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南麓,隶属吕梁市,东与孝义市、灵石县接壤,西连石楼县、中阳县,南邻隰县,北靠交口县,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辖4镇3乡(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2万,县政府驻水头镇。因地处吕梁山脉与黄土高原过渡带,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南麓,隶属吕梁市,东与孝义市、灵石县接壤,西连石楼县、中阳县,南邻隰县,北靠交口县,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辖4镇3乡(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2万,县政府驻水头镇。因地处吕梁山脉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
地形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93%):属吕梁山南段,高庙山(海拔2100米,境内最高峰)、云梦山(海拔1800米,道教文化名山)构成主体骨架,森林覆盖率45%(吕梁市前列),有交口庞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褐马鸡、金钱豹栖息地);河流与气候:境内无大河流,大麦郊河、下村河为季节性河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8℃,年降水量550毫米,无霜期120天,昼夜温差大,山地气候显著,适宜耐寒作物和中药材生长。作为晋西交通末梢,交口县形成“公路为主、对外依赖周边枢纽”的网络:
公路:209国道(呼和浩特-北海,境内长40公里)、340省道(交口-隰县)穿境,距孝义市60公里(车程1.5小时)、吕梁市区120公里(车程2.5小时)、太原市180公里(车程3小时);经济定位:因地处吕梁、临汾、晋中三市交界,被誉为“晋西金三角节点”,但受地形限制,交通通达性较弱,经济发展以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历史归属:春秋时期为晋国蒲地,战国属赵国,秦代属太原郡,汉代后长期分属隰县、孝义、灵石、中阳四县管辖,因地处四县边缘,历史上无独立建制,被称为“四不管”地带;军事地位:因位于吕梁山脉咽喉,明代设巡检司(治安防御机构),清代为汾州府与隰州的边界缓冲带,境内山神峪(古驿道)是晋西通往陕北的重要通道。矿产资源:境内煤炭储量20亿吨(以焦煤、动力煤为主),铁矿储量5亿吨(磁铁矿为主),有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年产原煤300万吨)、交口肥美铝业(年产铁矿粉200万吨)等企业,2023年煤铁产业产值4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0%;循环经济:通过“煤矸石制砖”“矿井水回用”减少污染,交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家,推动“采选-冶炼-加工”产业链延伸。核心资源: 云梦山风景区(国家3A级景区,海拔1800米,以“云海、奇峰、道观”闻名,有玉皇殿(明代)、水帘洞等景点,传为鬼谷子隐居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千佛洞石窟(唐代佛教石窟,现存佛像1200余尊,壁画面积300平方米,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大麦郊镇,1936年毛泽东在此召开“晋西会议”,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文旅融合: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开发“云梦山道教文化游”“千佛洞石窟研学游”“红色东征徒步游”线路,带动山区民宿(30家)和农特产销售。千佛洞石窟:位于石口乡山神峪村,唐代贞观年间开凿,洞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主佛高3.5米,下层壁龛佛像最小仅10厘米,壁画题材为佛教故事与唐代生活场景,是晋西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石窟群;云梦山道观:山顶三清殿(元代重建)内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像,观前有“鬼谷子讲经台”遗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道教文化节”,吸引周边信徒朝拜;大麦郊晋西会议旧址(1936年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在此主持会议,决定“回师西渡”,现存土窑洞5孔,陈列革命文物80余件)。市级非遗项目: 交口民歌(分“山歌”“小调”两类,山歌粗犷高亢,代表作《打酸枣》《赶牲灵》;小调婉转抒情,如《绣荷包》,2010年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口剪纸(以窗花、喜字为主,风格质朴,多用红色宣纸,题材含“喜鹊登梅”“五谷丰登”,2016年列入市级非遗); 云梦山庙会(农历三月初三,举办道教法会、晋剧表演、民间社火,香客日均2万人次)。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闹元宵(街头文艺汇演,含舞龙、高跷、旱船,特色节目“打花棍”(用彩棍击节舞蹈)); 七月初七乞巧节(农村少女穿针引线、绣香囊,祈求巧手,夜晚举办“放河灯”活动)。交口县,这座诞生于晋西群山间的年轻县城,既有云梦山的云海仙踪,也有千佛洞的千年石窟;既有煤铁工业的转型探索,也有连翘产业的生态富民。从“四县边隅”到“生态新城”,交口正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发展理念,在吕梁山脉的环抱中书写着“山水交口、康养福地”的绿色篇章。
来源:高考升学规划:张张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