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四次“文明大跃迁”!我们正在从“智人”走向“神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0 22:59 1

摘要:这四次文明跃迁,让我们从一群瑟瑟发抖、被野兽追着跑的猿类,变成今天能上天入地,动动手指就能知到天下事的“地球霸主”。

人类的“第四次文明大跃进”,刚刚开启!

这四次文明跃迁,让我们从一群瑟瑟发抖、被野兽追着跑的猿类,变成今天能上天入地,动动手指就能知到天下事的“地球霸主”。

我们看看是哪四次:

第一次跃升: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畜牧”,从“靠天吃饭”到“自己当家”(大约1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以前过的是啥日子?今天追一头鹿,明天摘一筐果,天天搬家,搞不好就三天饿九顿,全靠体力和运气活着。

直到有一天,有个聪明人发现:“诶,这玩意儿掉地里,明年能长出一大片?那我还奔波个啥?”

于是,人类第一次停下了奔跑流浪的脚步,开始种庄稼、养牲畜。

这一停,可不得了!

我们不用所有人天天去找吃的了,粮食有剩余了,于是人口爆炸了,村庄、城市、国家冒出来了,有人可以去研究文字、做买卖、当官了……

总结:第一次跃升,我们给自己搞了个“粮食外挂”,从自然界的“临时工”变成了“包租公”。

第二次跃升: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革命时代”,从“人力”到“机器”(大约250年前)

人类种了一万年地,日子虽然稳定了,但效率还是低。耕田靠牛,织布靠手,出行靠腿和马。

直到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人类突然开了外挂!机器开始轰隆隆地转起来,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火车跑得比马快十倍百倍。

后来,电力的普及更是让黑夜亮如白昼,信息通过电缆瞬间传递全球。

这一响,天翻地覆!

生产力像坐火箭一样飙升,人类从农村涌向城市,现代科学、教育、医疗体系全面建立,地球一下“变小”了。

总结:第二次跃升,我们给自己装了个“力量外挂”,把我们从体力劳动中大规模解放出来。

第三次跃升: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信息孤岛”到“全球一体化”(大约30年前)

机器解决了体力问题,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还是又慢又贵。

直到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这相当于给全人类的大脑接上了一根超级导管。你想查什么资料,几秒钟就能找到;想联系万里之外的亲友,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见面。

这一年,世界平了!

知识获取的成本急剧降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催生了电商、社交网络、自媒体等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财富神话。

总结:第三次跃升,我们给自己插了个“知识外挂”,打破了知识和信息的垄断。

第四次跃升,从“信息时代”到“AI人工智能时代”,从“人类思考”到“AI全面赋能”(始于公元2025年)

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第四次文明大跃升的门口!这一次,外挂要直接装进我们的大脑里。

前三次革命,主要替代的是我们的体力和部分脑力(计算、记忆)。而AI革命,瞄准的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思考、创造和决策。

AI不是帮你算算数、存个文件那么简单了。它能写字、画画、编曲、搞科研、帮你看病、替你开车、帮助人类决策……,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知识渊博的超级助手,能放大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意味着什么?

对你我而言,重复性、流程化的脑力工作会被重新定义。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能被AI无限放大。

一个普通人,借助AI工具,有可能做出过去需要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才能完成的创意项目。

对文明而言,文明发展的速度将再次被按下加速键。我们将可能解决以前无法想象的复杂问题,比如精准医疗、气候变化、星际探索等等。

总结:第四次跃升,我们将融合一个“思维外挂”,从“智人”走向“神人”(借用尤瓦尔·赫拉利的概念),开启一个真正的人机共生、人机协同的新纪元。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聊AI,似乎大家都很害怕自己的工作岗位被AI替代。加上最近美国硅谷几乎所有头部科技公司都在大裁员,隔三差五就有公司裁员几万人的消息,这让我们更加焦虑未来。

实际上,技术革命在摧毁“旧岗位”的同时,会催生数量更多、领域更广的“新岗位”。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具体发生过什么:

纺织机的出现,带来的就业机会,远比它所替代的更加多元和广泛。

过去,纺线和织布依赖成千上万的手工劳动者;而纺织机的发明,不仅直接催生了纺织机械制造与维修岗位,还推动了纺织工厂的大规模兴起。

随之而来的是工厂主、经理、监工等管理岗位的诞生,以及纺织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和贸易销售等众多领域。此外,还衍生出大量间接相关的新职业,如印染工、设计师、裁缝和服装工人等。

结论: 纺织机没有“消灭工作”,它把“自己生产一块布”这个单一动作,拆解并膨胀成了 “设计、制造机器、开采原料、规模化生产、全球分销、品牌营销” 一整套庞大的工业体系,吸纳的就业人数远超被取代的手工织布工。

汽车的出现,被取代的是马车夫和与之相关的造马车、养马、经营马厩的行业。

但是直接新创造了一大批汽车产业工人:比如生产线上的装配工、焊接工;汽车工程师、设计师、4S店销售、维修技师、加油站员工、庞大的销售与售后网络,以及轮胎、玻璃、钢铁、塑料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工人。

间接创造了修路工、筑桥队、交通警察岗位,卡车运输催生了现代物流业,才有了后来的全国性连锁超市(如沃尔玛)。

结论: 汽车取代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摧毁了一个以“马”为核心的微小生态,但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百倍的、以“轮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骨架。

它创造的就业领域之广,从制造业一直延伸到服务业和地产业,是马车时代无法想象的。

我们今天焦虑未来“翻译、会计、程序员”等岗位被AI取代,就像当年的“织布工”和“马车夫”一样。

但是我们回头看,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规律:

替代是局部的,而创造是系统的。新技术直接替代的是具体生产环节,但它会催生一个全新的、更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

岗位不是消失,而是“进化”。从“体力密集型”(手工织布、人力赶车)进化到“技能密集型”(设计机器、操作机器、修机器)和“服务密集型”(做营销、搞旅游、发展吃喝玩乐)。

面对新技术与新事物,我们往往本能地感到警惕、恐惧与焦虑。

这是人类乃至生物面对未知时的自然反应。这种恐惧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的想象力被禁锢在当下的认知框架中。

就像250年前的马车夫,无法想象“程序员”或“网红”这类职业一样,站在今天的我们,同样难以完全预见10到20年后,由AI催生的主流工作形态。

但历史从不欺骗我们,回望技术革新的历程,社会总岗位数量始终在增长。AI带来的这场革命,必将构建出一套全新的社会分工体系。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工作会不会消失”,而在于我们能否摆脱对旧有岗位的路径依赖,是否准备好去学习、去拥抱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新角色。

不必恐惧,AI不是来抢走工作的,而是来重新定义“工作”本身。它将我们从知识的“搬运工”中解放出来,推动我们从事更高维度、更高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要做的,是打开心胸、主动学习、拥抱工具,成为新时代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回望历史,每一次文明跃升都伴随着阵痛,也淘汰了旧时代的参与者。但每一次,也都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与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次,也不例外。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转发!我是林盆,我们下期见!

来源:林盆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