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影盛唐:胡旋千年的大唐风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0:50 1

摘要:2025年11月8日,备受广大网友翘首以盼的系列古装悬疑单元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简称《唐诡之长安》),终于在爱奇艺平台正式上线。《唐诡之长安》的历史背景设定于唐先天年间,“六位帝皇丸”唐睿宗李旦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三子李隆基继承皇位,即唐玄宗。然而

2025年11月8日,备受广大网友翘首以盼的系列古装悬疑单元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简称《唐诡之长安》),终于在爱奇艺平台正式上线。《唐诡之长安》的历史背景设定于唐先天年间,“六位帝皇丸”唐睿宗李旦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三子李隆基继承皇位,即唐玄宗。然而,李旦又不甘心皇权旁落,旋即与新皇李隆基以及在朝中依旧权势煊赫的太平公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创作挑战赛十一期#

《唐诡之长安》的故事,就从长安城外,苏无名、卢凌风等人押送康国进贡的金桃徐徐拉开了序幕。一场由唐睿宗李旦精心策划操控的谋杀血案,正悄然降临。血案的阴霾迅速笼罩,令整个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与此同时,一个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久未听闻的名字——“康国”,也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

康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原居民主要是素以善贾闻名于世的䍘特人。汉武帝时期,汉使张骞“凿空”西域,虽未能与大月氏达成合围匈奴之谋,却意外地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受商业利益驱使,汉地的商人们以西安为起点,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将中国的商品远销西域诸国;同时,䍘特人也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敦煌、洒泉、张掖、武威,抵达到了长安、洛阳。从宫廷中的波斯狗、颜料等精巧之物,到猎豹、胡姬等稀罕事物,都是由䍘特人引进到了中原。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处唐朝时期的窖藏,共出土珍贵文物达1000多件,其中的兽首玛瑙杯更是海内孤品,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堪称国宝中的国宝,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系西域贡品,其造型仿自粟特人的“来通”杯,其制作年代约为6世纪至7世纪。“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是一种形似兽角的酒杯,在中亚、西亚地区特别流行。兽首玛瑙杯的出土,印证了《旧唐书》中“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当然,我们不能贸然认定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尊兽首玛瑙杯,便是开元十六年大康国进贡之物。然而,我们由此可以推断,这类在中原地区较为罕见的器物,极有可能是由以康国为代表的䍘特人从西域携带到了中国。它无疑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兽首玛瑙杯,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严格来说,生活在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䍘特人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帝国,因此在粟特人生活过的地方,分布着很多城邦国家,其中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此外还有安国、曹国、何国、史国、石国,米国等。这些䍘特人为了满足贸易需求,很多就在中国定居下来,他们仿效中国人,以“国名”为姓而取汉名。康、安、曹、米、何、穆、石等九大姓遂成入华后的䍘特大姓,史称“昭武九姓”。

上世纪三十年代,甘肃武威出土了一块唐代灰砂岩石质墓志,由碑盖与碑身组成。碑盖篆书"康君墓志"四字,碑身则记载了墓主人及家族三代人的事迹。志文中“康阿达”就是西域康国人,它的祖父康拔达曾经担任南朝梁"凉州萨保"一职,也就是凉州䍘特人聚落的首领。康君墓志的出土,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对粟特商队首领的官僚化管理体系,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提供重要史料。

康君墓志,现收藏于武威市博物馆,志文中的康阿达就是康国人

在昭武九姓之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安”姓。隋末唐初之际,昭武九姓的安兴贵曾助力唐高祖李渊平定李轨之乱,因功勋卓著被拜为右武侯大将军,获封凉国公;安兴贵之子安元寿更是不凡,他不仅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助力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在白马之盟时,他还是李世民身边唯一的护卫。

令人喟叹的是,唐朝之兴衰竟与“安氏”紧密相连。可谓成也“安氏”,败也“安氏”。中唐时期,出身康国后裔的安禄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自此后,唐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安史之乱”期间,安兴贵的重孙安重璋在李光弼麾下奋勇抗击叛军,战功居首。唐肃宗论功行赏之时,安重璋声称以与安禄山同姓为耻,恳请皇帝赐姓。唐肃宗遂赐其皇姓“李”,于是他更名为李抱玉。

当提及安禄山时,我们的眼前近乎都会浮现出一个体态丰腴的人物形象。可就是这个肚子都快掉到膝盖之下的大胖子,却是一个“舞林高手”。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胡旋舞源于䍘特人的康国,是䍘特地区最为流行的舞蹈形式之一,大约在北周时期就已经传入到了中国。唐朝时,朝廷在康国设置康居都督府,康国曾多次向唐王室进贡胡旋女。

胡旋舞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亦因旋律快、节奏快、转圈多而得名。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性,亦有男性舞者,源出康国的安禄山传擅跳胡旋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舞者多薄衫长带,佩戴珠宝饰物,旋转时裙带飞扬,身如飘雪。据《新唐书》记载:“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有诗为证:“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尽管史书关于胡旋舞的记载可谓连篇累牍,但后世之人始终无缘得见胡旋舞的真实风貌。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在对莫高窟第220石窟开展修护工作时,意外在石窟北壁的壁画下层发现了底层壁画。时光流转至1975年,敦煌研究院对双层壁画实施了整体剥离,使得底层的初唐壁画得以完整地重见天日。令人惊喜的是,在其中的“药师经变”壁画里,胡旋舞的真容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

莫高窟第220石窟局部图,画中清晰地描绘了舞者在跳胡旋舞

佛教在东渐途中,佛门弟子为了传教方便,就将佛经里那些晦涩难懂的故事抽离出来,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或图画,这些文字被为“变文”,而图画则被称为“变相”或“经变”。莫高窟第220石窟的“药师经变”壁画是莫高窟独有的主尊为药师七佛的经变,在经变下方有幅乐舞图,为两组双人舞横排于壁画的正中心。但见右侧两位舞者,上身裸露,着薄透长裙,舞于圆毯之上,发带飘逸,璎珞四散,扭身旋转,跟史书上记载的胡旋舞分毫不差。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悠悠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往昔的西域康国,已然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下,踪迹难觅;那些曾在丝绸之路上往来奔波的䍘特人,亦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宏大群体,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向来以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持续吸纳来自四方的精华。在岁月的磨砺与洗礼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升华,以坚定且自信的步伐,持续向世界娓娓讲述着“中国的传奇” 。

来源:旅行者说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