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记者曾问:北方四岛属于哪国?中方的巧妙回答令对方如芒刺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2:44 1

摘要:1945年9月2日上午,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盟军代表签字完毕。就在那张投降文件递交给世界的同时,远在千岛群岛北端的苏军部队也升起了红旗。北方四岛自此易手,这个细节当时没多少人注意,可后来却成为俄日两国数十年绕不过去的心病。

1945年9月2日上午,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盟军代表签字完毕。就在那张投降文件递交给世界的同时,远在千岛群岛北端的苏军部队也升起了红旗。北方四岛自此易手,这个细节当时没多少人注意,可后来却成为俄日两国数十年绕不过去的心病。

二战结束带来的不仅是领土划分,还有地缘棋局的重新排布。雅尔塔会议明确写下: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战后取得南千岛群岛。文件字句不多,却像钉子一样钉死在历史档案里。一旦写进战胜国协议,后人想拔出来,可就难了。

日方当然不甘心。1951年9月的旧金山和约,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库页岛的一切权利、权属与请求”。文件里没明说归属谁,日本代表团盘算着,既然没写“赠与苏联”,未来或许能讨价还价。但苏联代表拒绝签字,直接用行动接管南段四岛:择捉、国后、色丹、齿舞。

十年不到,克里姆林宫又抛出“橄榄枝”。1956年10月,《苏日共同宣言》签署前夜,时任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释放风声:如果日本和苏联签署和平条约且境内无外国驻军,苏方可考虑归还齿舞与色丹两岛。话说得漂亮,条件却相当苛刻。美军在日本本土的存在,赫鲁晓夫根本不指望东京能撵走。于是宣言里只留下“在缔结和平条约后,再谈两岛”的暧昧字眼。对岸华盛顿心知肚明,一纸《日美安全条约》立刻把这个可能性封死。

时间拨到1991年,苏联解体。日本国内舆论以为机会来了,“四岛一括归还”口号铺天盖地。然而新生的俄罗斯联邦并未松口,出海口对莫斯科仍是生命线。1993年、2001年、2016年,俄日领导人谈了又谈,结果总在“先两岛”还是“四岛一起”之间打转。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方四岛突然被外部力量再次推上舆论浪尖。2022年10月7日,基辅录制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循环播放。泽连斯基把镜头对准自己,话音刚落:“历史上北方四岛属于日本,日本有权收回领土。”这句话听上去像挺日本,实则是向东京发出拉拢信号。

日本一些媒体乘势挑事。几天后,北京的例行记者会出现了那名日本记者。对方站起身,故作轻描淡写:“请问,中国认为北方四岛属于哪国?”一句话看似提问,实际暗藏两重险:若答“属俄”,西方舆论可将中国标签为“站队”;若答“属日”,等同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

现场气氛瞬间紧绷。发言人停顿了不到两秒,语气平稳却字字铿锵:“南千岛群岛问题源于历史,是俄日之间的事情。二战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和战后安排应当得到尊重。”短短一句,把关键点全压进了“反法西斯战争成果”七个字里。

这一称呼的微妙之处在于,它完全沿用俄方“南千岛群岛”的官方说法,同时未提“北方四岛”。在国际法语境中,名称本身就是立场。更高明的是,回答并未替俄日裁判,而是把尺度收拢到“尊重战后决定”,既遵循雅尔塔精神,也避开了“站队”陷阱。台下那位日本记者脸色有些僵,轻轻合上记录本—这个细微动作,摄像机没拍到,但在场人员都看得真切。

不少分析人士注意到,中方表态背后有三层考量。第一层,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是中国长期原则,东北解放、对日作战都写进了国家记忆,绝无否定可能。第二层,俄日领土谈判尚无定论,中国如果贸然支持任何一方,都会给自己外交空间“上锁”。第三层,更现实的是地缘利益,美日安保体系若借北方四岛进一步北上,对整个东北亚安全环境不会是好消息。

从更长的脉络看,北方四岛之争折射出日俄之间“通道与屏障”的永恒矛盾。俄罗斯缺不冻港,南千岛是东太平洋出海口;日本则要靠这一带渔场和潜在矿产维持产业链。双方想要的东西互相排斥,谁都不可能彻底让步。东京政府明白,没有美军驻日的庇护,和莫斯科讨价还价的筹码会少一大截;克里姆林宫则清楚,只要星条旗在横须贺飘着,自己就算退两岛也换不来真正的和平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普京与安倍晋三达成“以1956年宣言为基础继续谈判”的共识,看似突破,实则老调重弹。普京当时那句“我们可以明天签署和约”听上去潇洒,却在国内引来猛烈批评,俄共甚至公开抗议“割地求和”。东京方面同样掣肘重重,右翼政客要求“四岛同归”,财界又担心失去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双方一旦坐到谈判桌,总有人往后拽。

至于泽连斯基的“遥控助攻”,在俄日政坛只掀起一阵短暂波澜。莫斯科媒体冷嘲热讽:“乌克兰自顾不暇还想替日本出头?”日本国内也有人摇头:“别人一句话就能帮我们拿岛?未免想得太美。”可见,外部声音再高,也替不了当事双方下决定。

若把镜头拉远,千岛群岛是冷战遗留问题的缩影。半个多世纪过去,全球战略重心换了几拨,矛盾却依旧原地打转。原因很简单:那四座岛嶼既是资源宝库,也是潜艇出没的关键节点,涉及俄军太平洋舰队腹地安全和日本的北面门户。一旦握在对方手里,等于把刀架在自家后腰。归属问题变得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搁置”都难。

有人调侃:“北方四岛是日俄友好最好的试金石,也可能是最大障碍。”讽刺的是,两国经贸联系并不算弱,偏偏被这四个小岛绊住脚。多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渔港对日出口量居高不下,日本企业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投资农林加工,双方都想挣钱,但一提“主权”,气氛立刻降到冰点。

讲到这里,那个新闻发布会上的简短回答便显得格外沉稳。它让挑拨者发现,想靠一句“你站哪边”撬动中俄关系并不容易,同时也告诉外界:二战成果不是随便拿来做交易的筹码。国际舞台的游戏规则远比想象复杂,一张嘴、一支笔,改不了已经落锚的历史坐标。

再往后的事态如何演变,取决于莫斯科与东京的耐心和算计。地理在那儿摆着,谁也搬不走;条约文本也在档案里躺着,推倒重写代价极高。走回谈判桌,或继续“各说各话”,都是他们自己的功课。北方四岛依旧安静地漂浮在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之间,等着答案,也见证周边大国一波又一波的战略起伏。

来源:小铁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