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青藏高原唤醒我的诗魂 (组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7:30 1

摘要:1988年7月25日,青年诗人海子西行旅游,写下著名的诗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李武兵(北京)

那年那月,青藏高原唤醒我的诗魂(组诗)

李武兵

‖ 在西宁,认识诗人昌耀

第一次认识诗人昌耀

在《青海湖》编辑部的一条木桌旁

他瘦弱,沉稳,不善言辞

但骨架很硬,目光很平静

他把以前受过的太多的冤屈和苦

都藏在骨头里,不再爬到脸上

只用分行的文字

在纸页上说心里话

他当过兵,当过部队文工团员

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负伤回国后又自愿支边

满腔热血壮青春朝气

不曾想到会跌倒

即便跌倒了,灵魂还站着

若不然,他怎么能颠沛于青海垦区

二十余年,仍活着使用生命的能量

倔强的“忍”也能变成意志

变成骨髓里的铁色

昌耀也有微笑的时候

在塔尔寺,他说藏传佛教里

有世间顶虔诚的信仰

不能将“虔诚”认作愚昧

在精神层面,不能不佩服

他们有清澈的圣洁

在鸟岛,他的笑带着几分稚气

仿佛恢复了孩童的天性

任斑头雁的翅羽

柔软地从掌心划过

他更珍视当下的生活

笃信诗与远方

若干年后,我还记得他的样子

这么才华横溢,这么好的一个人

我不相信他走了……

这辈子,有些人、有些事

是不能忘记的

‖ 走近塔尔寺只为触摸天路的脉动

走近塔尔寺不为长跪

看殿宇错落气势恢宏

经幡拂动的语言传播梵音

酥油花亮得惊动灵魂

只为借这里认识高原的一种颜色

轻轻触摸天路的脉动

这里有神话,蕴藏着我们民族的

远古文明

从这里,天路——向西,向西

筑路人的梦,敢与昆仑比高

青藏铁路沿线有85座车站

每一座车站都留下梦的故事

过了格尔木,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

那些没有人烟的地方

散落的石头不长一棵草

我们用命在这里扎根

凭意志在唐古拉拚生存方式

烧火,煮饭,睡觉

换取给驻地命名的权力

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

从这里,天路——向西,向西

每一段里程都填满了

战士抗风斗雪的艰辛

看看那些顺嘴即成的字眼

已经规规矩矩写成了青藏线上的站名

不冻泉、雁石坪、五道梁、风火山

开心岭、托居、安多、岗秀

全都呼应着战士的困苦与喜乐

蕴含其中的滋味,只有取名人

才知道那一刻的境况

以及心中揣着的

几分惬意

这些没有地名的高原地带

只要烙上战士的脚印

就有人声鼎沸,歌声飞扬

天路向西,就有一种信念

待晴日,彩旗飘飘

火车向着拉萨开

‖ 青海湖,这一刻美得动人

天上的斑头雁都落在鸟岛

它们把天也扯下一块来

铺在青海湖里,让水洗成蓝宝石

比天上的太阳还耀眼

十里外就听到雁阵的喧哗

雁鸣声知道抱团

那融合的力量

像滚动的雷

像高原威风的鼓声

一阵阵催人振奋

血想沸腾

当年,可以走进鸟岛

群雁围着我很亲热

它们张开翅膀不是惊慌地逃窜

而是抚摸我的衣襟

欢天喜地的羽毛

滑过我轻轻伸展的手

接纳我示意的善良

那一触碰的柔软

如天使的吻

这一刻,青海湖的灵魂

美得动人

‖ 路过日月山,致敬文成公主

那是贞观十五年

当长安的月光凝成盐白

你打点行囊,把半部唐史

缝进嫁衣。马蹄踏碎寒霜时

站在日月山回望长安

脚下停着一片唐蕃分界的云

你忍不住俯身拾起来

拭泪

经幡在垭口结绳记事

你诵读的佛经,奇妙地化作

湟水河的支流。传说中

还有一枚铜镜滑落在地

摔成两瓣,一瓣映着日头

一瓣映着月影

给驻足的山头

命名

风掠过山前的石碑

总捎来你当年遗落的琵琶声

——那弦上凝固的期盼

让日月山成为万峰之巅

你的一段婚姻,一千三百年后

还是民族的美谈

而今一支铁军踏着昨天的车辙

正扛着天路进藏

续写辉煌

‖ 过德令哈有感

1988年7月25日,青年诗人海子西行旅游,写下著名的诗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来德令哈的路上

车在沙漠地段出故障

进市区的时候,路灯都亮了

灯光叫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

金色之城

我比海子早到这里九年

没有留下苍凉的情诗

只留下筑路者深沉的记忆

柴达木盆地的温差大

任何西行者,不敢在这里

与开进青藏线的铁道兵比苦

那时的战士即便写情书

没有地址,只有信箱

当年还没听说德令哈有外星人遗址

也没有工夫去拜谒白公山

我们的人只知道拉萨等着通火车

所有的心思都在筑路架桥

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当年那么拚命

身体的生理承受力已经超过了极限

还在义无反顾地给意志淬火加钢

其实,很多兵还是一颗露珠的年龄

还是曾经娇惯过的孩子

此时此刻却以一支军队

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形象

支撑起惊天动地的工程

像在长征路上“赶路”

从这里扛起青藏铁路朝前走

翻越唐古拉

海子坐火车西行旅游的时候

铁道兵巳经撤编了

假如他先前到铁道兵帐篷里住过一夜

再去德令哈

给梦中的姐姐写信

会是另一幅风景……

‖ 雪水河隧道,让我想起敦煌石窟

雪水河隧道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铁道兵10师47团承建。该隧道于1960年8月开工,成洞50米后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建,2001年青藏铁路改线时废弃。

我到格尔木的时候

还不知道这座雪水河隧道

在青藏高原,它被废弃了

但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

它的荣光,让我想起敦煌石窟

这里没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

没有两千四百多尊彩塑

没有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更没有木构窟檐的装饰

这里只有一条五十米隧洞

黝黑黝黑的空间里

却装着铁道兵战士的信念、意志和忠诚

隧道岩壁上书写的百余条字句

火焰一样燃烧着激情与向往

甚至孤傲地留着生活的余烬

从中可以看得出

这是一群继承了红军传统的接棒者

油漆的字迹像长征路上的标语

写着对明天的憧憬

他们长途跋涉,扛着整个民族的希望

为站起来的中国吃苦耐劳

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天地也为之动容

像爱护莫高窟一样

珍视雪水河隧道里的每一个字

珍视这里高耸的石壁

这里不止是铁道兵精神的象征

更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立着永不言败的

兵魂军魂国魂

‖ 关角山,这一百二十七条生命啊

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三十米长的边墙倒塌,引起拱架倒塌,一千六百立方米的岩石落了下来,将正在施工的一百二十七名指战员捂在了隧道内……

打通关角山,把天路扛进拉萨是奇迹

将127名指战员一个不差的抢救出来

零死亡,也是奇迹

——我到青藏铁路工地听到的

最惊心动魄的故事

就是这一幕

堵在洞子里的共产党人

让群众歇息,保存体能

自己用党性支撑意志和骨骼

石头和泥水,被挖掘的十指捏得出血

只为大家在石缝里寻求

生的希望

众志成城时

隧道里涌进了阳光和空气

这127条生命

情比昆仑重

‖ 二郎洞的传说和风火山连

在这里读神话

二郎洞所有的传说

都比不过驻扎于附近的风火山连

他们曾经在昆仑山上

首创吃饭比赛

在缺氧的高寒地带唤醒味觉

战士只要能在这里生存

青藏线就有活路

穿越“冻土带”

创造世界奇迹

再猛烈的风吹不倒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再低的气温冻不僵筑路先锋的意志

初访二郎洞

不再探究它神秘的来历

我内心奔腾着的情感

更崇敬开拓“天路”的人

‖ 为了让盐湖蜃景变成现实

吉普车离开格尔木

驶入盐湖的感觉至今难忘

察尔汗的蜃景幻如梦境

而铁道兵在这里筑路架桥的日子

缺淡水,缺蔬菜,缺管用的防护服

盐卤在漠风里疯狂肆虐

腐蚀皮肤,甚至病毒般侵袭眼睑

为了让蜃景变成现实

不得不嚼脱水菜

不得不抵御夜盲症的痛楚

没有一棵草安慰视觉

只好用盐石花来装点营区的小屋

增添生活的情趣

最是十五的黄昏

红色的满月从东边升起来

与西边的落日赛妆

两个偌大的红玉盘托着辽阔的盐湖

这种壮观和壮丽

没有任何景致能够与其媲美

就为这个,士兵无比自豪

他们想到通车以后的繁荣

幸福的泪水会提早润湿眼眶

来访者往往很难理解……

‖ 柴达木筑路人

柴达木是个好大好大的聚宝盆

有铁矿、铜矿、锡矿和盐矿

也有沙漠、戈壁、沼泽地

还有大风,30℃的日温差

月圆的日子

这里的夜也有沸腾的场景

远处的山睡了

工地的灯火醒着

桥上的焊花醒着

月亮是一枚偌大的奖章

挂在柴达木之夜

彰显筑路人的功勋

入冬,不畏夜幕下的暴雪

不畏大雪覆盖视野里的沟沟坎坎

守得住奇寒凝固的孤寂

为了列车在这里通行无阻

帐篷的窗口有一盏

无眠的灯

来源:青烟威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