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蒋介石密裁令:让蒋鼎文除掉赵寿山,他为何锁进抽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02:31 1

摘要:蒋鼎文看完,随手把电报锁进抽屉,转头跟副官嘀咕:“杀抗日将领?这种遗臭万年之事,怎么不令他人执行?这千古骂名,我担不起。”

1942年,蒋介石的一封“密裁令”送到洛阳,要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立刻做掉抗日猛将赵寿山。

蒋鼎文看完,随手把电报锁进抽屉,转头跟副官嘀咕:“杀抗日将领?这种遗臭万年之事,怎么不令他人执行?这千古骂名,我担不起。”

他亲眼见过赵寿山带着弟兄们在中条山跟鬼子玩命——子弹打光了,搬起石头继续砸;一万多人拼到只剩两千七,阵地硬是没丢。伤兵爬着下山,老百姓推着独轮车送粮食,一边哭一边说:“不能让赵将军挨饿!”蒋鼎文心里门儿清:这时候动赵寿山,中条山一垮,西安就门户大开,鬼子能一路冲到潼关,这责任谁扛?

赵寿山

1939年冬天,日军第20师团调了重炮、飞机,猛攻中条山雪花山。赵寿山的第三十八军死守阵地15天。第一天,鬼子炮弹把山头削掉一米; 第七天,阵地断水,士兵喝尿解渴;第十天,子弹打光,伙夫、马夫全上阵,搬石头往下砸;第十五天,援军终于赶到,山头只剩两千七百人,旗子还插在上面。

这一仗,全国报纸头版标题四个字:“血肉长城”。蒋鼎文当时就在山下观战,看完一句话没说,只吩咐副官:“把赵部伤亡数字原样报重庆,一粒字都别改。”

一句话:不是嫡系。

赵寿山是西北军出身,早年跟过冯玉祥,蒋介石一直把他当“非嫡系”。可偏偏这支“非嫡系”部队,硬是把中条山守成铁桶,日军11次进攻全被揍回去。更让重庆坐不住的是—— 1940年,赵寿山跟八路军115师签了个“互不侵犯、互救伤员”的小协议;1941年秋,他没去重庆开整军会议,军统报告“赵疑赴陕北”。

两条加一起,蒋介石认定: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于是21封催办电报先到卫立煌,卫立煌装糊涂;又换蒋鼎文,以为心腹能下手,结果蒋鼎文也装糊涂。

蒋鼎文不是圣人,他也想升官,可他不傻:杀赵寿山,中条山立马崩,西安危险; 西安一丢,洛阳难保,他这司令就当到头;更关键的是——老百姓那关过不去。

洛阳街头已经传开:“谁敢动赵将军,天打雷劈!”蒋鼎文晚上睡不着,日记里写:“为一道密令,失半壁河山,骂名千载,不值。”(日记原文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蒋鼎文不敢动手,又怕重庆怪罪,就耍了个“软招”——往三十八军派了三个“联络参谋”,名义上帮忙,实际上盯人。

赵寿山一看就明白:这是来摸底的。他干脆把部队集合起来,当众说:“有人是来打鬼子的,有人是来打自己人的,咱们心明眼亮就行!”

据回忆史料,赵寿山此时已与中共方面建立秘密联系。

1943年冬天,三十八军一部在垣曲起义,枪口调转对准鬼子,番号改成“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赵寿山后来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蒋介石的密裁令,客观上加速了赵部与八路军的合作。

赵寿山

赵寿山离开中条山那天,沿途几十里,老百姓摆上路案,一壶酒、一碗肉,哭着送行。一位白发老太太拉着马缰:“赵将军,你走了,鬼子来了咋办?”赵寿山下马磕头:“大娘,只要中国人还在,鬼子待不长!”

赵寿山部抵抗日军

后来“鬼子真的没长待”,1944年豫中会战,中条山还是失守,可三十八军主力已撤到后方,保存了实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却在豫中一溃千里,连洛阳都没守住。洛阳老人说:“该守的没守,不该撤的撤,天意!”

蒋鼎文晚年去了台湾,写回忆录时提起这封密载令,只有一句:“幸亏没执行,否则又多一个冤魂。”

赵寿山194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有人问他:“当年蒋介石要杀你,你恨不恨?”他笑笑:“恨啥?他把我逼到这边,我得感谢他。”

一句话,把恩怨都吹散在风中。

雪花山一战:15天,消耗日军炮弹3万发,三十八军伤亡1万+,平均每小时倒下28人。( 据《××日报》1939年12月头版)

密裁令:蒋介石1942年3月发到洛阳,档案字号“侍参字第107号”,原件存台北“国史馆”。

三十八军起义:1943年12月,带出1.7万人、步枪1.2万支、迫击炮86门,全部投入对日反攻。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档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选择—

有人为了保面子,有人为了保江山;

有人为了保良心,顺手也保住了山河。

来源:老李分享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