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黄土玉辉:远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十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9:58 1

摘要:蛇纹石玉器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多呈现出墨绿色和灰绿色,其中以茶褐色带黑点为典型特征。当阳光轻柔地洒在这些玉器上时,奇妙的景象便会出现。透光部分会显出浓烟色,仿佛是被时光尘封的古老记忆缓缓浮现;而厚处则呈黑色,宛如深邃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神秘。

石峁文化崇玉用玉无疑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这种对玉石的尊崇与使用,贯穿于石峁文化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当时独特的社会信仰、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交流。

石峁文化的玉料来源丰富,主要以蛇纹石、透闪石为主。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蛇纹石和透闪石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它们的特性也决定了石峁玉器的独特风貌。

蛇纹石玉器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多呈现出墨绿色和灰绿色,其中以茶褐色带黑点为典型特征。当阳光轻柔地洒在这些玉器上时,奇妙的景象便会出现。透光部分会显出浓烟色,仿佛是被时光尘封的古老记忆缓缓浮现;而厚处则呈黑色,宛如深邃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神秘。

学者们通过对蛇纹石的成分分析发现,其中的矿物质含量和结构变化导致了这种独特的光学现象。透闪石、阳起石质地的玉器则展现出另一番韵味,多呈黄绿色,里面泛着像山水画一样的黄斑。

这些黄斑就像是大自然这位画师不经意间留下的笔触,为玉器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天然的色彩和纹理为石峁先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他们能够在玉石上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石峁文化的典型玉器种类繁多,涵盖了平面素面器物和圆雕动物造型。

平面素面器物有牙璋、斧、钺、铲、多孔刀、壁环、牙璧、璜等,这些器物造型规整,线条简洁,体现了石峁先民对几何形状的精准把握和对简洁美的追求。

而人头像、玉蚕、玉鹰、虎头等圆雕动物造型则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这些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仿佛将远古的生灵凝固在了玉石之中。其中,以片状玉器为主,牙璋、牙璧、多孔刀极具特色。

牙璋的形状独特,犹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着石峁文化的秘密之门;牙璧的边缘装饰着精美的齿牙,仿佛是岁月的齿轮,记录着石峁文化的发展历程;多孔刀上的孔洞排列有序,可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此外,还有少量被改制的玉琮,这些玉琮的出现,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显出与良渚文化、齐家文化、海岱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同文化之间的玉器交流,反映了当时广泛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网络。

石峁牙璋以其数量庞大、玉质迥异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大量的牙璋出土,表明牙璋在石峁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考古发掘出土牙璋的地层关系来看,它处于龙山时代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

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为研究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早晚两期玉器的器形和工艺略有差别,晚期牙璋牙多有细密小齿。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工艺上的改进,更可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二里头牙璋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这一发现让我们不禁推测,牙璋的起源与传播和石峁集团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

有学者认为,石峁集团可能是牙璋传播的重要媒介,他们通过贸易、战争或文化交流等方式,将牙璋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此外,石峁文化(新华遗址)还发现了1件素面柄形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柄形器。柄形器在夏商周时期是社会上层使用的一类重要玉器,具有象征身份和权力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石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用玉传统对三代时期的用玉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如同一条文化的长河,石峁文化的用玉传统是源头,而三代时期的用玉制度则是支流,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丰富内涵。

石峁遗址发现的鹰形玉笄、玉虎头和后石家河文化同类玉器器形相类,这一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思考。

玉锥形器是石峁玉器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风格上看,它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风格。良渚文化以其精湛的玉器制作工艺和独特的纹饰闻名于世,玉锥形器在造型和某些细节处理上与良渚文化的同类器物有着相似之处,仿佛是良渚文化风格在石峁文化中的一种延续。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其玉质时,却会发现二者截然不同。良渚文化玉器多采用透闪石等优质玉料,质地温润细腻,色泽柔和。

而石峁的玉锥形器所使用的玉质,无论是成分还是物理特性,都与良渚文化的玉器有着显著差异。这种风格与玉质的矛盾组合,为我们研究石峁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线索。

也许在远古时期,文化的传播并非仅仅是器物的直接传递,还可能伴随着风格的借鉴和创新,石峁先民在吸收良渚文化风格的同时,结合本地的玉料资源,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玉锥形器。

再看玉琮,包括从琮上剖切下来的片状器。传统观点认为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但石峁的玉琮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与其说它与良渚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倒不如说更多地显示出齐家玉琮的风格。齐家文化的玉琮在造型、工艺和纹饰上有其独特之处,石峁玉琮在这些方面与齐家玉琮更为相似。

这可能暗示着石峁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交流和互动。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错综复杂,石峁文化在玉器制作上受到了齐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玉琮风格。

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石峁玉器与东方地区龙山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从制作工艺和玉器器形来看,石峁文化的牙璧、方形璧、有领璧、多孔玉刀、玉圭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等,都应该是来自东方地区以大汶口 - 龙山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海岱系玉器文化。

大汶口 - 龙山文化有着悠久的玉器制作历史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其玉器造型丰富多样,工艺精湛。

石峁文化在吸收海岱系玉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对这些玉器进行了再创造。

例如,石峁的牙璧在继承海岱系牙璧基本造型的同时,可能在尺寸、纹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石峁文化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韩建业甚至明确指出,石峁文化玉器的源头在东方。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支持。石峁遗址在墙体等处插玉器的现象,更是为我们了解石峁文化的用玉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种现象表明玉器的主要功能已经转变为给祖先神灵的奉献物。在陶寺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我们并未发现类似的用玉方式,这表明石峁文化的用玉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用玉观念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否定石峁玉器从文化上源自中原和东方的事实。这就如同一条文化的河流,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支流和景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源头。

石峁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对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文化,其核心分布区域濒临东南季风区,属于气候敏感地带。

在历史上,这里长期是农牧交错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石峁文化既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又与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一支分布于中国北方长城沿线、与中原地区文化面貌迥然有别的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石峁文化经历了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湖海的发展过程。

它就像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脉,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但也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至距今约4000年前后,石峁文化背后隐匿着一个雄踞于北方区域的强大社会集团。此族群对玉石怀有深厚的尊崇与热爱,将尚玉崇玉的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鲜明标识。

当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这两大曾经辉煌一时的用玉中心逐渐走向衰落,石峁文化玉器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崭露头角。它与齐家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一同,构成了史前用玉领域的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一处举足轻重的史前用玉中心。

石峁玉器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在古玉的世界中独树一帜。其风格朴实无华、怀真抱素,摒弃了对立体造型的过度追求,呈现出一种简约而纯粹的美感。

这种实而不华的特质,虽在某些人眼中或许显得略显单调,缺乏创新的活力,但正是这种独特,让它在众多古玉中脱颖而出。

此外,石峁玉器独树一帜的玉质,更是吸引了学界的目光。专家学者们纷纷将研究的焦点汇聚于此,深入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和历史价值。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石峁玉器在中国古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浮出水面,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石峁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原文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院长《玉的献祭》

来源:玉见沈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