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全国首张!这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获准人工繁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9:32 1

摘要:近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颁发的人工繁育许可证,标志着该物种保育工作实现从就地保护到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

近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颁发的人工繁育许可证,标志着该物种保育工作实现从就地保护到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图源芹菜坪保护区,侵删

据了解,四川山鹧鸪,隶属于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别名砣砣鸡、笋鸡,因数量极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鸟种,仅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及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

四川山鹧鸪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200 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及竹林中(图1)。该鸟常成对或结小群(以家族群为主)活动。白天主要在地表活动,夜间在树上夜栖(图2和图3)。四川山鹧鸪喜欢在林下枯叶层中刨食,杂食性。性胆怯,当有人抵近,迅速藏匿于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紧急情况下,也会直接飞上树。雄鸟全年发出2种典型鸣唱声,音似“Ho——,Ho——,Ho——”和“Ho—Her, Ho—Her, Ho—Her”,声音洪亮,能传至数百米至1 km外,推测具有宣示和保护领域的功能。雌鸟不鸣唱。

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调查显示:四川山鹧鸪的总数量仅约1000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时任国际鸟盟鹑类专家组主席的赛道威博士专程赴四川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赛道威博士曾一度悲观地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为了抢救性保护该物种,国际鸟盟和世界雉类协会将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列为世界鹑类保护行动计划的最优先领域之一。

四川山鹧鸪种群的主要受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偷猎、人类活动干扰(如采集、放牧)等。在实施“天保”工程之前,四川山鹧鸪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到大面积采伐,被快速生长的人工针叶林(主要树种包括柳杉、家杉和水杉)或茶园替代,栖息地丧失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山鹧鸪分布区内快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活动,加速了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破碎化。虽然该鸟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非法偷猎现象依然存在。在繁殖季,村民进山打笋、挖药、捡菌等活动,对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活动有一定干扰,尤其是带狗入山,直接威胁四川山鹧鸪巢、卵及小鸡安全。此外,散放的牛、马、猪、羊等有时进入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对其繁殖活动也具有潜在的威胁和干扰。

为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安全,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2000年,在世界雉类协会和四川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屏山县为了保护四川山鹧鸪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建立了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作为典型的森林地栖鸟类,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被抢救性保护下来。

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主任陈本平表示,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许可证的获批只是该物种保护工作的又一新起点。未来仍需突破饲养技术、疾病防控、遗传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难题,才能实现该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人工繁育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陈本平说,随着人工繁育项目的推进,四川山鹧鸪这一世界珍禽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了新阶段。“该物种曾受人类活动影响濒临灭绝,又在人类呵护下重现生机。我们相信,四川山鹧鸪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来源:生态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