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时节,项城市范集镇的田野上,履带式农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范集村村民赵大爷站在田埂上,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高兴地说:“今年雨下得久,地里湿,正愁小麦没法播种,就看到干部来宣传抗湿晚播技术了!”
初冬时节,项城市范集镇的田野上,履带式农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范集村村民赵大爷站在田埂上,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高兴地说:“今年雨下得久,地里湿,正愁小麦没法播种,就看到干部来宣传抗湿晚播技术了!”
前一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让范集镇面临严峻的秋播考验。土壤过湿、腾茬延迟,眼看着播种适期一天天过去,农户们心急如焚。
“机械进不了地,秸秆粉碎后反而影响土壤透气。”范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迅速组建了“墒情勘测队”,在28个村同步开展地块墒情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对无积水但湿度大的地块,采取“浅旋散墒+秸秆立茬晾晒”模式;对机械无法进地的地块,则由镇里统一协调履带式农机进行整地作业。
选什么种子?播多少量?怎么播?面对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出苗风险增加等问题,范集镇农技站开出了精准“良方”。
“适期播种地块选半冬性品种,晚播地块选弱春性品种。”农技员小张在田间向围拢过来的农户讲解,“选对种子,就能减少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的影响。”
播种量的控制更为精准。“如果晚播2至3天,每亩播量增加0.5公斤。”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灵活调整播量,同时提醒要避免盲目增加播量引发倒伏风险。在播种技术上,主打“宽幅浅播”,播种深度严格控制在3厘米左右,并严禁播后重压,以有效降低烂种烂苗的概率。
在路口村脱贫户秦大爷的麦田里,一场特别的播种正在进行。村干部们分工协作,有的操作播种机,有的搬运种子,忙得热火朝天。“村干部帮忙播种,这服务真是送到心坎上了!”秦大爷激动地说。
针对劳动力不足、农资采购不便等特殊情况,范集镇动员各村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帮扶代种,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田。志愿者们穿梭在村组之间,将《晚播小麦管理明白纸》送到农户手中,并入户讲解晚播晚种的管理方法。
“秋播质量直接关系到明年夏粮的收成,每一块田都不能耽误。”范集镇党委书记冯艳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紧盯墒情变化和天气预警,重点抓好晚播小麦的冬前镇压、弱苗追肥等田间技术管理,全面筑牢粮食丰收的基础。(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志新 通讯员 冯天峰)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