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7点多,福安市坦洋村寒意尚浓。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召集人罗小芳察看完坦洋塔特调馆项目进度后,驱车前往秀峰村数字游民会客厅项目现场。“从坦洋到秀峰,7个村33个项目‘挂图作战’。”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清晨7点多,福安市坦洋村寒意尚浓。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召集人罗小芳察看完坦洋塔特调馆项目进度后,驱车前往秀峰村数字游民会客厅项目现场。“从坦洋到秀峰,7个村33个项目‘挂图作战’。”
项目热度映照着大坦洋片区发展速度。去年,福安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立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推动7个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联动共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坦洋片区7个村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我们要统筹用好各村资源,下好‘一盘棋’,走好共富路。”罗小芳表示。
找准联结点 联建添后劲
9月,“坦洋情·坦洋工夫生态低碳茶园示范基地”启动,福建宁德红坦洋茶叶有限公司与大坦洋片区7个村签署合作协议,免费为各村提供一年靶向肥料,村民标准化管理茶园,企业保价收购茶叶。
建成一个集生态种植、低碳管理、科技示范、品质提升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园是这次村企共建的初衷,也是大坦洋片区“一盘棋”谋划的生动缩影。
作为“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坦洋村坚持“村、人、茶、文、旅”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漫步坦洋村,不时与奶茶店、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等新业态撞个满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业态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也让‘流量’转变为村集体经济‘增量’。”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说,去年坦洋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去年,福安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坦洋村为核心,携手周边6个村成立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推动7个村一体打造、一体发展。
与坦洋村振兴迈大步相比,溪坪、溪口、岩下等6个村子发展速度相对迟缓,7个村一体化发展的联结点在哪儿?
从坦洋到秀峰,记者沿溪而行,只见碧水映茶山。联结点就在这条溪上。7个村一溪串联、产业相近。片区七成以上村民从事茶产业,有的村茶园面积大,有的村集体资产较多,还有的村茶叶加工企业集聚,资源互补。
找准联结点后,大坦洋片区着手梳理各村家底,明晰各村定位:坦洋村定位为红色党建、“三茶”统筹核心区;溪坪村打造文旅融合休闲驿站;溪口村打造古村休闲民宿,开发古码头、滨溪旅游;填头村依托便利交通,建茶叶产制销一体化园区;社口村以福建省茶科所为载体,做好茶科技文章……
“党员七到户” 民忧有新解
秋季采茶忙。清晨5点30分,将麻袋、采茶机等收拾妥当后,坦洋村村民赖秀容就骑上三轮车,沿着蜿蜒的机耕路上山了。
10分钟不到,抵达自家茶园。“路修到茶园,方便多了。”赖秀容感慨,以前路不通车,化肥、采茶机扛着上山,茶叶挑到大马路旁再用三轮车拉回家,每趟超过半小时。种有10来亩茶园,采摘管护不便让上了年纪的赖秀容逐渐吃不消。
赖秀容的烦恼同样困扰着村里不少村民。
“很多村民上山采茶都要走那条路,苦于车子上不去。”“路什么时候能硬化一下?”……“党员七到户”走访中,坦洋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田风将群众诉求记在本子上,并积极思索解决方案。“利用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到的帮扶资金,我们对两条机耕路进行拓宽硬化,方便茶农上山采茶。”
“1989年,坦洋村就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七到户’在坦洋村是有深厚基础的。”罗小芳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党建引领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大坦洋片区成立之初,就以“党员七到户”为重要抓手,通过“思想引领到户、政策宣传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文明浸润到户、困难帮扶到户、矛盾化解到户、阳光公开到户”,让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围着群众转,在走村入户、促膝拉家常中谋发展、解难题。
对社口村村民叶丽明来说,“党员七到户”便是经常有穿着红马甲的干部到家里询问诉求:“在我们的反映下,19路公交车终于开通了。”
19路公交车投用前,从福安城区到社口村,群众出行的公共交通是发往晓阳等乡镇的19座中型客车。“这些车不仅老,而且停靠站点少、车辆班次少,遇到人多的时候,根本搭不上。”
入户听诉求,合力解难题。大坦洋片区联合片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形成建议,沟通协调福安市城投集团、福安市公交公司。经多方奔走,去年12月,19路公交车正式投用,这条从福安城区出发,途经秀峰、填头等村子,最终抵达社口村的公交线路,让大坦洋片区许多群众出行不再难。
如今,在大坦洋片区,90名党员主动亮身份,与200余户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每周入户走访,记民情笔记。累计推动解决茶园机耕路修缮、生态茶园建设、孝老食堂运营、茶厂扩建等民生实事80多件。
发展聚合力 增收有新路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坦洋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田风,今天我们主打的产品是‘大唐杯’活动评选出的茶叶,大家买到的都是茶农的一手价……”9月16日夜,坦洋村乡村振兴之路主题馆二楼直播室灯火通明,村里第一场直播带货于当晚7时准时开始。不到1个小时,成交4单,点赞量破万。
直播带货的茶叶来自一场评选赛。今年6月,在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指导下,坦洋村举办了首届“大唐杯”春茶集中采购评选赛,村民热情高涨,报送了150个茶样、近4500公斤春茶,村里邀请专业评委从中评选出31个获奖茶样,累计700公斤。“评选出的优质茶叶由村集体公司统一收购、包装,而后由大唐公司等国企直采,实现‘产地直供+企业采购’双向赋能。”田风介绍,通过这种渠道,共销出500公斤。
“剩余的200公斤茶叶,我们希望借助直播带货的形式帮村民销出去。”直播,对田风与坦洋村村民来说是一次全新尝试。设备如何用?他们寻着厂家电话,挨个咨询功能;直播流程如何设计?他们求助AI查教程、向村里有经验的年轻人请教,一步步摸索,最终把设备搭起来、把流程打通,让村里第一场直播成功上线。
从最初的忙乱到现在的从容,田风渐渐摸着了门道,3场直播的茶叶成交额近1万元,观众达2500多人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直播的意义不单单是把茶叶卖出,我们更希望为村里培养一支直播队伍,打通坦洋工夫网上销路、推介坦洋工夫茶文化,提高茶叶附加值。”田风说。
坦洋村直播火热,秀峰村改造正酣。原先闲置的村会场,摇身一变成为闽东造物项目指挥中心,内部分设数字游民公共区、闽东造物实验室等区域。
一个复合型创新空间缘何落户秀峰村?宁德闽东造物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鹏有着自己的思考,秀峰村风光秀美,省道穿村而过,距福安城区仅10多分钟车程,打造近郊轻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们通过创新建筑风格、创新设计,构建一套让年轻人认同的乡村振兴样板,让秀峰村焕发新活力。”
“闽东造物‘造’什么?”罗小芳的回答是,造空间、造产品、造文化,“我们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达茶,让茶的受众年轻化,以此提高茶叶效益,激发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手记:党建引活水,乡村茶更香
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与党员干部和茶农共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记者深切体会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早已融入田间地头,化作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实践。
过去,七村相邻却各自为政,产业同质、资源分散。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的建立打破了这道无形围墙。通过“挂图作战”统筹33个项目,把零散的茶山、人才、市场串联成链。这种“片区化”治理,呼应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组织重构催生化学反应,真正下活了“一盘棋”。
变化不仅发生在宏观层面。“党员七到户”把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农户家中。从茶园路硬化到公交线路优化,90名党员结对200余户村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这种工作法的可贵之处,在于让党组织真正扎根泥土,在做好一件件实事中赢得信任。
当传统茶村遇上直播带货、数字游民,一场“茶的变形记”正在发生。坦洋村的直播间、秀峰村的创意空间,都是党组织带领下的创新突围。用新理念让老产业焕发青春,既守住乡土根脉,又赶上时代浪潮。
大坦洋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下一步,要在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让党建红利持续惠及每个农户,进一步凝心聚力,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