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反常了!主动给三星送GPU,传库存撑不过俩季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22:43 1

摘要:2025年10月底APEC峰会那阵,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韩国之行透着不一般。他不光跟三星会长李在镕、现代会长郑义宣挤在炸鸡店吃宵夜,还送亲笔签名威士忌,更高调说要给三星、SK这些韩国企业供26万块GPU,算下来总价值最高能到697亿人民币。

2025年10月底APEC峰会那阵,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韩国之行透着不一般。他不光跟三星会长李在镕、现代会长郑义宣挤在炸鸡店吃宵夜,还送亲笔签名威士忌,更高调说要给三星、SK这些韩国企业供26万块GPU,算下来总价值最高能到697亿人民币。

按说英伟达向来是“芯片界老大”,以前都是客户排队求货,现在却主动上门找三星合作;更怪的是,三个月前公司刚因为H20芯片被禁,计提了45亿美元库存损失,而且据供应链的人说,堆着的晶圆还能造几十万片H20。一边急着开拓新市场,一边库存压得喘不过气,难道英伟达真要“爆雷”了?

黄仁勋为啥放低姿态?主动找三星卖卡不寻常

熟悉英伟达的人都知道,黄仁勋很少这么“接地气”。但2025年这波操作打破了惯例:10月30号刚到韩国,先跟李在镕他们吃炸鸡“拉关系”,第二天就跟韩国政府、三大企业敲定26万块GPU的供应协议,光三星就拿了5万块GB200芯片,专门用来搭“半导体AI工厂”。

这场合作最让人纳闷的是“时机太巧”。2025年全球AI芯片需求确实旺,英伟达的货一直紧俏,之前GB200刚发布时,台积电的先进封装产能根本赶不上订单。按常理,这种抢手货根本不愁卖,为啥还要主动打包卖给三星?答案可能藏在库存账本里。

2025年4月,美国全面禁售H20芯片,这对英伟达是致命一击。H20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合规芯片,2024年光中国区就靠它赚了120-150亿美元,占了中国区收入的80%。禁令一出来,已经造好的芯片全成了“废品”,公司没办法,只能计提45亿美元库存减值,直接导致当季净利润少了45亿,毛利率也从预期的71.3%跌到60.5%。更棘手的是,堆着的晶圆还能造几十万片H20,可这款芯片只适配中国市场,海外根本没人要。

中国市场丢了,库存问题更严重了。数据显示,英伟达在中国高端芯片市场的份额从95%直接掉到0%,二季度中国区营收只剩27.69亿美元,同比跌了24%,而且没新增订单。以前靠中国市场“撑场子”,现在这块塌了,库存自然成了大包袱。这会儿找三星合作,表面是开拓新市场,其实更像“甩库存”——绑定韩国企业的长期项目,既能消化现有的货,又能给未来的产品找个出路。

更关键的是,三星不只是客户,还是英伟达的“供应链关键伙伴”。黄仁勋见面时特意提了“跟三星聊高带宽内存(HBM)的事”,而HBM正是GB200芯片的核心配件,现在全球产能全被三星、SK海力士垄断。一边卖GPU给三星,一边锁定HBM供应,这种“互相绑定”背后,其实是英伟达怕供应链出问题,提前留的后手。

库存压力有多大?45亿减值只是冰山一角

45亿美元的库存减值,已经是英伟达成立以来最大的单次资产损失,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从公开信息算下来,公司的库存至少有三个“雷点”。

第一个雷点是“卖不出去的H20芯片”。据供应链人士说,到2025年7月,英伟达堆着的晶圆还能造几十万片H20,就算7月恢复对华销售,市场反应也远不如预期。国内云厂商怕备案信息泄露,不敢轻易下单;之前禁售期囤了货的经销商,正着急降价甩卖,128万的服务器机型根本涨不动价。这意味着,就算禁令松了,这些库存也很难快速清掉。

第二个雷点是“尴尬的过渡产品”。为了补H20的空缺,英伟达计划下半年推RTX Pro 6000,但这款产品被分析师说是“鸡肋”——性能一般,带宽不够,还没客户最看重的NVLink功能,根本没法跟H20比。更麻烦的是,传言要出的B30芯片,性能比H20低20%,价格却降40%,可能要延期甚至取消,这让公司“接档清库存”的计划泡汤了。

第三个雷点是“新旧产能衔接不上”。现在英伟达主力卖的是Blackwell架构的GB200,但台积电的先进封装产能有限,而旧架构的产品还在不停造。瑞银11月的报告里明确说,市场开始担心英伟达的库存周转问题,尤其是B30芯片的库存怎么处理还没谱。有供应链的人测算,按现在的需求增速,现有的库存加上没消化的晶圆,可能撑不过两个季度。

这种压力已经反映在财务数据上了。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4月),公司毛利率第一次跌破65%,创了三年新低;中国区收入暴跌,也让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彻底暴露——要知道,2024年中国区占了全球营收的35%,现在这块几乎没了。

不是爆雷,是转型期的“阵痛”

虽然库存压力大,但把英伟达的情况说成“要爆雷”,其实低估了这家芯片巨头的应对能力。黄仁勋去韩国,本质上是“丢车保帅”的战略转型,背后藏着三层打算。

第一层是“找新市场补缺口”,用韩国替代中国。韩国正全力打造亚太“AI之都”,OpenAI、贝莱德这些巨头都往那搬,光NAVER Cloud一家就需要6万块GPU搭算力中心,加上政府和企业的需求,短期内就能消化26万块芯片。更重要的是,韩国企业的AI工厂都是长期项目,能给英伟达稳定的订单,刚好用来清库存、稳营收。

第二层是“绑定供应链”,不再只靠台积电。英伟达的芯片生产太依赖台积电,而HBM内存又被三星、SK海力士垄断。通过给三星供GPU,既能锁定HBM的稳定供应,又能为以后争取更多产能——毕竟三星正在扩建先进制程产线,以后可能成为台积电之外的重要选择。这种“用产品换资源”的办法,能减少供应链出问题的风险。

第三层是“优化产品结构”,甩掉低端库存。这次卖给韩国的主要是最新的GB200芯片,而卖不动的H20和要推的RTX Pro 6000,本质上是应对政策限制的“过渡品”。集中资源主攻高端市场,既能提高毛利率,又能慢慢清掉低端库存,这从瑞银预测三季度业绩还能超预期就能看出来。

其实英伟达的库存问题,不是“经营差”,而是地缘政治和产品更新的必然结果。2022年以来,美国四次升级出口限制,英伟达被迫频繁改产品——从A800、H800到H20,每款特供芯片都要重新研发、生产,政策一变就可能变成库存。这种被动调整带来的压力,更像是巨头转型的“阵痛”,不是“要崩盘”。

行业真相:英伟达的困境照出啥问题?

黄仁勋这波“清库存操作”,不光关系到英伟达的未来,还揭开了全球AI芯片行业的三个真相。

首先,依赖单一市场太危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大起大落就是例子——2024年靠H20赚翻,2025年就因禁令陷库存危机,收入跌24%。这提醒所有科技公司,必须多开拓几个市场,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其次,政策风险比竞争更难应对。英伟达能轻松打败AMD这些对手,却挡不住一纸禁令。45亿库存减值,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带来的“冤枉损失”。这种风险也倒逼企业搞技术自主,比如国产芯片厂商正趁机补市场空白,预计2026年一季度就能批量出替代产品。

最后,库存管理是隐形竞争力。英伟达的应对办法值得学:绑定长期项目清库存、集中资源做高端产品、跟供应链伙伴深度合作降风险。这说明,除了技术,供应链和库存的精细管理,也是企业熬过行业波动的关键。

而且英伟达的基本面没恶化。瑞银预测它第四财季营收能到630-640亿美元,要是台积电产能跟上,还可能超预期;OpenAI这些巨头计划投1.4万亿美元建数据中心,长期需求还在爆发。短期库存压力,更像是战略调整中的“小插曲”,不是“大结局”。

普通投资者该咋看?避开三个误区

面对英伟达的库存争议和市场波动,普通投资者容易想偏,这三个误区要避开。

第一,别把“库存压力”当成“公司不行”。科技公司的库存有特殊性,尤其是芯片行业,产品更新快还受政策影响。英伟达的45亿减值是政策导致的短期问题,不是技术落后或需求没了,它的GB200芯片还是全球高端市场的主力,长期竞争力没丢。

第二,别只看单一事件,要关注执行效果。黄仁勋跟三星合作,关键看后续:韩国的GPU能不能顺利交付、H20库存能不能通过合规渠道清掉、RTX Pro 6000能不能卖出去。这些实际落地情况,才是判断公司前景的关键,不能光看“吃炸鸡”或“库存数据”下结论。

第三,别盯着英伟达,可关注“替代和配套”机会。英伟达的困境给了国产芯片厂商机会,国内AI芯片的替代进度在加快;同时,三星、SK海力士扩HBM产能,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需求。这些领域可能比直接投英伟达更有机会。

结尾互动

黄仁勋找三星卖GPU,你觉得是“急着清库存”还是“长远布局”?你觉得英伟达的库存能在两季内消化完吗?在AI芯片行业,你更看好英伟达这种头部巨头,还是正在起来的国产替代厂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关注我,后续继续跟踪英伟达的库存动态和全球芯片行业变化,拆解科技巨头的战略逻辑,帮你在行情里看清方向,不被短期消息带偏!

来源:木子李的李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