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一系列硬核措施“亮剑”教师减负。《通知》明确,要通过规范检查评比
转自:荔枝新闻
“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一系列硬核措施“亮剑”教师减负。《通知》明确,要通过规范检查评比、严格中小学教师借用借调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八项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从古至今,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数据统计,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22.9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1265万人次,增长幅度超过50倍。然而,填表、迎检、创建评比等非教学任务却越来越让教师不堪重负,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担任“演员”的角色,要演校方眼中吃苦耐劳、服从安排的职工,又要演家长眼中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老师,为此,本职工作被挤压,甚至边缘化。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着手为教师减负,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通知》的发布,更加精准聚焦针对教师负担过重的顽疾,直击形式主义痛点,让老师聚焦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对教师专业性的认可,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真正让政策在基层“最后一公里”落地,仍需各方的理解和努力。
一方面,需要克服执行层面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中国教育体系庞大,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文件到实践,往往存在执行偏差。例如,不得以检查督查考核老师,虽将这些内容从考核指标里剔除,但相关的工作是否会以其他形式施加在老师身上?改革非一日之功,政策推动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引领,让更多的学校意识到教书育人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万事进校园”的思维定式,真正为教师减负。
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给老师上了一层压力。在高度关注教育的今天,许多家长将对孩子的期望与焦虑,直接转化为对教师工作的高要求。一边是将本应由家庭承担的部分监护与教育责任向学校转移,另一边又以工作忙没时间等理由推脱管理责任,这些都极大地挤占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在解决学校安排非教学活动问题的同时,也应引导家长形成家校共育的思想;在给教师行政事务“做减法”的同时,也需要在家校沟通上“做平衡”。通过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家校联系机制,明确双方权责,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理性、包容的环境。
政策的种子已经播下,能否长成让教师静心教书、学生快乐成长的参天大树,既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阳光持续照耀,更取决于每一个基层教育单元的改革落实。期待在不久的未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日常。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方紫菱(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童婷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