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反复高烧40℃,元凶竟是被猫轻轻抓了一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3:21 1

摘要:“猫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3-10天,长则可达数月甚至1-2年,这使得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忘记了最初的抓伤史,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感染后,孩子的身体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近日

广州一名9岁男孩突发持续高烧

体温飙至40℃

吃了退烧药也毫无效果

精神萎靡、食欲暴跌

家人急得赶紧送医

几经排查

医生终于揪出“真凶”

竟然和男孩家里的猫有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起看看~

据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振源医生介绍

男孩入院时不仅高热不退

还伴有寒战,状态非常差

在追溯病史时发现

男孩家里一直有养猫的习惯

且在发烧前曾被猫咪抓伤过

李振源医生表示

“在追溯他病史的时候

就发现他曾经有跟猫咪亲密接触

并且受到了外伤的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就考虑了这个不是很常见的疾病

——猫抓病

后续检查也证实了

他感染了汉赛巴尔通体这种特殊细菌”

原来

男孩之前用退烧药无效

病因并非普通感冒

而是这种由宠物猫传播的特殊感染

什么是 “猫抓病”?

李医生解释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尔通体引起的

感染性疾病

这种细菌常寄生在猫咪的爪子、口腔里

如果人类被猫抓伤

或是有外露伤口被猫的唾液接触

就可能被感染

孩子被猫抓后身体会经历什么?

“猫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3-10天,长则可达数月甚至1-2年,这使得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忘记了最初的抓伤史,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感染后,孩子的身体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皮肤初现“小红点”

在被抓伤或咬伤后的3-10天内,伤口局部会出现一个或数个红色的斑丘疹或小脓疱,有时会发展成小水疱或浅表溃疡。这个阶段的疼痛感通常不强,容易被家长忽视,尤其当伤口在不易察觉的部位时。1-4周后,这些皮损会自行结痂、愈合,可能留下短暂的色素沉着。

第二阶段:淋巴结“报警”肿大

这是“猫抓病”最典型的症状。通常在抓伤后1-3周,伤口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开始出现无痛性或轻度疼痛的肿大。常见的部位包括腋下(手部被抓伤后)、颈部(头面部被抓伤后)、腹股沟(腿部被抓伤后)等。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直径多在1-8厘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化脓,甚至破溃流脓。淋巴结肿大一般会持续数周至数月,少数情况下可能长达1-2年。

第三阶段:全身“告急”信号

大多数患儿会伴有发热、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类似感冒的全身症状。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头痛、脾脏肿大、咽喉痛或结膜炎(红眼)。结膜炎伴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帕里诺综合征)是猫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性表现,一旦发现,应高度警惕。

第四阶段:警惕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虽然绝大多数“猫抓病”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家长和医生高度重视:

(1)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脑炎或脑膜脑炎,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意识模糊、抽搐等,多发生在淋巴结肿大后1-6周。

(2)眼部并发症:

如视神经视网膜炎,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内脏损害:

如肝脾肉芽肿,可引起腹痛、肝功能异常。

(4)其他:

如关节痛、皮疹等。

孩子得了“猫抓病”该如何治疗?

“猫抓病”在免疫力正常的孩子中多为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没有特殊治疗,也能依靠自身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大多数患儿的淋巴结肿大可在2-4个月内自行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

1. 轻症患儿:

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止痛,保证营养和水分摄入。

2. 中重度患儿:

对于出现高热、淋巴结明显肿大或化脓、头痛、眼部症状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多西环素(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等。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3. 局部处理:

若淋巴结化脓,医生通常会采用大口径针头穿刺抽脓,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一般不建议切开引流,以免形成慢性窦道,难以愈合。

家长和“铲屎官”必知的防护指南

预防“猫抓病”的核心在于“减少暴露,及时处理”。请收好这份防护清单:

1. 教育孩子安全“吸猫”:

教导孩子与猫咪玩耍时保持温柔,避免激惹、追逐或强行抱猫,减少被抓咬的风险。不要让孩子与流浪猫或不熟悉的猫亲密接触。

2. 立即、彻底处理伤口: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旦被猫抓伤或咬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持续、用力地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或酒精进行消毒。切勿轻视任何微小的伤口。

3. 定期给猫咪“体检”和驱虫:

定期带猫咪去宠物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并坚持使用体外驱虫药,有效控制跳蚤,从源头上降低猫咪携带汉赛巴尔通体的风险。

4. 保持猫咪卫生:

定期为猫咪梳理毛发、修剪指甲,保持其生活环境的清洁。

5. 避免“亲密”接触伤口:

切勿让猫咪舔舐孩子皮肤上的伤口、眼睛或口腔。

6. 高危人群需谨慎:

对于有免疫系统疾病的孩子,家长在决定是否养猫时应更加慎重。

来源:斤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