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新剧《新闻女王2》豆瓣评分出炉,这个分数低了高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3:57 1

摘要:先别急着喊“烂尾”。点开短评区,前排高赞一水儿地刷“爽感降级”,理由却出奇一致:女主不再一路开挂,开始哭、开始犹豫、开始在直播间里被嘉宾当面怼到卡壳。观众习惯了一秒反杀,突然看到真实新闻室里那种“稿子被毙只能干瞪眼”的窒息,反而不会吃了。于是差评诞生,不是因为

25.3点首播收视、28点单集把广告商逼到临时加钱,可豆瓣评分却从第一季的8.1滑到7.9,这0.2分到底踩到了谁的神经?

先别急着喊“烂尾”。点开短评区,前排高赞一水儿地刷“爽感降级”,理由却出奇一致:女主不再一路开挂,开始哭、开始犹豫、开始在直播间里被嘉宾当面怼到卡壳。观众习惯了一秒反杀,突然看到真实新闻室里那种“稿子被毙只能干瞪眼”的窒息,反而不会吃了。于是差评诞生,不是因为拍得假,而是因为“太真”——真到像把新人记者凌晨两点改稿的怨气直接糊在屏幕上。

TVB当然嗅到了这种不适。后台数据一飘绿,他们立刻手起刀落,把原本拍好的“女主播崩溃哭戏”整段删掉,补拍了一个抬手拨头发、嘴角一勾的潇洒镜头。第二天收视曲线立马抬头,像给市场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原来在算法时代,连情绪都要被剪辑成流量形状,观众以为自己在选剧,其实是数据在挑观众。

可另一边,真正跑新闻的人看得心里咯噔。老记者投诉信里写:“三分钟拿到机密文件?真当保安是塑料?”话很重,却挡不住传播系学生把剧截图当教科书。有人留言:“原来直播前主播要在鞋底贴暖宝宝防发抖,这细节老师没教。”争议越烧,报考新闻系的人数反而悄悄抬了头。戏剧把行业拍成修罗场,却意外成了招生简章,荒诞得有点好笑。

更荒诞的是广告商。茶饮品牌花30万买3秒镜头,只为让女主在提词器故障时淡定喝一口茶,再慢悠悠说出“做新闻也要先润喉”。镜头一播,同款茶在便利店直接卖断货,货架空得像被洗劫。TVB第一次发现,原来“剧情带货”比“剧情带泪”更值钱。于是紧急官宣《新闻女王2.5》,号称全剧只拍一个直播间,成本砍半,话题管饱,把“低成本高骂声”玩成明牌。

有人担心:这么拍下去,新闻会不会被剪成15秒短视频?其实答案已经写在片尾字幕——香港记者协会要求加“戏剧效果”提示,生怕观众把偷拍技巧当真。可提示一出,弹幕反而刷得更欢:“原来偷拍是假,那主播高跟鞋7厘米也是假?”真假混剪,观众早就不在乎,他们要的是能转发到群里吵架的截图。至于现实里调查记者拿个月薪八千,谁有空关心。

所以那0.2分真不算什么。它只是把“我们想爽”与“现实很丧”的裂缝撕大了点:要爽,就得接受主角金手指;要真,就得忍受主角被领导当众骂到眼眶红。TVB选了中间那条缝——一边删哭戏保爽点,一边保留“截稿前打印机卡纸”这种小倒霉,让观众在“不真实”里找到一点点“真”的幻觉。豆瓣评分掉得合情合理,它不过是替我们说出那句不好意思开口的实话:比起真相,我们更想要爽,但又不想承认自己这么肤浅。

接下来就看《新闻女王2.5》了。会员费已经提前涨价,平台说“观众互动决定剧情走向”,翻译成人话:哪段收视掉就剪哪段,直到剩下全是观众爱看的脸。至于新闻理想,大概率会被压缩成一句台词,贴在直播间背景板——“记者不是拿红包的”,然后镜头一扫而过,继续卖茶。

来源:上进的高山aLAO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