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堂哥算是我们这辈里比较有能力的一个,在一家大工厂从检验员开始一路摸爬滚打,才30岁就成为生产部经理,年收入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来说也算是稳定且不菲。所有人都以为堂哥会在里面一直干下去,没想到他竟会萌生出创业的念头。
去年年中,堂哥找到我,说他想出来自己单干,问我要不要一起。
堂哥算是我们这辈里比较有能力的一个,在一家大工厂从检验员开始一路摸爬滚打,才30岁就成为生产部经理,年收入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来说也算是稳定且不菲。所有人都以为堂哥会在里面一直干下去,没想到他竟会萌生出创业的念头。
经过深入交流,才知道原来堂哥觉得自己一年到头几乎全年无休的给老板干,厂里大事小事几乎都是他在操心,而老板平常只需要招待招待客户就行。结果前年年底跟老板谈加工资,老板却以大环境不好经营压力大为由进行搪塞,搞得他很不忿。
堂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采购、生产、技术全流程的能力,行业人脉也有,还有一定的业务资源,完全具备自己单干的实力。
当然有一点堂哥没讲,是我后面才了解到的,就是堂哥跟老板之间的矛盾主因并非工资待遇问题,而是堂哥利用当时的公司资源接了一些私活被老板发现了,而这些私活很大程度上也是堂哥口中掌握的业务资源。
当时的我正好也处于迷茫期,我毕业后先是去做了电商的运营,说是运营其实就是打杂,做着没多久又转战直播,结果跟着项目团队天南海北跑了一通,才发现直播就是外面看着里面热闹,真扎进来要想赚钱简直难于登天,没多久项目解散我也就失业了。
失业后又去了做了银行柜员,本想着银行还蛮不错,结果进去以后发现银行如今也早已不是香饽饽,待遇低、不自由、压力还大,小县城的优质资源也早已被前辈们占据,若没点背景几乎难有业绩,更不可能升职,根本看不到什么前途。
所以当堂哥提出一起创业,我便也立马来了兴趣,但是我也有疑虑,我毕竟对于他的行业啥也不懂,他为啥要带我一起干。
堂哥倒也坦诚,说他养小孩房贷压力大,目前的投资预算超过了他的资金能力,所以还是需要找人一起投资,而且他觉得我年轻有冲劲,而创业最需要的就是着一股冲劲,至于专业知识,认为我一个本科学历,学起来很轻松的。
至于业务,他也叫我不要担心,他在厂里这么多年,订单一直都是爆满状态,说明行业形势很好,而且他还拉了一个客户一起入伙,光那个客户一年就有150万的业务,别的地方再随随便便搞个150万一年的业务,去掉工资一年利润至少30万,六、七年就能回本,如果业务再做多点,三五年回本也不是不可能,接下去的就都是赚的了。
也许有人觉得堂哥是在画饼,但我不这么认为,毕竟没有人会画饼喂自己吃,堂哥是真的相信他自己可以的。
之后堂哥就跟我具体聊了他的投资预算:
设备投资:120万(首付约50%,账期约1年)
500平厂房:10万/年(200元/平/年)
水电费:6万/年
工资:30万/年(创业初期大家都一起干,按5个人规模,5000元/人/月)
首批材料款:20万
车间及办公场地简单装修:5万
这样总的算下来190万,他按照总投资200万,其中堂哥自己投80万,我和另外一个股东各投60万,由于设备款不用一次性付清,中间还有70万左右的资金作为流转,运营绝对是没问题了。
我生瓜蛋子哪里核算过这些,看堂哥算的一板一眼相当专业,而且他毕竟有十多年的大厂管理经验作为背书,当即就决定跟着他干!
但是我自己没多少钱,于是就跟父母商量,父母对于堂哥的能力也是十分认可,也支持我去闯一闯(浙江这边创业思想相对还是相对浓厚),于是就拿了50万给我。
说干就要快,于是8月份我们就紧锣密鼓的找厂房、谈房租、注册公司、谈设备等等,多线并举。
由于另外一个投资人自己有公司,这边只是投资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所以这些事情都是我跟着堂哥在做,忙得脚不停蹄,但是我当时却是感到无比的充实,想象着所有厉害的企业,起点应该也都是如此。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遭遇到了与创业规划上的第一次偏离。
首先是设备付款,堂哥之前掌握的50%首付款,是因为他们大厂的信用背书,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设备厂商风控几乎全都要求85%以上的付款,我们软磨硬泡才谈到80%左右的付款。
其次是股东投资款,另一位股东只打了30万进来,理由是他另外工厂经营有资金需求,我们打进来的投资款反正现阶段够了,等到不够以后他会补打进来的。
考虑到他是未来大客户的身份,我和堂哥也就没有太过纠结,毕竟他30万也已经打进来了嘛,现阶段确实钱也还够,于是我们继续安排工厂的筹建。
就这样到了11月份车间设备终于基本就位,可以开始试生产,当天我们三个股东聚在一起,搞了一个开机仪式,由堂哥开了大机器,我们还放了鞭炮进行庆祝。
当时的资金状况:
投资款:170万
已付设备款:108万(剩余约20万需要一年内付清,比预算多是因为一些环保处理设备之前漏了考虑)
已付房租:3.4万(押一付三,当时已经快到期,马上又要付下一期房租2.5万)
装修之类花费:8万
已买材料:5万(一共买了约10万块钱的材料,其余5万次月付)
第三方环评:2万(总合同5.8万,剩余3.8万全部完成后一次性付清,这一块也是之前预算时漏算的)
一辆二手四米二车:2万(预算外)
工资:3.6万(我和堂哥是5000/月,另一股东说他不参与具体管理,所以工资比较低3000/月,另外已经招了一名工人5000/月)
其它杂七杂八:5万左右(诸如排放指标拍卖、记账代理、差旅费用等等)
总支出137万,结余23万,后续运营预计7~10万块钱每月,账上资金差不多能够支撑2~3个月。
这个时候我们又找到另外一个股东,股东表示钱他不缺,但是创业者要学会过紧日子,现金越多往往浪费也越多,让我们无须担心,等真的不够他会打进来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要把工厂运转起来,晚一点就要多亏一天的房租、设备折旧、工资等等。
我们觉得他讲得也有一定道理,于是就开始马不停蹄开发他的产品,大机器主要由堂哥调试生产,我和另外一名师傅做别的相对简单的工序。
但是堂哥说起来专业,毕竟没有真的长期操作过生产设备,具体调试的时候还是遇到很多问题,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能稳定连续生产。
这时候另一位股东反过来找到我和堂哥,认为我们进度有点慢,这样下去不行,按他的说法决定给我们适当压力,表示他计划后续根据我们供货能力来打他的投资款,例如我们能供10万元货给他,他就给我们打10万元投资款进来,他一个月需求10万肯定有,我们只要能尽快生产滚动起来,他三个月也就投完了,不会影响公司运营。
我和堂哥虽然不同意,但因为确实产品也没做出来,争论也就显得没了底气。
于是我和堂哥商量,找他老东家的大师傅过来帮忙调机,毕竟堂哥在那边干了这么多年多少还是有些面子,师傅爽快答应过来帮忙,过了几天第一批产品也顺利下线了。
产品是做出来了,但是一个之前一直被忽略的新问题又冒了出来,那就是价格还没定,于是喊上另外一个股东聊这个事。
我和堂哥的意见是按照之前堂哥老东家的价格平移过来,但是另一位股东表示必须降价10%,因为相比大厂我们几乎没有管理成本,定价这么高是不合理的,而且如果一样价格他就没必要选择我们,毕竟大厂的产品相对更有保证。
我和堂哥坚决不同意,我们认为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为例,而且他在这边本身就占了30%股份,就算按照10%的利润算,相当于他已经便宜了3%,再降10%的话根本就吃不消。
另一位股东表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分红是他作为股东的投资回报,采购价格是两家公司之前的业务,不能混为一谈。
最后在一番争论之下,双方勉强达成一致,在原有采购价格的基础上降价5%。
那位股东临走放了话,按照我们这样的定价策略,很难在外面打开市场。而堂哥则认为,外面的业务我们可以低价竞争,但作为股东内部的业务理应给予支持。
价格上的分歧虽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但观念上的矛盾却并未消除,并且在后续的一系列事情上愈演愈烈。
一方面还是内部生产上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堂哥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调机师傅并非一朝一夕学成,而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训练而成,他自己无论是精力还是实操经验都远远不够,而他老东家的那些大师傅,也以老板知道了不好为由,慢慢地不再愿意过来帮忙,到最后甚至连约他们吃饭喝酒都以加班为由推辞。
于是他最终决定趁着年底招一个专业调机师傅进来,但是作决定容易,招进来却没那么简单。
先不说师傅工资多少,真正好的师傅一般都是各个大厂的头牌,工作稳定,我们这种朝不保夕的小厂,人家根本睁眼都不带瞧的;而那些三脚猫的师傅,招进来了可能也是和现在一样质量问题频发,材料浪费大。
而另一方面那位股东也百般找理由不肯定打投资款进来,说供货不稳定,质量、交期都不满足他要求,已经对他造成了损失,不索赔已经是给了很大面子了,除非能稳定供货,否则投资款他是一定不会再打进来了。
而这时候我们账上资金已经不多,为了保证运营三个股东的工资已经停发,我和堂哥一方面要处理生产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解决资金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这时候其实我们和另一个股东都已经有了分道扬镳的意思,但考虑到对方退股抽资会对资金有进一步的不利影响,也只能先耗着,另一方面堂哥已经在寻找退路,找那些以前找他做私单的朋友,接一些零散的代加工现金业务。
以前堂哥借用他老东家的资源做一些私单,因为几乎没有成本,所以价格无论多低都是净赚,但如今这种低价单子接进来几乎就没有利润,一旦出点小问题就有可能亏。
但当时的我们需要变现,所以这种单子也不得不做,好在这些单子客户也没什么质量要求,就这么勉强帮我们苟延残喘到了春节。
春节的时候家庭聚会,家人问我和堂哥创业如何,我们也不敢多说,只是说累点,但是有盼头。大家听完都为我们高兴,说年轻人不用怕累,只要有盼头就好。
初八开工,一般厂里放完鞭炮也就回去了,但是我和堂哥没有走,盘算着下一步怎么走,但是也没盘算出太多,想着那位股东的单子继续做,其他同行的外协加工单再多做点,这样多滚动一段时间也许就能挺过去了。
但是变数很快又来了,初十那天那位股东公司的采购提出要求三个月账期,理由一是行业惯例,二是质量不稳定,万一后续客户出现索赔,他必须要有一定的货款作为质量保证金。
虽然话是对方采购来提的,但大家都明白背后是谁的意思,这一提议彻底引爆了双方的矛盾,最终那位股东援引当初投资协议中“若标的公司6个月内未能实现替他稳定供货,他有权退出并要求标的原价回购他股份并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这一条款,要求退股。
当初看到这一系列条款时,堂哥认为这是加深双方绑定的条款,同时也可以锁定对方的订单,回头才发现这不过是对方早已预埋好的脱身之术。
最后经过商议,剩下还没支付的5万多货款直接折算为对方的退股,剩下24万多在6个月内一次性付清,对方放弃利息。
此时公司的资金及运营状况:
账上剩余资金:6万
应收货款:2万多(过年都没结清,年后更难要)
欠退股:25万多(24万多股权和三个月工资,半年后付)
欠设备款:12万(半年后付)
房租:2.5万(次月待付)
待付材料款:6万多
每月工资:1.8万(不含我和堂哥,2个长期工加上三个临时工的工资,其中调机师傅谈了一个临时工安次结算,200/次)
原本另一个股东的业务每个月有5万多回款,其它杂七杂八代加工业务也有个5万左右,还能勉强支撑,现在他把5万多货款直接一抽走,瞬间就断了粮。
但是没办法,还得往前走,我跟堂哥合计,当务之急有两件事,首先就是得想办法找新的资金进来。
如果没有新钱,估计2个月都撑不下去,更别提6个月后还有两个大笔欠款要到期,退股的也许可以稍微拖一拖,设备款是完全不能拖,否则设备远程一锁,彻底歇菜。
融资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新股东,但是一时半会哪有那么容易找到,那剩下就只有借贷这么一条路,思索良久,觉得现在利息也比较低,就先贷了30万解燃眉之急。
第二件紧急的事情就是要有新业务引入进来,代加工可以继续做,但必须得有稳定的终端客户业务,于是堂哥开始利用他之前掌握到的一些客户资源,寻找机会。
而我入行半年,也了解到了一定的行业知识,而这两年国内各类工业展会也特别多,设展我们设不起,就开始不断地逛展试图寻找机会。
但是业务从来都没有这么容易,我在展会上收货总是了了,大企业看不上我们这种,有意向的也都是一些小作坊,往往需求又少又散还有很多特殊要求,最后还要求便宜,经常一算不仅没钱赚,还得搭进去不少,最终也没能形成太多订单;堂哥那边也不容易,去找客户,人家面上倒是都很客气,但是真正愿意给订单的几乎没有,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但是要四个月账期,一算垫资至少十几万,但到了这一步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转眼又是几个月,每个月几乎都是在愁交税、愁发员工工资、愁房租、跟设备厂商讲话好申请点延期、跟供应商讲好话再拖欠一下、给客户赔笑脸回点款...这种循环中煎熬度过。
无数次想放弃,但又想想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又不甘心。期间我们又借了30万,也就是一年时间我们哥俩实打实投资了200万,一看账户空空如也,一看账本负债累累...
前不久,经朋友介绍,来了一位投资人,他一直是做居间业务的,因为业务越来越稳定,就想搞一个自己的工厂,听说了我们的情况后,倒是有意向投资。
不过也是跟他聊完,我们才明白自己和真正生意人之间的差距。
对方问:“你们目前的销售什么水平,盈亏平衡点大概是多少?”
我和堂哥一愣,说实话我们有知道盈亏平衡点这个概念,但是从来都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堂哥回神后答了一句:“现在业务10万出头,盈亏平衡点15万左右吧。”
对方也看出我们应该没有核算过:“说实话我不缺钱,投你们这个规模的小厂对我来说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作为潜在投资人我一定要知道我投进去的钱一定要有回报预期。这样吧,你们如果相信我,我就帮你们一起分析分析,就算不是合伙人,可能也可以有业务合作嘛。”
然后他带着我们一起算材料成本、售价、设备折旧、期间各种各样的费用等等,最后一算,差不多要做到18万左右,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算完以后对方来了一句:“他可以有130万左右的投资意向,但是要占股51%。”
我跟堂哥一听就傻眼了,我们目前注册资本200万,实际也缴纳了200万,对方入股130万也就不到40%,怎么能占51%呢?
对方看到我们脸色变化,微微一笑:“你们先别急,不同意没关系,但是我看你们在这里面困太久了,有时候需要换个思路来想这个问题,你们看是不是这个理。我们先不管注册资本,假如你这个工厂现在需要卖能卖多少钱?
你们满打满算也就是130万的设备,折旧一年顶多也不到120万,材料库存15万,成品库存几乎没有,应收货款20万,其它工装模具类算个10万,房子是租的,各种应付账款加起来有25万。加加减减你们的资产一共也就值个140万。
这还是按照高了评估的,实际真的出售,120万也难有人愿意接手,而如果是关门不干资产变卖,更是连100万甚至都没有,所以我出130万占比51%,已经算是比较公道了。毕竟我还能给你们带来业务帮公司实现盈利。
当然你们思路转变也需要时间,你们再考虑考虑,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业务合作开始,毕竟我也还只是投资意向,需要在合作中进一步评估一下投资的可行性。”
后面又闲聊了一些其他的轻松的话题,但我也没有太多心思,其实对方的算法也比较有道理,也就是说我们用一年多时间,已经亏了六七十万的真金白银进去。
创业,真的有太多难以预料的情况,不是依靠一腔热情就可以的。
以上分享的创业故事来自于我的一位好友,他的故事仍在继续,愿他前路一切顺利,也希望屏幕前的朋友,从中能有所获。
来源:鹿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