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激进的全球化:正在感受双重挤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2:07 1

摘要:2025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增速在全球医药外包行业中依然亮眼。然而,就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公司净利润率持续徘徊在20%左右,远低于国际龙头三星生物的30%以上,也低于国内同行凯莱英在细分领域的利润水平。规模在

2025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增速在全球医药外包行业中依然亮眼。然而,就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公司净利润率持续徘徊在20%左右,远低于国际龙头三星生物的30%以上,也低于国内同行凯莱英在细分领域的利润水平。规模在涨,利润却未同步起舞,这正是药明康德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与三星生物在生物药CDMO领域的咄咄逼人、赛默飞通过并购构建的“仪器+服务”超级平台相比,药明康德的“一体化CRDMO”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 而在国内,凯莱英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的深度绑定、康龙化成在实验室服务的稳扎稳打、泰格医药在临床CRO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也让药明康德无法高枕无忧。

若不能有效平衡全球化运营与地缘风险,创始人李革描绘的“一体化、端到端”新药研发平台宏图,将始终伴随不确定性。

无处不战场

药明康德从创始之初就走上了“全产业链覆盖”的道路。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其业务链条几乎贯穿新药研发的全周期。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在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崛起的浪潮中,成为其攻城略地的利器。

必须承认,这种模式确实具备显著的协同效应和客户黏性。客户可以从一个端口进入,获得从靶点验证到药品出厂的全流程服务,极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与管理复杂度。尤其在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中,药明康德几乎是它们“外部研发部门”的代名词。

然而,一体化的另一面,是业务结构的沉重与利润分布的不均。公司虽然营收规模庞大,但其中相当比例来自于毛利率较低的化学药CDMO(合同研发生产)和常规检测服务。相比之下,三星生物专注大分子生物药CDMO,凭借其在生物反应器规模、细胞株构建、全球产能布局上的优势,牢牢锁定全球TOP20药企的订单,利润率显著高于药明康德。

更关键的是,药明康德所依赖的“中国优势”,“工程师红利与成本效率”正在受到双重挤压。国内,凯莱英在小分子药物高级中间体与原料药领域深耕,技术壁垒与客户关系稳固;康龙化成在实验室服务与临床前CRO领域与其正面竞争;泰格医药则凭借临床CRO的强势地位,在产业链下游形成拦截。国际,赛默飞等巨头通过并购(如收购PPD)不断补强综合服务能力,并凭借全球网络与品牌信誉,在高端订单争夺中占据上风。

这意味着,药明康德虽然“什么都做”,但在多个细分领域都面临“强敌环伺”,难以在任何一个高价值环节形成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定价权。

“出海”的代价

面对海外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药明康德选择的应对方式,是走一条更激进的全球化路线。他们计划拿出55到60亿元人民币,直接在美国、新加坡和欧洲这些地方扩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离客户更近一点,尽量绕开潜在的贸易限制,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自己真正的全球运营能力。

但这步棋,其实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首先,在欧美建厂可不比国内,人力成本高不说,环保和监管也都严格得多,这么一来,原本依托中国工程师红利和完善供应链所形成的成本优势,可能就要被大大削弱了。药明康德出海之后,能不能把在中国的运营效率成功复制到海外,这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说地缘政治风险,也不是简单把产能搬出去就能完全避开的。最近一些海外市场对于生物技术数据的跨境流动管得越来越紧,而药明康德引以为傲的,正是它那个“一体化、全球化”的平台,这个平台要顺畅运转,非常依赖数据、样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

相比之下,像凯莱英这样的国内同行,在国际化上就谨慎得多。他们主要靠和跨国药企建立深度合作,走的是“在中国,服务全球”的路线,这样既保住了国内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又绑定了大客户。而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则各自专注在实验室服务和临床研究领域,在这些细分环节建立起专业口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技术护城河”的攻防战

药明康德现在面临的竞争环境,确实越来越复杂了。在高端市场,像赛默飞、三星生物这样的国际巨头,靠着不断并购和技术整合,持续巩固在生物药领先地位。而回过头看国内市场,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这些公司,也在通过专业分工和价格竞争,一步步抢占药明康德原有的市场份额。

赛默飞走的是“技术护城河”路线,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通过收购Patheon、PPD这些公司,已经把业务覆盖到了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到了2025年,又投入20亿美元扩建生物药CDMO产能,还推出了新一代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这种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和品牌效应,在高端生物药领域建立起很高的竞争壁垒。

三星生物则代表了另一种模式“国家资本+技术突破”。背靠韩国政府的支持和三星集团的资金实力,它在生物类似药和创新生物药的CDMO领域迅速崛起。2025年它的第四工厂投产,总产能达到惊人的62万升,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药CDMO企业。更重要的是,它在ADC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这些前沿技术方面的工艺开发能力,已经站到了全球第一梯队。

再看国内市场,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竞争策略更加聚焦。康龙化成把资源集中用在小分子CDMO和大分子研发平台的建设上,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5.3%,增速已经超过了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则专注在临床CRO这个高利润环节,通过和国内创新药企深度合作,在临床研究服务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让一个好公司“更值钱”

因此对药明康德来说,想要穿越行业周期、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领导地位,既要坚持技术驱动和全球化战略不动摇,也要敢于推动一场深刻的模式升级。

首先,必须重塑技术驱动与创新文化,这才是企业长期价值的根基。不能只满足于做“研发外包”的执行者,而要升级为能与客户“共同创新”的伙伴。同时,要把关键前沿技术的突破,还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平台技术的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战略并购、以及与生物技术公司深度合作等方式,争取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全球定义权,让技术护城河变得更宽、更扎实。

其次,要优化全球产能布局,聚焦价值提升和运营韧性。在产能规划上,坚定推进“区域多元化、柔性生产”的策略,避免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在客户结构上,重点深化与全球TOP20药企的战略合作,同时精选一批高成长潜力的Biotech公司,提升整体客户质量与利润结构,减少对单一客户或区域的依赖。在投资决策上,则要保持战略审慎与财务回报的平衡,确保新增产能与市场需求、技术趋势在节奏上精准匹配,为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最后,药明康德还需要加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沟通,更有效地管理外界预期。要主动向国际投资者清晰、坦诚地阐释公司战略逻辑、应对地缘风险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关于海外产能的建设周期、预期回报,以及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技术投入这些问题,需要给出更量化、更透明的说明。避免因为“故事讲得太大”而“业绩兑现跟不上”,成为被市场阶段性质疑的焦点。

结语:

药明康德用二十年时间,将一个行业概念变成了一个年营收数百亿的产业巨头。328亿的三季报营收,是对其战略和执行力的最佳肯定。但商业世界的法则永远是敬畏未来。

CRO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全球医药创新的本质是安全与信任。

三星生物用专注与地缘优势构筑壁垒,赛默飞用资本与整合定义生态,凯莱英用深度绑定大客户寻求稳定,泰格医药用专业细分捍卫利润。而药明康德,是时候向世界证明:在搭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一体化”平台后,它能否在驾驭其复杂性的同时,成功穿越地缘政治的迷雾,真正成长为一家源自中国、服务全球的百年企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