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3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35岁的王先生最近总觉得头皮又痒又疼,镜子一照,后脑勺长了好几颗脓包。他以为是毛囊炎犯了,跑去药店买了点消炎药膏涂抹,没几天,症状不但没缓解,反而蔓延到了额头和脖子。
这下他慌了,赶紧去医院皮肤科挂了号。医生看了一眼,建议他做个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一出,王先生当场愣住:确诊梅毒。
“我这只是头皮长几个脓包,怎么就成了性病?”他满脸不解。医生却说:“你这不是个例,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梅毒的‘伪装术’,远比你想象得厉害。”
提起梅毒,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上个世纪的“老病”,离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但现实却打了不少人的脸。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发布的数据,仅2024年,全国报告梅毒病例就超过了60万例,其中20~39岁青壮年男性占比接近一半。
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少病例的首发症状并不是生殖器病变,而是皮肤、口腔、眼部甚至头皮。像王先生这样误以为是皮肤病、延误治疗的,并不在少数。
医生提醒:梅毒早期的面具太多,识别难度大,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可能危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神经、心脏,甚至致命。
我们都知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那么,它为什么能“藏”在头皮呢?
这就和梅毒的传播方式与分期特征有关。
早期梅毒(即一期梅毒)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表现为硬下疳,多见于生殖器。可一旦进入二期梅毒阶段,梅毒螺旋体已通过血液扩散全身,这时的症状就五花八门了:
皮疹:不仅限于私密部位,手掌、脚底、甚至头皮都可能出现;脱发:呈“蛀蚀状”斑秃,是二期梅毒的典型信号;黏膜病变:口腔、咽喉、舌头等也可能“中招”;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换句话说,当梅毒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不再“讲究位置”,全身哪儿都可能露头。
划重点:如果你出现不明原因的脱发、皮疹、口腔溃疡反复不愈,尤其近期有过高风险行为,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1.伪装成毛囊炎
就像王先生的情况,头皮起脓包、红肿、瘙痒,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常见的毛囊炎。但梅毒的皮疹往往分布对称、不痛不痒、用药无效,这就是它的“破绽”。
2.伪装成口腔溃疡
二期梅毒可引起口腔、舌头、咽喉等部位的黏膜损害,看起来像反复口腔溃疡,但其位置更深、边缘更硬、愈合慢,普通药物难以缓解。
3.伪装成脂溢性皮炎
梅毒性皮疹常出现在头皮、发际线、耳后等油脂分泌旺盛区域,容易被误判为脂溢性皮炎。但与脂溢性皮炎不同,梅毒皮疹一般不脱屑、不痒。
4.伪装成白癜风或银屑病
有些梅毒皮疹呈圆形或斑片状,颜色略浅,易被误以为是白斑或银屑病,但其边缘清晰、不会扩散、无瘙痒脱屑。
医生提醒:任何皮肤异常,超过两周不愈合,尤其合并脱发、口腔问题,一定要考虑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1. 头皮:蛀蚀状斑秃、红疹、小脓疱,往往是二期梅毒的信号。
2. 手掌和脚底:梅毒性皮疹最“偏爱”这两个部位,表现为对称、扁平、不痛不痒的红斑。
3. 舌头和口腔:反复的白斑或溃疡,尤其是边缘硬、位置固定的,要高度怀疑。
4. 生殖器和肛门:一期梅毒最常见的发生部位,硬下疳无痛但具有高度传染性。
5. 眼部:部分梅毒可侵犯眼组织,引发视力模糊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眼梅毒”。
很多人一听“梅毒”两个字就觉得天塌了。但其实,梅毒并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在早期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大多数人都可以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也不会影响生育。
目前,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的一线用药。根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发布的《梅毒诊疗指南》,对于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只需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一次或三次,大多数都能痊愈。
当然,治疗后还要定期复查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确保感染完全清除,避免复发。
小贴士:自行用药、尝试“偏方”不可取,不仅无法治愈,还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甚至诱发神经梅毒等严重并发症。
1. 坚持安全性行为
正确使用避孕套,是预防梅毒等性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性伴侣不固定、社交软件约会等高风险行为,更应提高防护意识。
2.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
每年进行一次性病筛查,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曾有感染史、经常出差等人群。
3. 不共用私人物品
尽管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但也可能通过破损皮肤、血液传播。刮胡刀、牙刷、针头等私人物品应避免共用。
4. 孕妇孕期筛查必不可少
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胎传梅毒,严重时可致死或畸形。孕早期筛查是对自己和宝宝的双重保护。
如果不是头皮上的几个脓包,王先生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已感染梅毒。
身体的很多“信号”,并不都是小问题。
别掉以轻心,也别讳疾忌医。尤其是在这个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王先生”。
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主动筛查,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梅毒诊疗指南》. 2022年版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防治知识手册》.
来源:Mr.张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