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保德县:黄河之滨的晋西北门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9:13 1

摘要: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东接岢岚县、五寨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望(直线距离5公里,有黄河大桥连接),南邻兴县,北靠河曲县,总面积997平方公里,辖4镇9乡(东关镇、义门镇、桥头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5万,县政府驻东关镇。因地处黄河峡谷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东接岢岚县、五寨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望(直线距离5公里,有黄河大桥连接),南邻兴县,北靠河曲县,总面积997平方公里,辖4镇9乡(东关镇、义门镇、桥头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5万,县政府驻东关镇。因地处黄河峡谷东岸,素有“晋西北门户”“黄河金三角节点”之称,黄河流经县境西部,境内流程70公里(占山西省黄河段1/10),形成“一河两岸”的独特地貌。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95%),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土石山区梅花山(海拔1600米,县境最高峰)、石塘山(海拔1500米)构成天然屏障,森林覆盖率28%,以油松、杨树为主,是重要生态涵养区;西部黄河沿岸黄河冲积平原(宽1-3公里,长70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淤积土),占总面积5%,是主要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地,东关镇(县城)、义门镇等城镇沿河岸分布;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8℃(山西省西北部较高区域),极端高温38℃,极端低温-25℃,年降水量450毫米(集中于7-9月),无霜期145天(晋西北最长),昼夜温差大(年均差14℃),适宜红枣、核桃、豆类生长,黄河沿岸的保德红枣因光热充足、糖分积累高而闻名。

作为晋陕蒙三省物资集散地,保德县形成“公路为主、黄河航运为辅”的交通网络:

公路呼北高速(G59,境内长35公里,设保德收费站)纵贯南北,306省道(保德-五寨)、307国道(黄骅-银川,连接线)连接周边县区,保德-府谷黄河大桥(双向四车道,2010年通车)是晋陕重要通道;航运保德港(黄河沿岸重要码头,年货运量80万吨,以煤炭、杂粮运输为主),开通至府谷、河曲短途航线;距离中心城市:距忻州市区200公里(车程3小时),距鄂尔多斯市150公里(车程2小时),距太原市区300公里(车程4小时),是连接山西与陕西、内蒙古的“旱码头”,2023年物流货运量达500万吨。革命历史:1936年红军东征时,彭德怀率部在冯家川乡强渡黄河,现存红军东征纪念碑;1940年晋绥军区在义门镇设立兵工厂,为抗战提供武器支援;当代发展:1949年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与河曲、偏关合并为“河曲县”,1961年恢复保德县建制,20世纪80年代因煤炭资源开发(境内煤炭储量12亿吨)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2023年GDP突破75亿元,形成“能源、红枣、文旅”三大产业体系。种植规模:黄河沿岸种植红枣12万亩(品种以木枣骏枣为主),年产红枣3万吨,“保德红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08年),以“个大、肉厚、糖分高”(含糖量75%)闻名,被誉为“铁杆庄稼”;产业链:建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有保德县红枣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红枣夹核桃、红枣酒、枣泥等产品,年产值5亿元,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红枣产业带动2万农户增收。保德鼓楼:明代洪武年间建,三层四檐歇山顶,高20米,内悬“应关顺朔”匾额(清代康熙帝御笔),是保德古城标志,登顶可俯瞰黄河与县城全景;林遮峪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玉器、陶器、石器300余件,其中玉琮(直径8厘米,孔径5厘米)为龙山文化代表文物,现藏山西博物院;天桥水电站(黄河中游重要水利工程,1977年建成,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兼具发电、防洪功能,大坝形成“高峡平湖”景观)。省级非遗项目保德民歌(属晋西北“山曲”分支,代表作《打酸枣》《保德县是好地方》,曲调高亢悠扬,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德踢场子秧歌(民间舞蹈,双人对舞,动作刚劲有力,伴奏用鼓、锣、唢呐,2014年列入省级非遗)。民俗活动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家家户户用谷面捏“仓官”“囤子”,祈求五谷丰登,保德独有民俗); 七月十五黄河放灯节(沿黄河岸边燃放河灯,纪念先祖,祈福平安,2023年放灯8000盏,吸引游客5万人次)。

保德县,这座被黄河环抱的晋西北古城,既有黄河大峡谷的雄奇险峻,也有红枣林的田园风光;既有明代鼓楼的边塞遗风,也有踢场子秧歌的民俗活力。从古代军堡到当代“能源红枣之乡”,保德正以“黄河文化为魂、绿色发展为基”的路径,在晋陕蒙交界书写着“黄河明珠、幸福保德”的振兴篇章。

来源:高考升学规划:张张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