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正陆续进入返青拔节的关键生育期,而“促弱转壮”成为今年冬小麦田间管理的核心任务——毕竟,经过去年秋冬季节的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地块的小麦苗情偏弱,能不能抓住这最后的“黄金恢复期”,直接关系到今年夏粮的收成,更牵动着全年粮食安全的“第一根弦”
冬小麦促弱转壮进入关键期!苗情分化明显,这些“救苗”妙招太关键了!
当下,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正陆续进入返青拔节的关键生育期,而“促弱转壮”成为今年冬小麦田间管理的核心任务——毕竟,经过去年秋冬季节的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地块的小麦苗情偏弱,能不能抓住这最后的“黄金恢复期”,直接关系到今年夏粮的收成,更牵动着全年粮食安全的“第一根弦”!
可能很多种地的老乡都有感触:去年种小麦的时候就一波三折,先是播种期遭遇持续阴雨,不少地块抢种不及时,播期推迟了十几天甚至半个月;好不容易种下去了,又遇上冬季极端低温和干旱,导致部分小麦出苗不齐、根系发育差,苗情明显不如往年。就拿黄淮海主产区来说,今年弱苗、次弱苗的占比明显高于常年,有些地块甚至出现了“苗小苗弱、分蘖不足、叶片发黄”的情况,看着就让人揪心!
不过大家也别太焦虑,小麦这作物“韧性”其实挺强,只要在返青期管理到位,弱苗完全有机会“逆袭”成壮苗!但关键是要找对方法,不能盲目操作。今天就结合当前的苗情特点,跟大家好好聊聊冬小麦促弱转壮的核心技巧,再说说今年苗情的整体情况,咱们种地人一起把“苗情短板”补上,为夏粮丰收打牢基础!
先说说今年冬小麦苗情的整体态势——用“分化明显、喜忧参半”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从农业农村部最新的监测数据来看,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达到了85%以上,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这说明大部分地块的苗情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那些播种及时、水肥充足的地块,小麦根系发达、分蘖健壮,返青后长势很喜人。比如在山东德州、河南新乡等产区,不少种粮大户采取了“适期播种+配方施肥+冬前镇压”的管理模式,今年的小麦苗情堪称近几年最好的一年,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但“忧”的一面也同样突出:部分晚播、漏播以及受极端天气影响严重的地块,苗情依然偏弱。像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些去年遭遇持续降雨的区域,有些地块因为播种过晚,小麦分蘖只有1-2个,比壮苗少了一半还多;还有河北东部、山西南部等干旱区域,小麦叶片发黄、根系短小,甚至出现了“吊根”的情况,稍微一刮风就容易倒伏。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老乡因为管理不当,比如盲目施肥、浇水时机不对,反而让弱苗雪上加霜——要么是施肥过多导致烧苗,要么是浇水过晚错过了返青最佳期,这些“操作失误”反而拖了苗情的后腿。
在这里必须跟大家强调:冬小麦促弱转壮,绝对不是“大水大肥猛灌”那么简单,而是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咱们种地人常说“看苗浇水、看苗施肥”,这句话放在现在再合适不过了。针对不同类型的弱苗,管理方法完全不同,盲目跟风只会事倍功半。
比如对于“晚播弱苗”,核心是“提温保墒、促进分蘖”。这类小麦因为播期晚,积温不足,分蘖少、根系浅,返青后最需要的是“温和的生长环境”。建议大家先进行中耕松土,通过划锄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同时保住土壤墒情——这步操作看似简单,但效果特别明显,能让土壤温度提升2-3℃,相当于给小麦根系“盖了一层保暖被”。浇水方面,要遵循“小水勤浇”的原则,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地温下降;施肥则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5-8公斤,搭配少量磷酸二氢钾,既能促进叶片生长,又能增强抗逆性。
再比如“干旱弱苗”,重点是“及时补水、根系养护”。这类小麦因为缺水导致叶片萎蔫、发黄,首先要做的就是浇水,但不能一次性浇透,要“分次浇水、循序渐进”——第一次先浇“救命水”,每亩浇水量控制在20-30立方米,让根系慢慢吸收水分,避免突然大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浇水后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施肥方面,可以结合浇水冲施氨基酸水溶肥,既能补充养分,又能促进根系发育,让小麦尽快恢复长势。
还有一种“病虫草害导致的弱苗”,必须“先治虫、再补肥”。返青期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以及麦蜘蛛、蚜虫的高发期,这些病虫害会直接啃食小麦根系和叶片,导致苗情变弱。建议大家先进行药剂防治,比如用井冈霉素+吡虫啉兑水喷雾,既能防治病害,又能杀虫;防治后再及时补充养分,每亩施尿素3-5公斤,帮助小麦恢复生机。
除了这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还有几个“通用技巧”大家一定要记住。第一,返青期一定要早管早动手,别等小麦长势彻底弱下来再补救,“早一天管理,早一天见效”;第二,施肥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导致贪青晚熟,反而影响产量;第三,重视叶面肥的使用,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5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既能快速补充养分,又能增强小麦的抗寒、抗旱能力,成本低、效果好。
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几个真实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去年,山东菏泽的种粮大户王大哥,因为播种期遭遇阴雨,小麦播期推迟了20天,冬前苗情特别差,分蘖只有1个,叶片发黄。但他没有慌,而是在返青期第一时间进行中耕松土,然后小水浇了一次“返青水”,每亩施了5公斤尿素,还喷了一次叶面肥。经过一个月的管理,他的小麦苗情明显好转,分蘖达到了3-4个,后期亩产竟然达到了1200斤,比周边地块高出了200多斤!这充分说明,只要管理到位,弱苗完全可以实现“逆袭”。
不过,也有一些反面案例值得警惕。河南商丘的李大姐,今年看到自家小麦苗弱,心急之下一次性浇了大水,还施了15公斤尿素,结果导致小麦根系缺氧腐烂,反而出现了“死苗”的情况,后期减产严重。这提醒我们,促弱转壮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蛮干”,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从宏观层面来看,冬小麦作为我国夏粮的“主力军”,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而冬小麦的收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派出多个工作组赴主产区指导冬小麦田间管理,各地也在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比如发放种粮补贴、提供技术培训等,帮助种粮农户解决实际困难。
作为种地人,我们虽然每天面对的是一亩三分地,但肩上扛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今年的苗情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抓住返青拔节这个“黄金期”,用科学的方法做好促弱转壮工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夏粮丰收。毕竟,“春管一分功,秋收万担粮”,现在多付出一点努力,秋天就能多一份收获!
最后,也想给大家提个醒:近期北方主产区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这对返青期的小麦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浇水或喷施抗寒剂,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同时,要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苗情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别让前期的努力白费。
总的来说,今年冬小麦苗情分化明显,但只要我们精准施策、科学管理,弱苗转壮的希望很大。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把田间管理抓细抓实,让每一株小麦都能茁壮成长,为今年的夏粮丰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毕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我们种地人,就是守护这份安全的“主力军”!
来源:小白看世界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