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住顶尖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硬环境(资源、待遇、机会)和软环境(文化、制度、认同)多维度协同发力,既要解决人才的现实需求,也要满足其长期发展的精神诉求。以下是具体路径的分析:
留住顶尖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硬环境(资源、待遇、机会)和软环境(文化、制度、认同)多维度协同发力,既要解决人才的现实需求,也要满足其长期发展的精神诉求。以下是具体路径的分析:
一、强化核心竞争力:以“价值回报”拴住人才
顶尖人才的流动本质上是“价值交换”,需确保其智力投入与回报匹配。
薪酬与激励机制市场化:对标国际顶尖机构(如硅谷科技公司、全球顶尖高校),提高科研人员、核心技术岗位的基础薪资,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如“一人一议”)。探索“股权/期权+项目分红”等长期激励,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半导体等战略领域,让人才共享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参考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深圳鹏城实验室的高薪聘才模式)。科研资源“精准滴灌”:改变“撒胡椒面”式经费分配,对顶尖团队给予“稳定+竞争”的复合支持——基础研究团队提供5-10年长周期经费(如美国NSF的终身研究员计划),应用研究团队对接产业需求(如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产学研”联动模式),减少行政干预,让人才专注攻关。成果转化收益“阳光化”: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科研人员可获得职务发明成果不低于50%的转化收益(目前部分高校已达70%),简化审批流程,避免“成果锁在实验室”的困境(参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成果转化改革,其团队因抗癌药研发获数亿元分红)。二、构建“近者悦”的创新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顶尖人才选择留下,核心是“能做事、做成事”。需打造自由探索+产业落地的双轮驱动环境。
学术自由与容错机制:减少“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束缚,在基础研究领域推行“代表作制”(如清华大学对文科资深教授取消论文数量考核),允许失败(参考美国NIH对基础研究的“高风险高回报”项目资助)。鼓励跨学科合作,建立“流动型”交叉学科平台(如西湖大学的“前沿科学中心”)。产研深度融合:推动“实验室—中试—产业”的无缝衔接。例如,依托长三角、粤港澳等产业集群,在重点城市设立“产业创新飞地”(如上海张江的“药谷”连接高校与药企),让人才的技术直接对接市场需求。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需完善知识产权归属规则),企业专家进高校授课,打破“学术圈”与“产业圈”的壁垒。公共服务配套“超前布局”:在人才聚集区优先建设国际学校(如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的IB学校)、三甲医院国际部、人才公寓(租金补贴或低价配售),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为顶尖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人才房,并配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国际教育资源。三、塑造“文化认同”:从“留人”到“留心”
人才对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归属感,往往源于文化认同与发展参与感。
参与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将顶尖人才纳入重大科技专项(如“十四五”规划中的量子信息、脑科学、深空深海探测等)的核心团队,让其感受到“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同频”。例如,“北斗团队”“嫦娥团队”通过公开成果、科普宣传,增强人才的国家荣誉感。社会价值的“正向反馈”:表彰杰出人才的贡献(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美科技工作者”),通过媒体传播其故事,扭转“科学家清苦”的刻板印象。鼓励人才参与公共事务(如科技政策咨询、青少年科普),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一线城市需摆脱“唯学历、唯资历”的精英主义,二线城市(如合肥、成都)可通过“特色产业+宜居环境”形成差异化吸引力。例如,合肥依托科大与蔚来汽车、长鑫存储等企业,打造“科创+产业”的城市标签,让人才因“城市与自己共同成长”而留下。四、优化“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顶尖人才的竞争是全球化的,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引才留才机制。
签证与居留“便利化”:扩大“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中国绿卡)的覆盖范围,简化工作许可审批(如上海自贸区的“白名单”企业可自主推荐外籍人才)。探索“科研签证”“创业签证”等专项类别,允许外籍人才牵头国家级项目(如深圳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国际学术组织“话语权”:支持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学术组织中担任关键职务(如屠呦呦在WHO的任职),提升中国科研体系的国际认可度。鼓励高校、企业举办全球性学术会议(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吸引人才“因会而来,因业留下”。离岸创新“柔性引才”:对暂时无法全职回国的人才,通过“海外实验室”“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保持联系(如中科院在欧洲设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待条件成熟时吸引其全职加入。五、区域协同:避免“内卷”,形成“人才生态网络”
中国地域广阔,需打破“人才向一线城市扎堆”的困局,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布局。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北京、上海、深圳等作为“人才枢纽”,重点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同时通过“飞地孵化器”“产业转移”将部分技术转化环节布局到二三线城市(如上海高校在合肥设立研究院)。特色城市“精准定位”:根据区域产业优势培育人才“小高地”——如西安依托航天产业吸引航空航天人才,苏州依托制造业吸引工业软件人才,贵阳依托大数据吸引算法人才,让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找到发展空间。总结
留住顶尖人才的关键,是从“管理人才”转向“服务人才”,从“物质激励”升级为“价值实现”。当人才看到“在这里能做世界一流的事”“成果能被尊重和转化”“生活有品质、心灵有归属”,自然会选择扎根。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人才成就国家,国家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来源:馥林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