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启动的四项核聚变关键系统招标,总额高达13.45亿元,重点聚焦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的核心技术。
这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启动的四项核聚变关键系统招标,总额高达13.45亿元,重点聚焦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的核心技术。
这个消息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核聚变能源研发迈出的坚实步伐,也预示着相关产业链即将迎来深度布局。
从技术进展的角度看,近年来国际合作与国内创新同步推进,尤其是在氚材料和燃料循环技术上。
比如,等离子体所近期与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研究所合作,计划采用锂钛合金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新型氚增殖包层材料,目标是将氚增殖率提升到1.3以上,远超国际通用的ITER标准(1.05水平)。
这意味着我国有望在氚材料的耐用性和效率上实现重大突破,为未来商用核聚变反应堆提供坚实的燃料基础。
同时,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EAST(全称“快中子激发聚变炉”)装置,在2023年10月实现了403秒的持续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中国在长脉冲稳定运行方面的纪录。
据报道,这次实验首次测试了钨铜偏滤器的氚兼容性,此项技术的成熟将为氚的封存和安全提供保障,也是一块关键的“硬核”基础。
这种高温超导技术与氚循环系统的结合,无疑是我国聚变能源工程化迈入新阶段的重要象征。
产业链方面,也迎来多项新动态。
比如,斯瑞新材的铬锆铜合金成功通过ITER认证,其热负荷承受能力提升至20MW/m²,略高于国际标准,成为了此次液态包层系统中潜在的材料选择。
此外,合肥市设立200亿元聚变产业基金,专项支持包括CRAFT(中国聚变研究与工程试验堆)设施在内的项目,地方投入与企业合作不断强化,为产业落地营造有利环境。
技术路线也在持续优化。
国内等离子体研究机构正尝试结合高温超导磁体(REBCO带材)与氚循环系统,将模块化设计引入内燃料循环平台,以获得更好的灵活性和未来升级空间。
这些创新不仅应对了燃料的安全性与效率难题,也顺应了未来商业化的方向。
背景来看,我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核聚变基础设施,从HT-6B、HT-7到东风(EAST)系列装置,无一不为现阶段的工程验证提供基础。
据业内专家介绍,氚循环系统的核心指标包括燃料自持(TBR,也就是氚增殖比,需保持在>1)和安全控制(泄漏率控制在
国产化率已达96%,在关键材料和设备方面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包括偏滤器、导管、超导磁体和监测仪器,大大降低了技术依赖。
这次招标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代表中国在核聚变能源技术上的突破,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从超导材料到高精度焊接,从氚材料到检测仪器,各环节都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拉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来实际应用中,这套系统的成熟将极大推动我国储能技术的多样化,有望实现“以聚变代替化石能源”的战略目标。
总结来看,这次核聚变关键系统的招标,实际上是中国走向高端能源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
它意味着我国在“能源的未来”赛道上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可以更有信心地推动产业化落地。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引擎。
共同期待,随着这些科技成果的落地,我国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上的地位将更加稳固,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能源变革中“绿色、安全、可控”的中国方案。
来源:热情高山EKQ4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