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奶”女装遭遇全网审判,网红女装天塌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03:31 1

摘要:一件印着两枚贝壳的短袖,被网友叫成“妈咪漏奶风”,把一家淘宝18年老店推到风口浪尖

一件印着两枚贝壳的短袖,被网友叫成“妈咪漏奶风”,把一家淘宝18年老店推到风口浪尖

图案位置与女性胸部高度高度重合,加上偏暗色块在浅色布料上的对比,远看像阴影,近看像液痕,许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创意”,而是挠头的尴尬

有人说恶俗,有人说打擦边,争吵声里,设计师站了出来

她的回应很明确,灵感来自哺乳期经历,想挑战“平胸羞辱”,也希望为穿衣自由正名

这样的表述听上去立意不低,强调包容与不羞耻的姿态,也让不少讨论转向“这是艺术表达还是借机博流量”的分歧

问题是,落到具体这件衣服,视觉呈现给出的不是“直面”,而是错位

争议不在图案本身,而在于它被放在一个会制造误读的位置,结果像露非露,像有意让人多看一眼

服装是要穿上街、进电梯、在办公室坐下起身的物件,穿的人并不总想解释“这只是设计”

若表达对身体的尊重,却让穿着者需要不断说明和自证,这样的“自由”就有点像是别人让的台阶

把尺度推到边缘,靠冲突抢注意,是内容平台时代的常见手法,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换回尊重

对商家来说,争议意味着热度和点击,这是最容易计算的一笔账

可当流量成为首要目标,服装的基本属性被挤到一边,穿着的得体与被看见的分寸会悄悄退场

当服装把女性身体当成视觉噱头,价值坐标就已经偏了

这次“贝壳短袖”的风波,只是长期积累的女装设计尺度失衡的一面镜子

把镜头拉远,会看到更大的背景:从去年起,女装电商一路退,店关了又关,热闹变成了沉默

从2024年开始,女装电商进入撤退期,到了2025年这股退潮仍在继续

坐拥300万粉丝的“任小艺 Lite mode”宣布闭店清仓;

粉丝46万、月销过万的“李大米 Lidami”在2025年3月发布闭店通知,结束了15年的运营;

从2024年下半年到现在,超过20家知名淘宝网红女装店传出闭店消息,连张大奕的“吾欢喜的衣橱”、周扬青的“GRACE CHOW”、粉丝超460万的“大sim小sim”也没能顶住

“身心都熬不住了,想换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任小艺在闭店时留下的话

看似个人的疲惫,背后是一个行业共同面对的力竭

过去的打法是人设加穿搭,图文短视频铺路,爆款一上新,粉丝自来水

现在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难,退货越来越快,算账变得冷冰冰

平台普遍退货率在60%左右,有创业者做高客单的女装时一度飙到95%

一位高端女装品牌 lamiaeta 的创始人杰森在今年3月说,店里退货率从10%涨到了95%,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夏天之后

茵曼创始人方建华的测算更直白,一笔退货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也要付出大概15元的成本

退货成本不是单一项目,是广告费、物流干线费、仓配、平台扣点、客服时间叠加出来的复合支出

有人把货装袋装箱,从广州打到黑龙江,几天后又原路返回,仓库里堆着回流的包裹,操作员扫码、复检、折叠、上架,纸箱有磨损就要换新,挂烫机一天不敢停

销量写在报表的第一行,净利润缩在最后一行

越火越亏,这已经成了不少红人店的真实处境

退货运费险和无理由退货给了消费者充足试错空间,这是平台对用户体验的正向建设,但它也改变了女装生意的风控方式,商家需要更稳的产品力和更细的预期管理,才能撑过高退货的震荡

退潮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掉头离场,路还有几条

有人抬价,换一张牌面

张大奕关闭“吾欢喜的衣橱”后在淘宝做了新品牌“the vever”,秋冬单价上千上万,希望用更高毛利对冲平台压力

雪梨关闭“钱夫人家”之后开设“Lilylikes Online”,节奏更谨慎,定价也上探,并迅速拿到成交榜前列

有人换赛道,去抖音做店播,组团队跑直播,把笔记投进推荐流,用短视频的效率把货卖出去

还有人把主阵地收回到私域,在视频号和小程序搭渠道,慢慢把老客经营成资产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三条路径:提高客单提毛利,跨平台找新流量,在私域蓄水培养粘性

这三条都不轻松,都需要时间和真实能力

供应链要能承接升级,创意要能支撑溢价,服务要能消化退货率的不确定,这些是过去“爆款驱动”的那套打法里常被忽略的基本功

回到“贝壳短袖”,真正的问题不在这家店的动机是否纯粹,而在行业是否还相信慢工细活能得到回报

设计可以挑边界,但边界的意义从来在穿的人身上

一个愿意把穿着者处境放在第一位的品牌,往往会把“看起来好看”和“穿起来自在”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靠争议收割注意力这条路,正在变得越来越短

在更理性的消费环境里,噱头不能长久,讲得通的产品逻辑才走得远

女装电商的下半场,比的不是谁更会制造话题,而是谁更会经营信任

淘天集团在2025年年初也开始小范围和商家沟通,拿出针对服饰的扶持措施,这说明平台端意识到供给侧的压力,试图在费用结构和流量分配上做些修补

但即便有政策,最难的那部分还落在店里,落到每一次打版、选面料、控尺码、管品控的琐碎里

这时候有两个问题值得持续盯着

第一个,设计表达与擦边求流量之间,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运营红线,平台会不会给出更明确的指引和审核尺度

第二个,退货率的结构成因能不能被拆解得更细,哪些款型、哪些尺码、哪些场景是退货的高发区,能不能通过供应链和前端内容的同步优化,把无效试错慢慢压下去

如果说上一轮是“低价出圈”,这一轮更像是“细节取胜”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都在相同的日常里做不同的选择:把爆点交给工艺,把记忆点留给版型,把信任攒在每一单售后里

市场的注意力总会转移,只有被穿久了还舒服,才能被记住

眼下这件“贝壳短袖”会不会下架,会不会有进一步说明,外界在等一个处理态度

平台会不会针对女装设计的尺度给到更明确的规范,行业也在看

更多网红女装店会不会选择转型或调整节奏,还会有新动向

来源:潘君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