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荣昌区吴家镇的空地上,有人连日挖出“开元通宝”,警戒线与劝止声一度没能让铲子停下
在荣昌区吴家镇的空地上,有人连日挖出“开元通宝”,警戒线与劝止声一度没能让铲子停下
这一幕从白天延续到夜晚,锄头和手电在泥土里来回翻找,视频在本地社交圈传播,围观变成参与,现场一度热闹到需要民警值守
位置被指向吴家大院附近,亦有人说在场镇边上的一处小区旁空地
具体点位各有版本,但共同细节几乎一致:地面不大,约百余平方米,挖的人一拨又一拨
11月13日的现场,人群最多时约有二三十人,工具从锄头到铁铲齐备
消息的开头是一枚枚沾泥的铜钱
有人把它认作唐代钱币开元通宝,拍照发圈,自说自话的历史感很快引来更多脚步
一位在地的刘女士说,现场泥土是此前挖水沟后填入花园的土,最初有人传出是“一坛一坛”的铜钱被抱走,随后人就越来越多
她在13日到场,亲眼看见有人从土里翻出铜钱,钱面上“开元通宝”四字清晰
另一侧的观察来自镇政府
吴家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叶女士说,11月13日她在现场看到一百多平方米范围内有二三十人在挖,还有人挖出“开元通宝”
她还听到另一种说法,称是施工挖掘时碰到一个“罐罐”,罐体破裂,铜钱散落在现场
现场已拉起警戒线,民警多次到场驱离挖掘者
不过她表示,自己在场时没有看到收购行为
擦肩而过的说法越听越乱,现场的秩序因此蒙上一层灰
这些铜钱从哪来,到底是破罐散落,还是填土夹带?
这是个关乎事实的核心疑问,回答需要专业的核查,而不是朋友圈里的拼接故事
派出所电话曾被记者拨通,接线人员未作回应;
文管所当日上午说要请示领导
14日下午明确已派负责人到场核实,并强调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围挖带来的第二条线索,是一个关于价格的传闻
有居民刘女士称,现场有人以每枚五元收购铜钱
这条消息走得很快,推着更多人下地翻泥
镇政府工作人员叶女士说,她在现场没有看到收购行为
两种说法并立,缺少证据的价格信息应当被轻放,真正需要被明放的,是现场的边界与法律的底线
法规的提示并不复杂
荣昌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强调,境内地下遗存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得哄抢买卖
派出所工作人员也给出原则判断
“按照道理是违法的”,私自挖掘地下文物不被允许
这类提醒听起来生硬,却是把事往正路上拉的必要动作
无序挖掘破坏的不仅是地表,还有可能是线索本身
钱币真伪、年代与来源都有待专业确认,一铲一铲地翻,会把原本可以还原的场景打得碎散
过往案例里,人群与古钱曾短兵相接
2015年江苏盐城的哄抢,是工地原生挖出两三百斤唐宋钱币,围抢一空;
2025年句容的倒卖案,是用探测仪挖出宋元时期饰件并牟利,最终获刑
这次重庆的情况明显不同,泥土夹带少量铜钱的可能性高,非原生遗址的大规模出土
相似的诱惑,差异的性质,提示着后续处置该更慎重
雨在14日上午落下,现场的人一时散开
有人说已经有居民交回捡到的铜钱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现场无所谓“宝藏”和“金子”,秩序逐步恢复
这句冷静的澄清,抵消了视频里热闹的声浪,也把风向从“谁挖到”转回“该怎么做”
等待官方核查结果,这事才算有了边界
人在泥土里找旧物,多半不带恶意,更多是一点小小的期待
有人晚上打着电筒,是想多看一眼,或许也想早点捞到;
有人围着警戒线张望,不敢越线又不想错过
传言走得比雨还密,好奇比锄头更能翻动人心
但好奇和占有之间,站着一条明确的线
好奇可以有,但越过法律和公共秩序的界线,故事就变了味
从事实角度看,几件事已经清楚:地点在荣昌区吴家镇场镇边上,靠近吴家大院一带;
时间持续三四天,至11月13日现场有二三十人参与,面积约百余平方米;
挖出的确有“开元通宝”;
警戒线已设,民警到场劝止;
14日下午文管所介入核查
其余的待确认:铜钱具体数量未统计,是否有人现场收购存有争议,铜钱来源存在多种说法
把确证与传闻分开,才是这类事件的第一原则
也因此,接下来最值得关心的,是专业机构公布的数量、真伪与来源,以及对已挖出铜钱的回收与处置
这事抛出两个现实问题
第一
发现疑似文物时,如何让“第一时间上报”成为习惯而不是口号?
第二,社区现场管控之外,能不能同步做一次通俗的现场科普,把文物保护的规则讲给围观者听,让每个人知道哪一步不能迈
答案不会马上到,但方向并不难给
此次事件的中心观点很简单:把人群的好奇引回制度的轨道,让法律成为故事的边界
等权威机构讲清楚铜钱的来路,事情就不再需要视频里的热闹来支撑关注
在吴家镇这块空地上,最该被看见的不是铲起的泥,而是及时的上报与适度的克制
当秩序归位,场地重新安静
来源:小渔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