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星物质中的载磁矿物,保存着行星磁场起源-演化-强度的“天然录音机”。在月球研究中,长期主流观点认为金属铁和铁镍合金是记录月球磁场的主要载体。近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牵头的中外团队,采用“显微学-同步辐射-微磁学”的多技术关联手段,在嫦
行星物质中的载磁矿物,保存着行星磁场起源-演化-强度的“天然录音机”。在月球研究中,长期主流观点认为金属铁和铁镍合金是记录月球磁场的主要载体。近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牵头的中外团队,采用“显微学-同步辐射-微磁学”的多技术关联手段,在嫦娥五号月壤中识别出一类撞击成因的磁铁矿(Fe₃O₄)。该磁铁矿在成分-结构-磁畴状态上与地球常见的磁铁矿显著不同,指示其在低氧逸度、富硫的月球微环境下通过界面控制的顺序结晶形成,并具备稳定携带古磁场信息的潜力。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磁铁矿取代金属铁/铁镍合金成为月球的“第一载磁物”;相反,它提示在特定、局地的微环境中,磁铁矿同样可能充当高质量的磁记录者,值得系统开展普查与机理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李金华*,张朝群,李琛,陈意,张庆华,兰倩倩,王宇钦,吴巍伟,王建,龚政,唐旭,沙学超,谷立新,程师其,刘沛余,刘嘉玮,李秋立,谷林,黎刚,李阳,Rafal E. Dunin-Borkowski, Andrew P. Roberts,潘永信,Impact-generated magnetite in Chang’e-5 soil as a potential recorder of lunar magnetism. 2025, 6:878.)。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42225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42388101)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2202、 IGGCAS-202401)的资助。
01 地球与月球:载磁矿物的“分工”为何不同?
地球环境:有大气与水圈,氧逸度相对较高,含Fe³⁺的磁铁矿稳定且普遍,因而在古地磁与古环境重建中长期居于“主角”。
月球环境:极度干燥、强还原(氧逸度远低于IW缓冲线),不利于Fe³⁺相稳定,因而金属铁与Fe-Ni合金更常见并主导磁记录。
自阿波罗时代起,尽管通过全岩磁性、电子自旋共振和穆斯堡尔谱等手段积累了月球磁铁矿的间接证据,并在少数样品(如Apollo 16角砾岩、近年的CE5/CE6月壤与玻璃)中有过明确识别,但其物理-化学-磁学性质、成因路径与携带剩磁的能力仍缺乏系统约束。
图1地球与月球环境不同造成载磁矿物差异
02 我们如何锁定这类“与众不同”的月球磁铁矿?
本次研究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CE5C0600YJFM00402中一颗微小撞击熔融角砾岩(CE5-023_P13)开展无偏筛查-定点开窗-多尺度联测的“链式”分析,尽量排除束致氧化等分析假象:
(1)μXRF微区元素普查:在CE5-023样品阵列中识别出多个Fe-Ni-S富集颗粒,选取CE5-023_P13进行深度表征。
图2CE5月壤颗粒阵列的μXRF微区元素成像及P13颗粒挑选
(2)3D-XRM透视 + FIB-SEM原位开窗:三维定位硫化物域,微米级切割并制备厚度~100 nm的超薄片。显微学分析表明,母岩为长石质硅酸盐基质,伴少量钛铁矿、尖晶石、橄榄石与硫化物。硫化物呈表生包裹与细脉贯入,边部具同心Fe-Ni-S环带,记录富硫化物熔体裹挟-快速淬冷-亚固相线再平衡的序列过程。
图3通过关联µXRF(a)、3D-XRM(b-d)和FIB-SEM(e-k)识别CE5-023_P13中的陨硫铁-镍黄铁矿组合。为尽量减少重复电子束曝光可能引起的分析假象,我们分别制备了三个独立的超薄切片,用于(i)矿物学(FIB-1),(ii)化学(FIB-2),和(iii)微磁学分析(FIB-3)。
(3)原子分辨率矿物学(Cs-HAADF-STEM/EDXS):在纳米-原子尺度明确三相共生:陨硫铁(FeS)-镍黄铁矿( (Fe,Ni)₉S₈)-磁铁矿。显著现象是:(i)磁铁矿优先附着于镍黄铁矿晶界/外缘,多位于硫化物-硅酸盐界面或微裂隙附近;(ii)镍黄铁矿与陨硫铁之间呈共格出溶关系,且陨硫铁晶体缺乏囊泡、含Si包裹体或纳米相金属Fe,表明硫化物相代表了相对原始的物质;(iii)磁铁矿与镍黄铁矿界面存在外延取向,指向界面受控的后期成核与生长。
图4FIB-1超薄切片中识别磁铁矿
(4)价态-位点“指纹”(同步辐射STXM-XAS/XMCD):磁铁矿的Fe L₂,₃边谱显示八面体位点Fe²⁺信号显著,Fe³⁺特征相对减弱,与地球常见磁铁矿不同,符合月球低氧逸度背景下的Fe²⁺富集/Fe³⁺相对亏损。同时,在磁铁矿晶界与裂隙内常见纳米级镍黄铁矿包体,并与宿主晶格形成相干界面,记录了渗入—外延—再平衡的微观演化。
图5FIB-2超薄切片中磁铁矿的化学和结构表征
(5)磁畴直观成像 + 微磁模拟:二维几何约束下的有限元微磁模拟显示粒度跨越超顺磁(SP)-单磁畴(SD)-单涡旋(SV)-多磁畴(MD);对~800×500 nm泪滴状晶粒的离轴电子全息在零场条件下直接成像到稳定单涡旋(SV)态,与模拟结果一致,证明其强剩磁稳定性。
图6本研究中发现的月壤磁铁矿的微磁模拟
图7 FIB-3超薄切片中月球磁铁矿颗粒的电子全息观测
03 月球磁铁矿新发现及其地学意义
有何不一样?以前大家多在陨硫铁内部找到月球磁铁矿,并将其陨硫铁(FeS)内部的反应产物相关联;本研究识别到的磁铁矿则紧贴镍黄铁矿((Fe,Ni)₉S₈)、位于硫化物-硅酸盐界面,粒径从数纳米至数微米、多呈不规则形。其形成遵循“先镍黄铁矿快速结晶 → 后磁铁矿在界面外延成核”的顺序结晶链路,与传统“陨硫铁脱硫/FeO共析”模型显著不同。
有什么新特征?本次识别的月球磁铁矿是非化学计量、缺陷多的类型,Fe²⁺偏多、Fe³⁺偏少,正好说明它们是在极低氧环境里结晶的。晶体里到处可见纳米级的镍黄铁矿小包裹体,这在地球磁铁矿里非常少见,说明它们和镍黄铁矿是紧密共生,并且经历了复杂的成核与生长过程。
有什么重要意义?微磁模拟和电子全息一致表明,本研究识别的磁铁矿颗粒尺寸跨越SD -SV窗口。该类畴态具有较高矫顽力与强剩磁稳定性,可有效抵御热扰动与外场退磁,因而具备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长期保存磁信息的能力。由此推断:这些纳米—微米级月球磁铁矿可作为高保真“天然磁记录介质”,忠实留存其形成/冷却时的月球磁场信号。这一发现具有多重深远意义:(1)载体谱系拓宽:将界面外延型、Fe²⁺富集的非化学计量磁铁矿明确纳入月球磁性载体清单,从矿物学与微结构层面补充了月球磁学传统范式;(2)过程机制更新:揭示撞击—熔体—界面反应—顺序结晶的新路径:先镍黄铁矿沿陨硫铁边部快速结晶,继而在硫化物—硅酸盐界面外延成核磁铁矿;该模型区别于经典的陨硫铁脱硫/FeO共析框架,为月表撞击后熔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与冷却动力学提供了微观约束;(3)古磁学工具提升:与普遍更细、易入超顺磁(SP)的金属铁相比,处于SD/SV尺寸域的磁铁矿更易获得并保持热剩磁或热化学剩磁(TRM/TCRM),信号稳定、可定量、可重复,为开展高精度古强度(如 Thellier–Thellier)与退磁曲线解析提供理想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进展并不意味着磁铁矿取代金属铁和Fe-Ni合金成为月球的主要载磁矿物。就全月尺度的氧逸度与物质组成而论,后者仍是主导贡献者;本研究及既往零星报道的磁铁矿更可能代表特定、局地微环境(如撞击诱发的短时熔体与挥发分参与)下的次要但关键载体。
正因如此,未来的研究道路更加清晰而迫切:(1)系统普查与统计约束:在月海/高地多类型样品中,围绕硫化物—硅酸盐—钛铁矿玻璃等界面开展无偏抽样与丰度—尺度—共生组合统计,量化磁铁矿的赋存频度与空间分布;(2)成因复现实验:在可控的低氧逸度、含硫/含Ni体系中做撞击-淬冷-再平衡实验,验证“先镍黄铁矿、后外延磁铁矿”的序列;(3)古磁流程与微磁耦合:面向纳米—微米粒度,建立小样本古强度/退磁—再磁化流程,与有限元微磁模拟联动,桥接颗粒—样品—壳层磁异常多尺度解释;(4)真伪判别与束效校正:推进低剂量/剂量标定电镜与拉曼策略,实施多技术互证,严控束致氧化与外源污染,确保“原位—原生”判据的可复核性。
总之,本研究没有改变“金属铁与 Fe–Ni 合金主导月球载磁”的总体认识,但显著推进了关于“磁铁矿能否在月球环境下形成并稳定带磁”的证据边界。未来,通过更大样本量、多技术互证与受控实验—数值模拟的合力,回答“哪里有(赋存)—怎么生(成因)—能否稳(磁稳定性)”三问,有望将当前的“偶遇证人”转化为可量化、可复核的证据链,从而以磁铁矿为抓手,细化月球磁场演化与近表环境演变的时间—空间约束。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