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最西端,东接五寨县、岢岚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望,南邻保德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4镇9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2万,县政府驻文笔镇。因黄河在此拐出“九曲十八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最西端,东接五寨县、岢岚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望,南邻保德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4镇9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等),2024年常住人口约12万,县政府驻文笔镇。因黄河在此拐出“九曲十八弯”而得名,素有“鸡鸣三省”“晋西北水旱码头”之称。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90%),呈“东高西低、沟壑纵横”格局:
东部土石山区:翠峰山(海拔1637米,县境最高峰)、火山梁(海拔1500米)横亘县境东部,森林覆盖率25%,以油松、杨树为主,是重要生态屏障;西部黄河沿岸:黄河峡谷(境内长76公里,河面宽200-500米)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总面积10%,是主要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地,娘娘滩(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面积0.15平方公里)为标志性景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8℃,极端高温38℃,年降水量460毫米(集中于夏季),无霜期140天,昼夜温差大(年均差15℃),风沙多(年大风日数25天),适宜红枣、糜子、豆类生长。作为晋陕蒙三省交界枢纽,河曲县形成“公路为主、黄河航运为辅”的网络:
公路:呼北高速(G59,境内长30公里,设河曲收费站)纵贯南北,306省道(河曲-五寨)、307国道(黄骅-银川,连接线)连接周边,河曲-府谷黄河大桥(2007年通车,打通晋陕通道);航运:黄河航运码头(楼子营镇)开通至府谷、保德航线,年货运量50万吨(煤炭、杂粮);距离中心城市:距忻州市区230公里(车程3.5小时),距鄂尔多斯市180公里(车程2.5小时),距太原市区320公里(车程4.5小时),是连接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重要节点。革命历史:1936年红军东征时,刘志丹率部在楼子营镇强渡黄河,现存红军东征纪念馆;当代发展:1949年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与保德、偏关合并为“河曲县”,1961年三县分设恢复河曲县建制,20世纪80年代因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2023年GDP突破85亿元,形成“能源、文旅、特色农业”三大产业体系。娘娘滩:位于县城北10公里黄河中,岛上居住12户人家,有圣母殿(明代)、古戏台等建筑,传说汉文帝之母薄姬曾在此避难,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口古渡:位于县城西黄河边,明代始建,清代扩建,现存码头石阶、“走西口”纪念碑,是晋西北商贸文化的见证,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文笔塔(又称“状元塔”,明代万历年间建,高30米,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河曲古城标志,登顶可俯瞰黄河全景)。国家级非遗项目: 河曲民歌(含“山曲”“水船调”,代表作《走西口》《绣荷包》,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人台(民间戏曲,流行于晋陕蒙交界,剧目《打金钱》《挂红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河灯会(黄河边放河灯祈福,已有300年历史,2023年放灯1.2万盏,吸引游客10万人次); 七月二十二财神庙会(祭拜关公、财神,举办民歌表演、物资交流,日均人流量5万人次)。河曲县,这座被黄河滋养的晋西北古城,既有娘娘滩的黄河胜景,也有西口古渡的商贸遗风;既有《走西口》的民歌绝唱,也有河灯会的民俗传承。从明代军堡到当代“能源文旅强县”,河曲正以“黄河文化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在晋陕蒙交界书写着“黄河明珠、民歌之乡”的振兴篇章。
来源:高考升学规划:张张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