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朋友,最近可能被核聚变领域的订单消息刷屏了——上海电气拿下累计408亿元核聚变相关订单,永鼎股份也斩获2亿元相关合同。作为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的赛道,2025年国内核聚变产业正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差异,让不少人好奇背后的逻辑
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朋友,最近可能被核聚变领域的订单消息刷屏了——上海电气拿下累计408亿元核聚变相关订单,永鼎股份也斩获2亿元相关合同。作为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的赛道,2025年国内核聚变产业正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差异,让不少人好奇背后的逻辑和机会。
其实不能只看订单数字大小,得结合行业趋势、企业布局和技术分工来分析。所有信息都有权威信源支撑,包括聚变工业协会(FIA)报告、企业公告、国家“十五五”规划相关文件等,真实可核实。今天就用大白话,结合具体数据和行业事实,跟大家说清楚这两家企业的核心差异、赛道前景,以及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理性看待。
一、先搞懂:核聚变赛道为啥现在“热”起来?
核聚变能实现“零碳、高效、燃料充足”,被视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现在受重视,核心是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数据能说明一切:
- 政策支持:“十五五规划”首次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明确“三步走”目标——2030年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2035年落地实验反应堆,2040年实现并网发电;
- 市场规模:据北京研精毕智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核聚变能市场规模预计达48亿元,较2023年增长35%,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达28%,2030年规模或破160亿元;全球范围内,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3314.9亿美元,2029年预计增至4795亿美元;
- 投资热度:截至2025年7月,全球聚变能源领域累计股权融资总额达97亿美元,近五年融资持续攀升,2021年单年投资额就突破25亿美元;国内目前有明确规划或建设中的核聚变项目投资超1500亿元,2025-2027年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预计分别达149亿元、245亿元、174亿元,行业即将进入招标高峰期;
- 商业化预期:全球51家受访企业中,49%选择磁约束技术路线(国内主流),78%的企业预计2030-2035年间运行商业化中试电站,76%预计2035年前实现聚变电能并网,国内则有望在2040年后进入商业发电阶段;
- 技术成熟度:国内“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已实现100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25年启动首次等离子体实验,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简单说,核聚变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落地的产业,现在的订单都在为未来10-20年的商业化铺路。
二、上海电气:408亿大单背后,是“主机设备龙头”的硬实力
上海电气的408亿元订单,不是单一项目,而是近年来在核聚变领域累计承接的相关项目总额,核心聚焦“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走的是“重资产、大工程”路线,相当于核聚变设备里的“总装厂”:
1. 订单构成与核心项目(数据均来自企业公告及官方披露)
- 核心项目1: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全球领先的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承担关键设备制造,该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上海电气负责的设备合同额占比达40%,约12亿元;
- 核心项目2:能量奇点“洪荒70”项目(全球首套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承接全套关键主设备,合同额达89亿元,目前已完成首台真空容器交付;
- 核心项目3:新奥集团“玄龙50”项目,提供磁约束装置核心部件,合同额62亿元,预计2026年完成整体交付;
- 其他项目:包括中国环流器二号A升级装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相关配套、高校及科研机构实验装置等,累计合同额245亿元,最终形成408亿元的总规模。
2. 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
- 技术突破:已解决低磁材料锻件开发、大型锻件焊接变形、多孔真空容器加工制造等核心难题,这些都是核聚变主机设备的“卡脖子”技术,国内目前能实现规模化供应的企业不超过3家;
- 配套能力:国内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配套最全的设备制造商,覆盖从真空容器、磁体支撑、冷却系统到电源装置的全链条设备供应,配套率达90%以上;
- 国际合作:与美国CFS公司(全球核聚变领域融资额最高的企业,2021年融资18亿美元)合作,参与国际核聚变技术联合研发,同时为ITER项目提供部分配套设备;
- 资本布局:联合上海申能诚毅、上海国投科创成立上海未来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9.26亿元增至10.26亿元,专注核聚变技术产业化落地。
3. 业务占比与未来预期
- 业务占比:2024年核聚变相关业务营收占上海电气总营收的4.2%,虽占比不高,但增速达187%,是公司增长最快的板块;
- 未来订单:受益于2025-2027年国内核聚变项目投资高峰,预计未来三年新增订单有望突破600亿元,业务占比将提升至8%-10%;
- 风险提示:项目周期长(单个主机设备项目交付周期2-4年),前期投入大,短期盈利贡献有限,业绩兑现需要时间。
三、永鼎股份:2亿订单起步,靠“核心材料”卡位细分赛道
永鼎股份的2亿元订单,看似规模不大,却精准卡位核聚变“核心材料”赛道,相当于核聚变设备里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走的是“轻资产、高毛利”路线:
1. 订单核心与产品定位(数据来自企业公告及行业调研)
- 订单内容:为国内某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提供超导电缆、低温超导连接线等核心材料,合同期限18个月,2026年完成交付;
- 产品价值:超导材料是核聚变装置的“心脏”,磁约束核聚变需要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而超导电缆能实现零电阻导电,保障磁场强度,占核聚变装置材料成本的15%-20%;
- 技术门槛:永鼎股份的低温超导电缆已通过国家核聚变能源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证,临界电流、机械强度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国内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仅2家;
- 后续潜力:该2亿元订单是国内核聚变商业化前的“验证订单”,若产品通过实验堆验证,后续商业化反应堆的材料供应订单规模有望达数十亿元/项目。
2. 技术积累与行业布局
- 技术背景:深耕超导材料领域12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5亿元,拥有超导材料相关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
- 产能储备:已建成年产100公里超导电缆的生产线,产能利用率目前约30%,随着后续订单落地,产能可快速释放;
- 客户资源:除核聚变领域外,还为国内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提供超导材料,客户包括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国内主要核聚变设备制造商(含上海电气);
- 业务占比:2024年超导材料业务营收占永鼎股份总营收的3.5%,毛利率达42%,远高于公司整体28%的平均毛利率。
3. 与上海电气的分工逻辑
- 上海电气做“主机系统”:负责核聚变装置的整体设计、核心设备制造与集成,订单规模大、周期长;
- 永鼎股份做“核心材料”:为主机制造商提供关键零部件,订单规模小但毛利率高、业绩兑现快;
- 行业生态:两者是上下游合作关系,上海电气的主机设备需要永鼎股份的超导材料,随着上海电气订单增加,永鼎股份等材料供应商也将受益。
四、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3个核心要点
1. 赛道逻辑:长期看好,短期不追高
- 长期价值:核聚变是零碳能源的终极方向,政策支持+技术进步+资本加持,赛道成长性明确;
- 短期现实:商业化仍需10-20年,目前企业业绩贡献有限,股价波动可能较大,不宜盲目追高。
2. 企业差异:龙头与细分龙头的不同机会
- 上海电气:适合长期配置,受益于行业整体扩张,订单规模大、确定性高,但业绩兑现慢;
- 永鼎股份:适合关注短期弹性,核心材料赛道壁垒高、毛利率高,若后续订单落地,业绩增长可能更快。
3. 风险提示:4个需要注意的点
- 技术风险: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若出现技术路线变更,相关企业布局可能受影响;
- 政策风险:若国家对核聚变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及预期,项目投资可能延迟;
- 竞争风险:随着赛道热度提升,可能有更多企业进入,导致竞争加剧、毛利率下降;
- 业绩兑现风险:项目周期长,订单签订到业绩兑现存在时间差,短期可能难以体现利润。
五、官方政策依据+行业数据来源
- 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五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 行业数据:聚变工业协会(FIA)《2024全球聚变能源产业报告》、北京研精毕智咨询《中国核聚变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企业信息:上海电气、永鼎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及相关项目公告;
- 咨询渠道:可通过国家能源局官网、聚变工业协会官网查询行业最新动态,通过企业公告了解订单进展。
六、结语
核聚变赛道的发展,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上海电气的408亿订单和永鼎股份的2亿订单,分别代表了主机设备和核心材料两个细分领域的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订单数字大小,更要关注企业的技术壁垒、行业分工和业绩兑现节奏。
如果你关注新能源赛道,你更看好核聚变的长期前景吗?对于上海电气和永鼎股份的布局,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咱们一起交流。
股市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
我是朱老师,每天会分享一些关于新能源赛道、产业趋势的实用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我们明天见~
来源:朱老师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