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门螺杆菌最常见的表现是反复胃痛,尤其饿的时候更明显。有时候只是隐隐作痛,有时候像火烧灼,一吃东西缓解,一饿又犯。还有人会觉得口臭、打嗝、胃胀、食欲差,甚至便秘。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误当作普通消化不良。正是这种“迷惑性”,让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关于幽门螺杆菌,坊间流传的偏方实在太多。有人说每天一杯红酒就能“杀菌”,有人坚持空腹吃大蒜“消毒”,还有人干脆靠喝醋、喝蜂蜜水来“自疗”。
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从临床角度讲,这些做法大多是心理安慰,真正有效的方式,其实只有一个: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最常见的表现是反复胃痛,尤其饿的时候更明显。有时候只是隐隐作痛,有时候像火烧灼,一吃东西缓解,一饿又犯。还有人会觉得口臭、打嗝、胃胀、食欲差,甚至便秘。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误当作普通消化不良。正是这种“迷惑性”,让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何这个菌如此麻烦?它能在胃酸环境下生存,靠的是它分泌的一种酶,叫尿素酶。这东西会把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氨能中和胃酸,给它自己制造一个“避风港”。简单说,这菌有伞能挡胃酸,别人杀不死它。这也是它难缠的地方。
再加上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刺激胃分泌更多胃酸,久而久之,胃就被它折腾坏了。你以为幽门螺杆菌只是让你胃不舒服?其实它的麻烦远不止于此。它和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关系密切。
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最新数据,我国成人感染率超过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带菌者”。其中,有约1/5的人最终会发展为胃溃疡,长期不治者甚至可能走向胃癌。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十几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结论。
2009年《中华内科杂志》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在确诊胃癌患者中,约有七成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而清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病率可下降3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临床上反复强调:确诊感染后一定要正规治疗,不能拖。
网上流传的“红酒杀菌”说法来源于一项体外实验。科学家把幽门螺杆菌放进培养皿里,然后加了点红酒,结果发现细菌数量确实减少了。
但问题是,人不是培养皿,胃不是实验室。红酒进胃后会被稀释、分解,实际浓度远达不到杀菌的程度。更别提长期饮酒反而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靠红酒杀菌,不如靠医生杀菌。再说大蒜。大蒜确实含有一种叫大蒜素的天然抗菌成分。
在实验室里,它对很多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包括幽门螺杆菌。但同样的问题来了。你每天得吃多少大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答案是:多到你自己都受不了,胃更受不了。而且空腹吃大蒜对胃黏膜刺激极大,有胃病的人反而可能病情加重。
有些人会说,我吃了这些偏方,感觉症状缓解了,是不是就是有效?其实很可能只是症状暂时减轻,菌还在安然无恙。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不会自己消失,除非用对药物。临床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四联疗法,这是目前国家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四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一个抑酸药和一个铋剂。抗生素负责杀菌,抑酸药降低胃酸浓度,让抗生素更好发挥作用,铋剂则有保护胃黏膜的功能。
整个疗程一般7到14天。只要严格按医嘱服药,根除率可达85%以上。也有一部分人属于“耐药型”,这时候医生会根据呼气试验结果调整方案。
有意思的是,这种耐药问题正是“自己吃药”的后果之一。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说某种抗生素可以杀菌,就自己去买来吃,吃两天胃舒服了就停药。这样做看起来省事,实际上是埋雷。不规范用药是幽门螺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一旦形成耐药,后续治疗就会变得复杂甚至无效。
有个概念很多人没听过:家庭内传播。幽门螺杆菌不是独狼,它可以通过共餐、共用餐具传播。尤其是父母给孩子夹菜、用嘴喂饭,这种亲密行为反而成了“传菌”途径。
研究显示,一个家庭中一人感染,其他成员感染率可高达70%。所以我们在给患者治疗时,常常建议家庭成员一并检测,必要时同步治疗。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我没有症状,是不是就不用治疗?这个问题其实要分情况。对于确诊感染但无症状者,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有长期服用止痛药需要或年龄在45岁以上,医生往往会建议治疗。因为这些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即使现在没事,未来可能出事。我们不治症状,只治风险。
说到底,幽门螺杆菌不是猛兽,但也绝不该掉以轻心。它不像感冒,发一阵就好;它是个慢性折磨、反复发作的隐形杀手。真正能对付它的不是红酒、大蒜或者醋,而是科学、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案。
如果你已经确诊感染,或者有长期胃部不适的症状,建议到消化科就诊,做一个13C或14C呼气试验。这两项检查都是无创、准确率高的检测方式,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如果确诊,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别怕麻烦,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把这个“胃中顽敌”彻底赶走。
在医学上,真相往往没有偏方那么“神奇”,但它确实有效。我们看太多患者因为拖延治疗,最后发展为胃溃疡、甚至胃癌,那种后悔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别再迷信红酒和大蒜了,愿大家都能用科学守护健康的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报告(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273-289
2.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21,38(4):241-246
3.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与耐药问题.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40(8):550-554
来源:何医生健康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