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稻是由中国农业科学家钟章美先生历经40余年不懈努力研制成功的。钟章美被称为"世界竹稻之父",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竹子与水稻的远缘杂交技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长期探索,最终成功培育出这一创新品种。
一、竹稻的研制者
竹稻是由中国农业科学家钟章美先生历经40余年不懈努力研制成功的。钟章美被称为"世界竹稻之父",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竹子与水稻的远缘杂交技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长期探索,最终成功培育出这一创新品种。
钟章美先生出生于1937年,毕业于广东省梅州市农业学校,退休后仍坚持研究,甚至变卖房产投入科研工作。
二 、竹稻的科学意义
竹稻是世界首创的竹子与水稻超远缘杂交成果,创造了全新的植物质源,丰富了农业基因库。这项技术突破了植物杂交的传统界限,成功将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禾本科的竹亚科和禾亚科)实现杂交,为全球农业育种提供了新思路。竹稻的成功验证了远缘杂交在作物改良中的巨大潜力,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农业生产价值
竹稻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部分品种可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割",再生竹稻208亩产达到2166.8斤,是普通杂交水稻的两倍。其植株高度可达2-2.5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具备竹子特有的抗倒伏、耐旱涝、抗病虫害等特性,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地,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些特性使竹稻在应对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方面表现突出。
四、营养与健康效益
竹稻米富含竹黄酮(强抗氧化剂)以及蛋白质、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含量是普通大米的数倍。浙江大学检测发现"竹香4号"的硒含量达普通水稻的6.4倍。竹稻米饭具有独特竹香,在常温下不易变质(保鲜时间延长3-4倍),被誉为优质保健米。这些特性为功能性农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方向。
五、生态与社会意义
竹稻的推广可减少农药使用(因其天然抗病虫),秸秆质地坚硬可作建材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它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方面潜力巨大。日本、美国等国家已表现出引进兴趣,但钟章美坚持将这项"中华瑰宝"技术留在中国,体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国家意义。
六、科研精神传承
竹稻研发过程展现了惊人的科学毅力:从最初三粒种子仅存活一株,到培育出20多个稳定品系,钟章美家族三代人接力研究(其子钟献铭辞去深圳工作、孙子钟权坤大学毕业后加入),践行了"用三辈子完成"的科研承诺。这种精神与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相呼应,共同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来源:星海湾銀聊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