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4年中国名义GDP约为18.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18%。这个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东西,但只拿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钱。
这几个月,关于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走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说,过去那些管用的招数现在不太灵了,新的产业方向要么竞争激烈,要么还没到爆发的时候。
其实,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转变,从东西不够用,变成了东西太多卖不出去。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占了全球35%的产量,但GDP只占18%。这个巨大的差距背后,藏着中国企业接下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到全球总量的约35%,体量超过全球除中国外的十大制造业国家之和。
但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4年中国名义GDP约为18.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18%。这个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东西,但只拿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钱。
这种情况在品牌出海的企业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比如安克创新,这家公司从2011年开始在亚马逊上卖充电宝,当时只是单纯的代工模式。
2015年起,他们把产品线扩到音频、智能清洁、智能家居等领域,通过用户评价不断优化产品,产品周期只有3到6个月。他们在美国、德国、日本等核心市场建立本地团队,在西雅图、汉堡设立研发中心,建立24小时多语言客服团队。
2020年安克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超过70%。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59.93亿元,同比增长36.91%。
安克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光会生产不行,得会卖,得有自己的品牌。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今年3月,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品牌出海十大案例》报告。
比亚迪稳居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首,《黑神话·悟空》创造自主研发游戏的奇迹,泡泡玛特等原创IP加速出海,国产机器人进军欧洲高端市场。这些案例有个共同特点,他们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在卖品牌,卖文化,卖体验。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加速,出海品牌数量与行业领域显著扩大。
中国品牌海外布局不再局限于传统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设备、数字文娱等都在加速拓展全球市场。但问题是,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产品出海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品牌出海。
科沃斯是个典型。2025年以来,科沃斯持续加大对海外消费者青睐的擦窗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地毯清洗机的产品、渠道和营销投入。
他们深化本地化战略,进一步细分欧美、东南亚及其他新兴市场,深入研究各区域消费习惯与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定制更加精准的本地化营销及服务方案。
餐饮行业的出海也很有意思,蜜雪冰城2018年9月在越南河内开设海外首店,2020年进入印尼市场。2024年末,海外门店数量达到4895家,同比增长13.0%。
2025年,蜜雪冰城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的12%用于搭建国际供应链平台,目标是在2025年将海外门店数量突破6000家。
喜茶的打法不一样,截至2025年8月,喜茶在海外市场已开设超过115家门店,覆盖8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共28个城市。
在过去一年中,喜茶海外门店数量增长超过6倍,其中美国市场从2家门店快速增长至30余家。2025年2月,喜茶在纽约时代广场开设了海外首家LAB门店。
他们的经典单品"椰椰芒芒"在海外累计销量已接近250万杯,其中美国市场销量超过100万杯。2023年8月开业的伦敦SOHO店,单店单日最高销量达到2000杯,日均销量超过1300杯。
这些案例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企业正在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根据艾媒网发布的报告,早期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依靠性价比,现在越来越多企业正加速从"爆款打造"向"品牌延伸"转型,通过打造有辨识度的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但这个转型过程并不容易。在第137届广交会举办的"品牌出海多元化发展论坛"上,广东吉拓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诗蕴说,品牌出海的关键之一在于"讲好品牌故事"。
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往往偏重功能与参数,而欧美品牌更注重价值观与情感链接。如在美国引发排队热潮的泡泡玛特,本质是一场文化输出与价值认同的过程。
国家层面也在推动品牌建设。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
到2035年,中国品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
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国品牌建设人才培训班。与前两年有所不同,这次培训班的近50名学员主要来自企业,属于汽车、船舶、光伏、钢铁、石化、新材料等重点行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理论辅导中说,创新是破解"内卷"难题的关键,而品牌最终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集中表现和显著标识。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中国品牌的总价值达1.81万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2.84%,位居全球第二。这个数据说明,中国品牌经济正在崛起,但与第一名的差距依然很大。
华泰证券可选消费行业首席分析师樊俊豪在研报中提到,出海可重点关注品牌出海、文化出海、服务出海三大方向。
品牌出海不只是把产品卖到海外,而是要在海外建立品牌认知,让消费者认可品牌价值。文化出海是通过产品传递中国文化,让海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服务出海是在海外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让消费者享受到与国内一样的服务体验。
跨境电商也在助力品牌出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2025年,跨境电商行业将围绕技术创新、品牌全球化、供应链韧性三大主线深化发展。
AI正深度赋能跨境电商发展全链路,从选品分析、智能客服、多语言翻译及广告投放,从供应链优化再到个性化营销。海外仓成为行业大势,随着海外用户对物流时效预期提升,平台也不断提高时效要求。
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接下来要做的是提升品牌价值,拿回应有的定价权。从世界工厂到品牌强国,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这条路上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文化输出,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转变。这不仅是企业的机会,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