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沿革: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 历史沿革: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 校区分布: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
- 学科实力: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本科专业91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等众多科研平台。
- 师资力量: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近40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450余人次。
- 人才培养:南京大学围绕“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南京大学及前身院校培养的知名校友遍布科研、商界、人文等多个领域,不少人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者,代表性人物如下:
1. 科研领域
- 朱光亚: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物理系,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参与组织领导多项核领域重大试验,为我国核事业奠定重要基础。
- 程开甲:曾长期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作为“核司令”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塔爆”方案,是我国核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
- 蒋华良 :中科院院士,药物学家,曾回母校南京大学为本科新生做主题发言,在药物研发领域成果丰硕,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王德滋: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科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长期深耕地质学领域,还担任《高校地质学报》主编等职,推动高校地质学科发展。
2. 航天领域
- 任新民: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领导研制“东风四号”弹道导弹,助力“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
- 黄纬禄: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工学院校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参与“东风一号”“巨浪一号”等关键装备研发,铸就我国导弹工业丰碑。
- 钱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友,“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总体负责人,为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起步与开拓倾尽心血。
3. 商界领域
- 刘靖康: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校友,影石创新创始人,专注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的研发销售,推动消费级影像设备的技术革新。
- 孙飘扬:恒瑞医药董事长,带领企业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龙头,在创新药研发领域持续发力,助力我国医药产业突破技术瓶颈。
-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依托光伏领域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4. 人文与其他领域
- 孙明经:金陵大学校友(后并入南京大学),中国影像高等教育拓荒者,其作品文献展曾在南大展出,留下大量珍贵影像史料,为新闻传播学科溯源提供重要依据。
- 冯致光: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后担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在物理教学与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均有涉猎。
- 郭广银: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同时担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推动伦理学科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南京大学及前身院校培养、任职过诸多领域顶尖科学家,涵盖物理、天文、能源、大气科学等多个领域,代表性人物如下:
1. 苏定强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我国天文光学先驱。主创世界最大口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首创的望远镜光学系统应用于多国望远镜,还引领主动光学技术发展,其成果让我国天文光学跻身国际顶尖水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2. 程开甲 :中科院院士,曾长期任职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参与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等多次核试验,建立起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还出版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3. 谭海仁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钻研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多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效率,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5年获“科学探索奖”。
4. 黄昕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专注于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2022年起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5年斩获“科学探索奖”。
5. 黄小强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深耕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交叉领域。创制特色光酶/电酶催化体系,突破天然酶催化边界,相关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等顶刊,还获得过“达摩院青橙奖”,2025年获评“科学探索奖”。
6. 潘菽: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曾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学系主任。他为我国心理学学科体系构建奠定重要基础,在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成果颇丰,推动了国内心理学研究与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7. 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曾代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职务。他创立地质力学,为我国石油勘探、地震预报等领域提供关键理论支撑,还在冰川学、古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对我国地质科学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文理领域,同时新工科实力突出,拥有1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且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1个A类学科,部分核心优势学科亮点如下:
1. A+顶尖学科:天文学是国内殿堂级学科,不仅有顶尖研究团队和观测设备,还是全国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学科评估稳居全国首位;地质学是传统王牌,在矿产、地震预测等方向认可度极高,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同获A+评级,后者还偏向信息资源管理、数据治理等前沿交叉方向。
2. 强势理科:物理学偏理论基础,凝聚态物理等方向实力强劲,是科研人才培养重镇;化学在量子化学、催化等领域享誉国际,交叉方向丰富;大气科学源自国内首个气象学系,对接国家气象、环保等系统,学科排名全国领先;生物学作为我国首个生物系,是生命科学科研与教学的核心阵地。
3. 深厚文科: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承袭百年文脉,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师资与学术积淀深厚;哲学偏西方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理论经济学见长于经济思想史等领域,都是学术型硬核文科代表;外国语言文学的英、德、法等方向学术训练扎实,在涉外领域认可度高。
4. 特色工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底蕴深厚,以此为基础成立的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由周志华教授领航,学术与育人实力突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紧密联动,在新能源材料等方向潜力十足;环境科学与工程对接国家生态需求,近年热度与实力同步提升。南京大学优势学科在全国排名稳居前列,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斩获12个A+学科、28个A类学科,部分权威榜单中核心优势学科的全国排名如下:
1. 第五轮学科评估A+学科:12个A+学科数量并列全国第四,其中天文学、地质学持续领跑全国;大气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均从之前的A档升至A+,稳居全国顶尖行列。
2. 2025 ABC中国大学学科排名:天文学、大气科学位列全国第1;地质学、信息资源管理排名全国第2;社会学、物理学排第3;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排第4;外国语言文学排第5;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均排第6,这些学科均获A++评级。此外世界史、地理学排全国第5,理论经济学、中国史排第6,软件工程排第10,均为A+评级。
3. 校友会2025相关排名:汉语言文学、地球科学位居全国第1;人工智能排全国第2;法学、金融学排全国第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第3;化学排第4;物理学排第6;环境科学与工程排第5,这些学科多获评7★及以上档次。南京大学主要有鼓楼、仙林两大核心校区,两者风格迥异,且校园生态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周边环境也各有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1. 鼓楼校区:作为南大的老校区,满是历史底蕴。这里有爬满常春藤的文物级北大楼,还有两江师范学堂等老建筑,道路两旁的梧桐树营造出静谧氛围。校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出门就能享受繁华商业和丰富文化资源,周边餐饮选择极多。宿舍虽有陶园二舍这类带密码锁、独立卫浴且配自习室的优质宿舍,但整体设施相对老旧,部分宿舍空间较紧张。
2. 仙林校区:这是本科教育主阵地,现代感十足且环境优越。校区占地3000亩,绿化率超40%,有香雪海梅花林、镜湖等景观,40万平方米绿地让四季风景如画。硬件设施顶尖,杜厦图书馆藏书超500万册,天文学院有长三角地区高校中较大的光学天文观测设备,方肇周体育馆曾承办青奥会赛事。宿舍多为四人间,带空调和独立卫浴,食堂数量多、菜品全,校内还有共享单车和电瓶车方便出行,不过距离市中心较远,校外社会生活氛围较淡。
3. 校园生态与配套:学校格外注重绿色建设,仙林校区有雨水收集系统,部分建筑装太阳能板供电,校园内铺设透水砖缓解热岛效应。同时常开展垃圾分类、植树等环保活动。两大校区间还有便捷校车,方便师生往来,整体既能满足沉心求学的需求,也能适配不同的生活节奏。
来源:职场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