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偏关县:晋西北长城古堡与黄河入晋第一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9:15 1

摘要: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最北端,东接朔州市平鲁区,西隔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望,南邻河曲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4镇6乡(新关镇、老营镇、万家寨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7.5万,县政府驻新关镇。因地势“东仰西伏,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最北端,东接朔州市平鲁区,西隔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望,南邻河曲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4镇6乡(新关镇、老营镇、万家寨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7.5万,县政府驻新关镇。因地势“东仰西伏,似人首偏曲”得名,素有“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之称,是黄河从内蒙古流入山西的第一县,境内黄河流程30公里,形成“长城与黄河并行”的独特景观。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95%),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管涔山余脉柏杨岭(海拔1850米,县境最高峰)、草垛山(海拔1740米)构成天然屏障,森林覆盖率28%,以油松、落叶松为主,是关河(黄河支流,境内长45公里)的水源涵养区;西部黄河沿岸黄河峡谷(河面宽300-500米)与黄土丘陵交错,形成万家寨水库(黄河中游最大水利枢纽,境内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老牛湾(长城与黄河交汇处)等景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2℃,极端低温-30℃,年降水量420毫米(集中于7-9月),无霜期110天,风沙大(年大风日数30天),昼夜温差大(年均差16℃),适宜小杂粮、马铃薯生长。

作为晋蒙交界门户,偏关县形成“公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交通网络:

公路呼北高速(G59,境内长40公里,设偏关收费站)纵贯南北,209国道(呼和浩特-北海)、304省道(偏关-五寨)连接周边,偏关-老牛湾旅游公路(车程1小时,双向两车道);水路万家寨水库开通至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航运航线,年货运量30万吨(煤炭、建材);距离中心城市:距忻州市区260公里(车程4小时),距呼和浩特市200公里(车程3小时),距太原市区350公里(车程5小时),是京津冀通往内蒙古的重要通道。革命历史:1938年八路军120师在老营镇建立抗日根据地,贺龙率部在此开展游击战;1948年偏关县解放,成为晋绥边区重要后勤基地;当代发展:1949年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与河曲、保德合并为“河曲县”,1961年恢复偏关县建制,20世纪90年代建成万家寨水利枢纽(1998年蓄水),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2023年GDP突破32亿元,形成“文旅、杂粮、新能源”三大产业体系。种植规模: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莜麦8万亩、马铃薯10万亩、糜子6万亩、荞麦5万亩,年产小杂粮6万吨,“偏关莜麦”(蛋白质含量17%)、“偏关马铃薯”(淀粉含量22%)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业链:建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有偏关县绿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莜面速食面、马铃薯粉条等产品,年产值3亿元,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省级非遗项目偏关踢鼓子秧歌(民间舞蹈,12人一组,模拟古代军事操练,动作刚劲,伴奏用鼓、锣、唢呐,2011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偏关长城传说(民间故事,含《杨家将守关》《孟良盗马》等,2014年列入省级非遗)。民俗活动正月十五长城灯会(在偏头关古城悬挂灯笼,举办秧歌表演、猜灯谜,2023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 七月初二奶奶庙会(老营堡奶奶庙,明代建筑,庙会期间有晋剧表演、物资交流,日均人流量3万人次)。

偏关县,这座被长城与黄河环抱的晋北古城,既有老牛湾的“水陆双雄”奇观,也有偏头关的“三关首险”雄风;既有踢鼓子秧歌的刚劲舞姿,也有长城传说的历史厚重。从明代九边重镇到当代“长城黄河文旅强县”,偏关正以“长城为魂、黄河为脉”的发展路径,在晋蒙交界书写着“长城古堡、黄河风情”的振兴篇章。

来源:高考升学规划:张张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