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亲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去乡村调研,经常有村干部这样叹气:“郭老师,咱村有山有水有好田,就是没人会摆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剩下的老人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想搞好项目根本没人牵头。”这话我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乡亲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去乡村调研,经常有村干部这样叹气:“郭老师,咱村有山有水有好田,就是没人会摆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剩下的老人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想搞好项目根本没人牵头。”这话我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但人才从哪儿来? 有人说“等政策”,有人说“靠引进”,可我在乡村扎根这些年发现,乡村的人才不是“等” 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靠“培育”和“吸引”,让好苗子愿意来、留得住、能干事。
第 1 条路
激活本土“土专家”,让“田秀才”挑大梁
很多人觉得乡村没人才,其实是没发现身边的“宝贝”。去年在山东潍坊寒亭区,我遇到了一位叫王乐义的老党员,他不是什么名校毕业,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带领村民研究出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让一个穷村子变成了“中国蔬菜之乡”。如今寒亭区像王乐义这样的“土专家”有800多人,他们熟悉当地水土、懂农业技术、跟村民贴心,是乡村振兴最可靠的“主力军”。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超过2500万人,其中像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手工艺人这样的“土专家”占比超过60%。这些人扎根乡村几十年,对土地有感情,对村民知根知底,只要给他们搭平台、送技术、给政策,就能让他们从 “单打独斗”变成“带头致富”。
就像浙江丽水遂昌县,他们搞了个“乡村人才积分制”,农民凭种植技术、带动就业、公益服务就能赚积分,积分能换培训名额、贷款贴息,还能评“乡村振兴带头人”。短短两年,当地就涌现出120多名 “土专家”,带动3000多户村民增收,连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跟着学技术。本土人才不是“潜力股”,而是“绩优股”,只要激活他们的积极性,就能让乡村振兴有“内生动力”。
第 2 条路
唤回返乡“新农人”,让“归雁”变“头雁”
“我宁愿在城里送外卖,也不回村种地。”几年前,一位00后小伙子的话让我很揪心。但现在再去农村,情况不一样了。去年在四川成都蒲江县,我认识了95后姑娘李雨桐,她从英国留学回来,放弃了大城市的白领工作,回到家乡种猕猴桃。她用MBA学的管理知识搞标准化种植,用美学思维设计包装,还开直播带村民卖水果,一年就帮村里卖出200多万斤猕猴桃,让村民收入翻了一番。
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45%。这些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带回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是新观念、新思维。他们把电商、直播、文创带到农村,让老产业焕发生机,让老村子有了新活力。
就像江西赣州寻乌县,以前是有名的贫困县,这几年通过“乡情招商”“政策扶持”,吸引了2000多名在外游子返乡创业。其中有个叫陈林的小伙子,回来搞脐橙深加工,开发出脐橙果干、脐橙酒,还建了研学基地,一年带动500多户村民就业。现在的寻乌县,脐橙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脐橙之乡”。返乡人才不是“过客”,而是“主人”,只要给他们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就能让乡村振兴有“新鲜血液”。
第 3 条路
引进外部“智囊团”,让“外援”变“合伙人”
乡村振兴光靠自己人还不够,还得“借外力”。但引进人才不是“拉郎配”,也不是“养闲人”,而是要找“对的人”,搞“真合作”。去年在江苏苏州昆山市,我看到他们跟南京农业大学搞了个“校地合作”,大学派教授驻点村子,帮村里搞智慧农业、规划农旅项目,村民则给教授提供试验田、实践基地,双方互利共赢。短短一年,昆山就建成了15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带动周边村子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人才引进”,但关键是要“精准”。不是什么人才都要,而是要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合伙人”。就像广东梅州梅县,他们针对茶叶产业,从福建、浙江引进了10多名茶叶种植、加工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带来技术,还帮村里打通销售渠道,让梅县茶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畅销全国”。2024年,梅县茶叶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校地合作”“企村结对”项目超过5000个,引进各类农业专家、规划师、设计师等专业人才超过3万名。这些外部人才就像“催化剂”,能把先进技术、市场资源、创新理念带到农村,让乡村振兴有“加速度”。外部人才不是“外人”,而是“合伙人”,只要找对方向、搭好平台,就能让乡村振兴有“强大助力”。
『亮村点睛』
有人问我,乡村振兴最难的是什么?我说是“留人”。但这些年走下来,我越来越坚信:乡村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培育人才的土壤、留住人才的环境。
本土“土专家”是“根”,他们让乡村振兴有“底气”;返乡“新农人”是“芽”,他们让乡村振兴有“活力”;外部“智囊团”是“肥”,他们让乡村振兴有“动力”。三者结合,就是乡村人才的“生态圈”,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最后,我想留个问题给大家:
如果你是村里的带头人,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和培育人才?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博士,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与“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他立足哲学、美学、管理学的跨学科根基,践行“创意驱动、产业赋能、美学引领”的方法论,构建了从顶层战略到落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体系,系统化实现乡村资源的创意激活与产业价值的商业重塑。
来源:褚春英乡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