的每一次选择,不仅仅是选择吃什么,更是在为你所认同的价值观投票。

另一个代价,是小农的消失。 Aldi和Lidl这样的零售巨头,拥有巨大的议价能力。 它们可以轻易的压榨供应商的价格,使得许多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因为利润过低而难以为继。 德国的田园风光背后,是农业日益加剧的垄断和工业化。 这幅看似美好的图景,其实隐藏着许多挣扎和无奈。

七、一天的账单:从“国王”到“乞丐”的距离

为了让你更直观的感受这种消费的撕裂感,我们来虚拟一下在柏林的一天。

方案A:国王的“穷游”

早餐(在家): 两片超市买的Bio全麦面包(0.2欧),几片火腿和奶酪(0.8欧),自己冲的咖啡(0.3欧)。总计:1.3欧元。

午餐(自备): 早上做好的三明治,内含生菜、番茄、鸡胸肉(2.5欧),一个苹果(0.4欧)。总计:2.9欧元。

晚餐(在家): 500克意面煮一半(0.5欧),配上超市买的番茄肉酱罐头(2欧),拌个小沙拉(1.5欧)。总计:4欧元。

全天餐饮总花费:8.2欧元。 你吃的健康、丰盛,而且感觉自己像个掌握了生活真谛的国王。

方案B:乞丐的“豪游”

早餐(咖啡馆): 一杯拿铁(4.5欧),一个可颂面包(2.5欧)。总计:7欧元。

午餐(街头小吃): 一份咖喱香肠配薯条(9欧),一瓶可乐(3欧)。总计:12欧元。

晚餐(普通餐厅): 一份披萨(15欧),一杯啤酒(4.5欧)。总计:19.5欧元。

全天餐饮总花费:38.5欧元。 你几乎没吃到什么绿叶蔬菜,但花掉的钱是方案A的近五倍。付完最后一笔钱,你感觉自己像个身无分文的乞丐。

看到了吗? 仅仅一天,两种生活方式的差距,就是30欧元。 一个月下来,就是900欧元,折合人民币7000多块。 在德国,你的生活成本,真的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物价,而完全取决于你离你家厨房的距离。

八、回国之后,我开始审视我的外卖账单

在德国的这段经历,对我最大的改变,不是学会了省钱,而是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价值”这件事。 回国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我的外卖App,看了一眼我过去一年的账单。 那个数字,让我感到震惊。 我开始反思,我为了“便利”,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

过去,我从不觉得20块钱一顿的外卖很贵。 我习惯了饭来张口,习惯了用金钱购买时间。 但在德国,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我看到那些年薪百万的德国高管,中午也在茶水间里,默默的吃着自己做的三明治。 我看到那些优雅的德国女士,在超市里,为了一毛钱的差价,仔细比较着不同品牌的酸奶。 他们不是小气,他们是在践行一种深入骨髓的消费观: 为生存必需品支付低价,是权利。 为人工服务支付高价,是尊重。

我开始理解,我那20块钱的外卖里,包含了多少被压缩的价值。 那个顶着烈日和暴雨,只为在30分钟内把饭送到我手里的外卖小哥,他的劳动,真的只值那几块钱的配送费吗? 我们享受的极致便利,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一个“硬币的B面”?

我没有因此就彻底告别外卖。 但我开始更多的走进厨房。 我开始享受在超市里挑选食材的乐趣,开始享受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顿饭的成就感。 我发现,当我亲手把那些便宜的原材料,变成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时,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我成了一个主动的创造者。

德国没有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抠门”的人。 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辨别价值,如何去尊重劳动。 它让我明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让所有东西都变得无限便宜和便利。 有些东西,它就应该贵。 比如,人的时间,人的手艺,人的尊严。

德国旅行实用Tips:

拥抱超市,善待钱包: 如果你住民宿或带厨房的酒店,一定要去逛逛Aldi和Lidl。自己做一两顿饭,不仅能省下巨额开销,也是体验当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超市里的烤鸡、沙拉、面包,都是便宜又美味的选择。

成为“捡瓶子”的专家: 别把饮料瓶随便扔掉。把它们攒起来,离开一个城市前,找个超市的Pfand回收机一次性退掉。这不仅环保,还能换回一两杯咖啡钱。

午餐时间是“黄金窗口”: 如果想在外面吃,尽量选择中午。很多餐厅会推出“Mittagstisch”或“Tagesmenü”(今日套餐),通常包含一道主菜和汤或沙拉,价格比晚餐便宜很多。

像当地人一样喝啤酒: 在餐厅,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喝水或可乐,点一杯当地的生啤(Bier vom Fass)通常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买对交通票,事半功倍: 提前规划好一天的行程。如果要去的地方多,果断买日票(Tageskarte)。如果多人同行,可以研究一下团体日票(Gruppentageskarte),会更划算。

硬币是你的“救命稻草”: 随时在口袋里准备一些50欧分和1欧元的硬币,为了从容的上厕所。

学会说“Leitungswasser,bitte”: 在餐厅想喝免费水,就大胆的说出这句德语。即使被拒绝,你也没有损失。万一成功了,你就省下了一瓶水的钱。

来源:皮孩战士gy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