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三十年,她是第一位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军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3:42 1

摘要: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开启了军医们一天的忙碌。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住院部五楼的病房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病床前,暖意融融。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面带微笑,步履轻盈地走进病房,轻声询问一位藏族老人的术后恢复情况,然后俯下身,仔细地为老人检查伤口,动作轻柔而娴熟。

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开启了军医们一天的忙碌。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住院部五楼的病房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病床前,暖意融融。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面带微笑,步履轻盈地走进病房,轻声询问一位藏族老人的术后恢复情况,然后俯下身,仔细地为老人检查伤口,动作轻柔而娴熟。

记者:高原疾病有哪些危害?

张瑛:我们经常说“人活一口气”,其实这口气在平原和在高原是不一样的。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比较少,气压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病人就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记者:对比您刚刚来医院的时候,现在高原疾病的救治手段变化是不是挺大的?

张瑛:是的,国家对卫生行业的重视程度很高,现在的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制氧方舱、微压氧舱、移动CT、手术方舱等医疗设备,搭建一个小规模的战地医院。这在以前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前我们出诊就背一个药箱,里面只有简单的检查设备。

资料照片:张瑛在驻训期间整理预防高原病防治工作笔记(孙栋 摄)

铁心向党

初心如磐铸忠诚

寒来暑往几十载,高原病的救治能力越来越强,而张瑛不辞艰辛、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却始终如初。1990年的秋天,不满19岁的张瑛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开从小生活的青海,前往江苏南京求学。上大学期间,全国掀起了一股“南下热潮”,年轻的张瑛也憧憬着去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但临近毕业时,在来学校招人的一些单位中,第九四一医院的前身——解放军第四医院的介绍资料让她动了心。

张瑛:虽然说我是在青海出生、青海长大,但对高原真没有什么概念。毕业分配时,因为喜欢军医这个职业,所以就选择来到青藏高原。

怀着懵懂朴素的初心,大学毕业后的张瑛来到青藏高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1996年元月,青海玉树遭遇特大雪灾,医院紧急派出高原医疗队赶赴灾区,张瑛主动请缨,成为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名队员。

张瑛:我觉得第一次出任务,就能到高海拔地区直接面对少数民族病人,是很有意义的。当时在雪地里,一位受灾的牧民怀里抱了一个小婴儿向我们走过来。因为语言不通,他就用手比画。我的老主任带着我去听诊,发现小婴儿是先天性心脏病,我们建议他到西宁的医院去接受进一步治疗。

张瑛(右)到某高海拔哨所为边防一线官兵查体治病(孟钊 摄)

那是张瑛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执行任务,头疼、胸闷、反胃、耳鸣,各种不适症状接连袭来,强烈的高原反应加上经验不足,让张瑛面对急难重症时更是束手无策。而当时老队员们临危不乱、规范高效救治患者的表现深深触动了张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发挥专业特长用心守护高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此,这支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原兰州军区授予“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荣誉称号的高原医疗队里,又多了一个年轻的绿色身影,并且,她一干就是30年!

张瑛:老百姓为什么愿意到我们医院来就诊?首先,他们是冲着“解放军医院”来的,我们专门给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设立了一项救助基金,免除了他们的住院押金和治疗费用。有些时候,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照顾患者的饮食。

护佑生命

高原巡诊洒真情

扎根雪域三十载,张瑛和战友们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被高原群众亲切地称为“守护天使”。这些年来,张瑛在治病救人、服务群众的同时,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力争挽救一个生命、赢得一份尊重、凝聚一方人心。

雪域高原的夜晚,湛蓝的天空中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落在广袤的天地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的礼堂内,灯火通明,一部情景剧正在精彩上演,张瑛扎根高原、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让现场观众感动不已。30年来,十几斤重的医疗箱压弯了张瑛的脊背,却让她信仰的脊梁愈发挺立。“铁心向党矢志不渝、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忘我工作”的“老高原”精神,也在张瑛和一代代高原军医身上不断传承和弘扬。

张瑛:一方面,我们会手把手地带教年轻医生,每次下基层巡诊,医院都会特意安排老同志带着年轻医生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充分发挥联勤保障部队医院专科联盟的作用,更好地施展医术、传承精神。

白衣执甲

为战而医助打赢

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走廊的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上,用金线绣成的赞语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军民之间、医患之间的深情厚谊。扎根高原30年,被张瑛救治的官兵数不胜数。作为一名高原军医,不仅要在服务群众中勤勉尽责,更要在战时保障中支撑打赢。在高原医疗队,张瑛常跟战友们讲,高原军医的存在,就是要让一线官兵安心;他们在前方冲锋,我们来守护他们。有一年,张瑛作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专家配属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出征边防一线。

张瑛:这次任务其实是我从军生涯当中执行任务时间最长、所在地域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一次任务,但是我觉得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任务。

张瑛为高原驻训战士做心电图(孟钊 摄)

一天深夜,5名重度高渗性脱水、昏迷的伤病员从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被官兵一步步抬下山,送到了她所在的卫生帐篷,其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年仅19岁。看着送医官兵满头大汗焦急的神情,还有昏迷病人稚嫩的面庞,张瑛的心被狠狠揪着。她迅速判明病症,紧急给予吸氧、镇静、补液等急救措施,同时嘱咐队友抓紧做好后续抢救的准备。

张瑛:当时几名伤病员是重度脱水性昏迷,还出现了心跳停止的危重情况。我们给病人做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最后抢救过来了。

新时代新征程,高原实战化演训任务越来越频繁,高海拔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来自平原地区的任务部队提供了更逼真的实战化训练条件,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为了更好地服务备战打仗、守护官兵健康,张瑛和战友们攻坚克难,上高原、战雪山、踏戈壁,战斗足迹遍布最艰苦、最偏远的边防哨所和驻训地。

张瑛:有卫勤保障人员守护,一线官兵心里是很踏实的,所以他们非常欢迎医疗队去巡诊。我们每次背着药和仪器上山的时候,他们就会远远地等着我们。

记者:听说你在一线巡诊的时候不仅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材,还会给官兵们带零食?

张瑛:肯定会带!因为大家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再说他们都是年轻战士,喜欢吃零食,所以我就尽可能带给他们。只要背囊有空余的地方,我们就会用零食把它塞满。

三十年风雪路,军医仁心护官兵。有一年,张瑛带队巡诊喀喇昆仑哨所,背着10公斤的药品器械在极限考验下勇攀“夺命坡”,成为第一个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军医。她还曾在生命禁区坚守了360多个日夜,40多次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一线点位执行任务,成功救治了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被亲切地称为呵护官兵生命的“兵妈妈”。张瑛的辛苦付出,不仅挽救了高原官兵的生命,也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戴。

张瑛:有时候,官兵们下山会专门到我们的驻地停留一会儿,给我们带一些东西,比如两个小橘子、一盒八宝粥,都是他们的心意。对我来说,这不是零食,是非常珍贵的礼物,特别珍贵!

张瑛(前排右)到高原哨所巡诊(孙栋 摄)

默默耕耘

杏林春暖展新卷

下午三点,高原的寂静被引擎声和指令声打破,一场现代化卫勤保障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天空中,数架无人机呼啸而过,精准投送医疗物资;地面上,机器狗灵活穿梭,背负急救设备,迅速抵达“伤员”身边。身穿迷彩服的卫勤人员手持智能终端,实时监控战场态势,指挥救援行动。完成演练课目的张瑛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这场演练不仅体现了卫勤保障的快速与高效,也彰显了高原军医在极端环境下守护生命的决心与能力。

张瑛:部队医院在军队改革中转型发展,实战化卫勤保障必不可少。如今,我们的一体化救治链条越来越畅通,远程会诊系统、5G机器人、无人机等的应用,使卫勤保障力量紧跟时代,越来越强。

向战而行、矢志打赢,始终是张瑛多年来的使命追求,通过一次次高原巡诊,张瑛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急性高原病是影响和制约高海拔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于是,她决心要熟练掌握人体机能在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特点规律和治愈手段,全力护佑官兵生命健康。近十年来,她数十次上高原调研、采集数据,回来后加班加点潜心研究,高原重症哮喘治疗临床研究、高原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状态临床研究、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研究等一系列成果,获得多个军内外科技和医疗研究奖项。

张瑛(中)为新加入“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的医生传授经验(陈浩 摄)

半生风雪志未改,再踏征程心更坚。2023年初,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这是一个与“死神”抢时间和抢生命的临床学科,对科室主任各方面能力素质要求很高,医院党委“一班人”在人选上犯了难。张瑛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作为重症医学科的首位科主任,张瑛带领战友从科室选址、规划布局,到提报设备采购需求,甚至是病床的挑选,全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6个月后,重症医学科就具备了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1年就成功抢救了120多名急危重症患者。

张瑛:科室医护人员接诊危重病人,从一开始的茫然、紧张到现在的有序、从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也是在跟着团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夜色已深,张瑛查完房从病区走出来,和记者一起走在她坚守了30年的营区里。远处的雪山依旧静默,营区里也是一片寂静,但记者深切地感到,像张瑛这样的女军医却让荒凉的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片高寒的土地上,爱与希望从未缺席。

作者:孙杰 董睿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