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01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一大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喉咙痛、鼻涕流、浑身没劲,“这不就是感冒吗?”她嘟囔着。但医生一看化验单,眉头一皱:“不是普通感冒,是流感。”
这不是个例。
最近,全国多地的医院门诊都开始“人满为患”,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排成长龙。国家流感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流感活动水平持续上升,预计将在11月底前后迎来高峰。
问题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应对?是不是还得把口罩戴起来了?
很多人一咳嗽、流鼻涕就说“我感冒了”,但其实,“感冒”只是个统称,真正让你高烧、全身痛的,很可能是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症状重。
典型流感症状包括:发烧(体温可达39℃以上),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有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和普通感冒比起来,流感就像是“小感冒”的“进化版”。它来的猛、恢复慢,还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流感,后果可能远比你想象中严重。别小看流感,它每年都在悄悄“收割健康”。
每年秋冬,流感病毒就像“候鸟”一样按时报到。国家卫健委早在10月就发布提示:2025年冬季将进入流感高发期。流感病毒之所以在这个季节“活跃”,主要有几个原因:
天气转凉,病毒更稳定。低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流感病毒存活和传播。
室内聚集时间变长。天气冷了,大家都喜欢“猫冬”,门窗关得紧、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免疫力“换季下滑”。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人体免疫功能容易波动,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再加上很多人“放松警惕”,不戴口罩、不勤洗手,给了病毒最好的传播条件。病毒不讲道理,它只认时机。
很多人以为疫情结束了,口罩也该“退休”了。但事实上,戴口罩依然是防控流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10月发布的流感防控建议: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建议继续佩戴口罩,尤其是有呼吸道症状的人。
口罩就像是“病毒的盾牌”:它不仅能挡住流感病毒,还能防住其他呼吸道疾病。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合格的医用口罩可以阻挡90%以上的飞沫传播病毒。
特别提醒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戴口罩:儿童和学生:学校是病毒传播的“高地”,老年人:免疫力较弱,一旦感染风险大;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人群,感染后恢复慢、风险高
防流感,光靠一个口罩还不够。生活中的这些细节,也能帮你把病毒挡在门外:
勤洗手:洗手是阻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外出回家、吃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流水+肥皂认真洗手至少20秒。
注意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扎堆:少去人多密闭的场所,尤其是电影院、商场、电梯等空间小、通风差的地方。
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才是抵抗病毒的“底气”。
口罩、洗手固然重要,但最有效的防流感“终极武器”,还是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控中心都强调: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因此疫苗也要每年打一针,而且最好在高发季来临前的10月底前完成接种。
哪些人必须打?60岁以上老人,6个月~5岁的儿童;孕妇及备孕女性;慢性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教师等高暴露职业人群。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降低70%以上的重症风险,减少50%以上的住院率。这不是广告,是事实。花一分钟打疫苗,省下几天卧床不起。
即使做好了防护,有些人还是会“中招”,那怎么办?首先要明确,一旦出现高热不退、全身酸痛、咳嗽明显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别自己硬扛。
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情况开具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这些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但要注意:别自行滥用抗生素,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多休息、多喝水,别带病工作、带病上学。做好隔离,戴好口罩,避免传染给家人。
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拖着不治,扛成肺炎。
流感不是“假感冒”,它真的能带走健康,甚至带走生命。
2023年全国因为流感导致的死亡病例超过1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没接种疫苗的高风险人群。(数据来源: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全国流感监测报告》)
我们无法决定病毒什么时候来,但可以决定自己怎么防。一个口罩、一针疫苗、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就是你躲过一场大病的关键。
现在还来得及,别等高峰真的到来才慌乱。戴口罩!戴口罩!这不是唬人,是认真的提醒。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4周)》.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核心信息(2025年版)》.
[3] 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疫苗接种指南(202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脑病科医生浅谈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