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少年双眼竟成“螨虫窝”!医生提醒:这4种生活习惯最招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8:00 1

摘要:这类蠕形螨感染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在13岁这个年纪出现如此严重的感染,确实少见。我们一般认为,儿童皮脂腺分泌较少,不是蠕形螨的理想寄宿环境。而小睿的感染量之高,提示我们必须从生活习惯里寻找根源。

13岁的男孩小睿,被父母带来眼科门诊时,双眼已经红肿、瘙痒不止,睫毛根部结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油脂样分泌物。

他频繁眨眼,用手揉眼,眼睑边缘甚至已经开始糜烂渗液。显微镜下一看,几乎每根睫毛上都附着着数只蠕形螨,活动频繁,密密麻麻,堪称“螨虫窝”。

这类蠕形螨感染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在13岁这个年纪出现如此严重的感染,确实少见。我们一般认为,儿童皮脂腺分泌较少,不是蠕形螨的理想寄宿环境。而小睿的感染量之高,提示我们必须从生活习惯里寻找根源。

蠕形螨是一种毛囊寄生虫,主要寄居于睫毛、面部毛囊和皮脂腺中。它以皮脂、脱落的上皮细胞为食,白天隐藏在睫毛根部,夜间爬出表面交配繁殖。

正常人也可能携带少量螨虫,但当数量超出一定阈值,局部免疫耐受失衡,就会引发眼睑炎、睫毛脱落、结膜充血等问题。

研究发现,螨虫密度超过每根睫毛0.2只即视为感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一项研究指出,在患有慢性睑缘炎的儿童中,

蠕形螨阳性率高达47.5%。这个数据打破了过去“螨虫是成年人病”的传统认知,提示我们:儿童的感染风险被严重低估了。

小睿的父母回忆,孩子近一年热衷于玩手机、平板,每天抱着电子设备到凌晨。经常倒头就睡,不洗脸不刷牙。

床单被套一两个月才换一次,枕头上油光发亮。再加上他有轻度近视,佩戴眼镜的镜框、鼻托从未清洗,也给螨虫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这正是我们临床上常见的“四大高危习惯”:不清洁面部皮肤、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床上用品清洗不及时、眼镜等贴面物品长期不清洁

这些行为不仅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还让螨虫更容易繁殖扩散,特别是在睫毛根部这种油脂丰富、温暖潮湿的区域。

蠕形螨本身不会咬人,但它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分解产物会诱发过敏反应,引起慢性炎症。尤其在眼睑边缘,反复炎症导致睑板腺堵塞,油脂排出受阻,形成睑腺囊肿,甚至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引发麦粒肿或睑缘溃疡。

我们在门诊中曾观察到,睑缘螨虫感染的儿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发展出干眼症状。这不是老年人专属的病。

儿童干眼往往表现为频繁眨眼、怕光、眼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家长误以为是视力下降,却忽视了背后的炎症因素。

更值得警惕的是,蠕形螨长期寄生还可能诱发角膜病变。2021年《中华眼科杂志》发布的一项病例系列中,5例青少年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均与睑缘螨虫感染相关。角膜是眼球最脆弱的保护层,一旦受损,视力受影响是难以逆转的。

不少家长关心,眼睛里长螨虫是不是不干净、是不是传染病?从医学角度讲,它不是法定传染病,但具有明显的人际接触传播和物品接触传播风险

一家人共用枕巾、毛巾、被褥,很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尤其在学校等群体场所,孩子之间的密切接触更容易让螨虫“串门”。

治疗方面,我们通常采取局部清洁结合药物治疗。茶树精油类睑缘清洗液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杀螨效果。

温热敷加睑板腺按摩能促进油脂排出,缓解堵塞。对于感染反应重者,还需加用甲硝唑类眼膏或短期抗生素药膏。治疗不是关键,日常卫生管理才是预防的根本

202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团队在一项儿童眼睑螨虫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家庭中床上用品清洁频率与螨虫感染呈明显负相关

每周更换一次床单的儿童,感染率仅为18.3%;而超过两周不更换者,感染率高达61.5%。清洁频率直接决定感染概率。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是电子屏幕对睑板腺的压迫与刺激。长时间注视屏幕会减少眨眼频率,导致泪膜蒸发加快,睑板腺功能下降。研究显示,平均每注视屏幕1小时,儿童眨眼次数下降约50%,这让本就脆弱的眼睑环境雪上加霜。

我常和家长说,孩子的眼睛不是随便“洗洗就好”的部位。眼睑清洁应像刷牙一样成为日常习惯,尤其是对于油性皮肤或面部出油较多的青少年。推荐使用无刺激性的睫毛清洗棉片,每晚睡前轻轻擦拭睫毛根部,有效控制油脂和螨虫数量。

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一个规律:螨虫感染常与青春期皮肤状态密切相关。随着雄激素水平上升,

皮脂腺活跃,脸部油脂分泌增加,为螨虫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这也是为何青少年阶段成为眼睑螨虫感染的“窗口期”。

从免疫角度看,蠕形螨并非完全外来入侵者,而更像是人体“生态失衡”的信号。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局部微生态紊乱,都可能让原本“和平共处”的螨虫变成炎症诱因。这正如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腹泻一样,是一种内外环境协同失衡的产物。

我们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蠕形螨是否具有致癌可能?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表明其与眼部肿瘤存在明确联系。但长期慢性炎症引发的细胞应激反应,确实可能诱发上皮细胞突变。

国外一项针对睑缘慢性炎症患者的随访研究中,患有多年睑缘炎者,其睑板腺癌风险略高于普通人群。这并不意味着螨虫直接致癌,但提示我们不应忽视其造成的慢性刺激。

治疗后的小睿恢复良好,经过一个月的规范清洁和药物控制,眼睑红肿消退,分泌物明显减少,螨虫数量大幅下降。

我们也为他制定了一套“视屏管理计划”,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两小时,晚上睡前清洁眼睑,并定期更换床上用品。

临床上,孩子的恢复能力很强,但前提是干预及时、习惯改变。家长要从“看得见的症状”回溯到“看不见的习惯”。螨虫不是从天而降,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产物”。

有时候,医学不是在治疗病,而是在提醒生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也是生活方式的镜子。清洁与否、节制与否,都会在这扇窗户上留下痕迹。一个孩子的眼睛里长满螨虫,不只是卫生问题,更是现代生活节奏下,童年健康的警钟。

医学,是一门讲“时间”的学科。症状出现前就该预防,病情爆发前就该干预。希望小睿的故事,不是个案,而是一次家庭卫生教育的契机。孩子的眼睛不该承受成人世界的紊乱节奏,它们本该清澈明亮,如同初生的晨光。

参考文献:
[1]张明,李晓红.儿童睫毛蠕形螨感染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0):752-756.
[2]王磊,赵丽.电子屏幕使用与儿童干眼症关系分析[J].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2023,25(3):181-185.
[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少年睑缘炎与蠕形螨感染关系研究[J].眼科研究,2022,40(4):298-303.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