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校园里,“种田”正流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2:11 1

摘要:又是一年丰收季。苏州市吴中区西浦附校的田间,稻穗低垂,学生挥动镰刀收割,将割下的稻子小心堆放在一起,课本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这里变得具象化起来。类似这样的劳动教育,在苏州的校园里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学校因地制宜,通过打造校内农耕基地、融合学科

又是一年丰收季。苏州市吴中区西浦附校的田间,稻穗低垂,学生挥动镰刀收割,将割下的稻子小心堆放在一起,课本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这里变得具象化起来。类似这样的劳动教育,在苏州的校园里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学校因地制宜,通过打造校内农耕基地、融合学科教学、拓展家校社协同等方式,让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野,真正实现了“以劳育人、以劳启智、劳以成德”的教育目标。一场以“劳动+”为内核的教育实践,也在悄然改变着苏州学子的成长轨迹。

“同学们,翻土要把大块泥土敲碎,这样蔬菜的根才能更好伸展;浇水要沿根部慢浇,别冲淋菜苗。”在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的“红领巾菜园”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老师正在指导农耕技巧。这片与农校共建的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成8块班级责任田,选择了紫包菜、包菜、花菜三种适配教学节奏的蔬菜,让学生完整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

苏科外的学生在收割稻子。学校供图

为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苏州各中小学纷纷盘活校内空间,打造专属劳动实践基地。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的博慧农耕园聘请教授、专家担任辅导员,提供专业农耕指导,园内蔬菜种植、田间管理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扎实掌握农耕技能;张家港市鹿苑小学的“小鹿农场”划分时令蔬菜区、香草种植带,通过“责任田认领”制度和“种植小管家”轮值机制,形成长效管护体系;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依托“四季芬芳”特色劳动课程,直接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化身“小农夫”,在触摸泥土、浇灌作物中感悟劳动价值。

西浦附属学校的农耕基地更是独具特色。稻田里,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戴手套、拿镰刀,分组收割、搬运、脱粒,高中部学长学姐主动担当主力军,高效完成稻谷归仓。“看着谷堆慢慢变高,才真正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一位参与收割的初中生感慨道。在西浦附校每年还有一个做棉被的传统项目。在学校棉田里,学生们从谷雨播种到寒露采收,全程见证棉花生长,采收后还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弹棉技艺传承人蒋晓栋的指导下,用弹弓、弹花棒槌等工具亲手制作“非遗”手工棉被,在敲弹、牵纱、缝制中感受传统手艺的智慧与温度。

这些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动手平台,更注重专业引领与科学规划。金阊实小的种植遵循“专业引领+学生主导+分步推进”原则,播种前农校老师讲解理论并示范操作,日常管护中制定管护计划表,生长观察阶段引导学生测量记录、撰写种植日记。

“这是我种的番茄,英文名叫tomato,属于茄科植物,生长需要充足阳光和适量水分,周期约两个月。”在苏科外的博慧农耕园里,外教正带领学生用英语介绍种植的蔬菜,将语言学习与劳动实践完美融合。这种“劳动+学科”的融合模式,已成为苏州劳动教育的鲜明特色,让抽象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变得生动可感。

苏外吴中校区学生和家长采摘水果。学校供图

苏科外构建了“室内授课+室外实践”的沉浸式劳动教育模式,劳动老师先在课堂系统讲解种子筛选、催芽技巧、土壤配比等理论,再带领学生走进农耕园实操,从播种间距到有机肥施加,手把手指导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动劳动与多学科深度融合:科学课上,学生结合种植体验制作植物观察日记,记录生长周期,探究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英语课上,以蔬菜为载体学习词汇句型;学期末的蔬菜成果展和“以书换蔬”活动,将劳动成果与文化交流结合,实现知识与精神双重收获。

苏外吴中校区学生家长采摘蔬菜后现场做菜。学校供图

金阊实小的“劳动+学科”融合课程同样精彩纷呈。科学课上,老师以三种蔬菜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浇水频率、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验证科学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数学课上,学生测量责任田面积、计算种植密度、统计管护用量与时间,在实际场景中巩固数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劳动教育为学科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既能深化知识理解,又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杨明媚校长表示,学科与劳动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赋能,让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再从生活回归认知,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西浦附校学生参与到弹棉花的工作中。学校供图

除基础学科外,苏州各校还注重劳动与艺术、传统文化的融合,丰富劳动教育内涵。西浦附校稻田收割后,小学部学生用稻穗搭配自然元素制作花束送给父母,初中部学生用稻秆芯手工制作除尘扫帚;苏州市振吴实验学校的“劳动创造美”课程中,低年级学生练习钉纽扣,中学生编织爱心围巾,让劳动成为传递美的载体。这种多维度的融合,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技能培养,更成为文化传承、审美提升的重要途径。

“以前孩子回家总玩手机,现在会主动扫地、洗碗,还在阳台种了小多肉,每天精心打理,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孩子就读于金阊实小的张妈妈说道。杨明媚校长认为,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应扮演“协同者、引导者、示范者”的角色:“既要为孩子创造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让他们负责扫地、拖地、洗碗、整理房间等,延续校园劳动教育成果;也要做好引导与陪伴,肯定孩子的劳动付出,不包办代替,同时以身作则践行勤劳节俭的家风,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为深化家校协同,苏州各校纷纷开展亲子劳动实践活动,让家长深度参与劳动教育。苏外吴中校区的亲子社会实践极具特色:稻田里,家长教孩子握镰割稻,孩子帮爸妈拢稻谷;豆腐坊里,亲子合力推磨制豆腐,见证黄豆变美味的全过程;果园里,大手牵小手采摘鲜果;蛋糕DIY现场,家长助力、孩子主导完成创意作品。这些活动让孩子在陪伴中体会劳动乐趣,也让家长在参与中重视劳动教育,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

社会资源的融入,为劳动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空间。各校积极与农场、非遗工坊、社区服务中心等合作,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金阊实小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基地,获得专业技术指导;西浦附校、平润实小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弹棉、版画、泥塑等特色课程;相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将劳动课程延伸到社区,开展互助服务;太仓市港城小学以节气为媒,开展包馄饨、裹粽子等民俗活动;平润实验小学通过废物利用比赛等社区活动,强化环保观念与劳动意识。

“这种‘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学生们在校园劳动中掌握技能,在家庭劳动中培养习惯,在社会劳动中拓宽视野,逐渐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杨明媚校长的这番话,道出了苏州劳动教育的核心追求。

来源:引力播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