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 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天刚蒙蒙亮,村口的大槐树下就围满了人。烟袋锅子的火星子在晨雾里一明一暗,谁都没说话,只听见有人擤鼻涕的声音。
我的娘嘞,那纸片子拿在手里的时候,我手都抖得像筛糠!
1985 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天刚蒙蒙亮,村口的大槐树下就围满了人。烟袋锅子的火星子在晨雾里一明一暗,谁都没说话,只听见有人擤鼻涕的声音。
我是跑着过去的,鞋底子踩在露水上,凉丝丝的气儿顺着裤脚往上钻。刚到槐树下,村支书李大叔就拽住我胳膊,他的手比槐树皮还糙,捏得我生疼。
“柱子,你张爷爷没了。” 李大叔的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下巴上的胡茬子沾着白霜。
我脑子 “嗡” 的一声,脚底下差点拌个趔趄。张爷爷是我们村最后一个老秀才,姓张开泰,论辈分我得喊他太爷爷,可村里不管老幼,都喊他张爷爷。他住村东头的老院子,青砖瓦房,院里种着一棵老枣树,每年秋天我都去偷摘枣,他从不骂我,就坐在门槛上笑,手里摇着把竹扇子,说 “慢着点,别卡着喉咙”。
“啥时候的事?” 我攥着李大叔的袖子,指节都发白了。
“后半夜,王婶去送早饭,喊了半天没应声,推开门就见他靠在床头,眼睛闭着,手里还攥着本《论语》。” 李大叔往旁边挪了挪,让我看见他身后的板车,上面铺着蓝布,布角耷拉着,盖住了张爷爷的脚。
我走过去,掀开布角看了一眼。张爷爷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就像平时睡着一样。他的脸还是那么瘦,颧骨高高的,下巴上的山羊胡修剪得干净,只是没了往日的精气神,像晒蔫了的草。
“爹呢?” 我回头问,这时候爹该来主持事了,他是村里的红白事总理,谁家有婚丧嫁娶都找他。
“你爹去镇上买寿材了,让我先在这儿守着。” 李大叔从怀里掏出个烟荷包,卷了根烟递给我,“先别慌,张爷爷无儿无女,咱们村就得把后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我没接烟,蹲在地上,盯着板车的轮子发呆。张爷爷今年八十七了,身子骨一直还算硬朗,前几天我还见他在院里晒谷子,背有点驼,但腰板挺得直。他给我讲过《三国》,讲过《水浒》,说关羽是义薄云天,说李逵是莽夫一个。他还教我认字,我第一个会写的字就是 “柱”,他握着我的手,笔尖在纸上走,说 “做人要像柱子,立得稳,撑得住”。
“柱子,你先去张爷爷家收拾收拾,把他的东西归置归置,等你爹回来好用。” 李大叔拍了拍我的肩膀,“注意着点,别把值钱的东西弄丢了,虽说张爷爷穷,但说不定有啥念想。”
我应了一声,站起身往村东头走。晨雾慢慢散了,太阳出来了,照在老枣树上,叶子上的露水亮晶晶的。张爷爷的院门没锁,虚掩着,推开门就听见 “吱呀” 一声,像是在哭。
院子里很干净,晒谷场的谷子堆得整整齐齐,用塑料布盖着。枣树下的石桌擦得锃亮,上面放着个粗瓷碗,碗里还有半碗没喝完的小米粥,已经凉透了。我走进堂屋,屋里一股淡淡的墨香,这是张爷爷身上的味道,几十年都没变过。
堂屋的正中间挂着幅中堂,写着 “宁静致远”,是张爷爷自己写的,笔力遒劲,我小时候总觉得那四个字像四个站着的人。桌子上摆着个砚台,砚台里的墨还没干,旁边放着支毛笔,笔毛散开着,像是累坏了。
我先收拾堂屋,把桌子上的书摞起来,都是些线装书,纸页泛黄,有的还缺了角。收拾到抽屉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个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我小时候给他画的画,有歪歪扭扭的小人,有缺腿的鸡,每张画上都有他用红笔写的评语,“柱子画的人,眼睛有神”“鸡的爪子再画弯点就像了”。
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那时候我爹娘忙,总把我丢在张爷爷家,我就拿着木炭在纸上瞎画,他从不嫌我弄脏了纸,还找了些废旧的报纸给我当画纸。
收拾完堂屋,我去了里屋。里屋很小,就一张木板床,一个衣柜,还有个旧书桌。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是那种粗布被面,上面绣着几朵牡丹花,还是我娘前几年给张爷爷做的。我走到床边,想把被子拆下来洗洗,留着做个念想。
刚伸手掀开被子,就觉得枕头底下硬邦邦的。我以为是张爷爷藏的银圆,他以前说过,自己攒了点钱,留着给村里修桥用。我小心翼翼地把枕头挪开,看见下面压着个布包,深蓝色的土布,边角都磨毛了,用绳子系得紧紧的。
我把布包拿起来,沉甸甸的。解开绳子,里面是一层油纸,再打开油纸,一张红色的纸掉了出来,落在床上,发出 “哗啦” 一声响。
我捡起来一看,那纸不是普通的纸,厚厚的,上面绣着金线,边缘是波浪形的花纹。正中间写着几个大字,字体是楷体,苍劲有力,我认出是 “委任状” 三个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兹委任张开泰为 XX 县县长,即日赴任”,落款是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盖着个大红印章,印章上的字我不认识,但看着就觉得威严。
我的手一下子就麻了,这玩意儿我只在电影里见过,没想到张爷爷枕头底下藏着这个。他一个老秀才,怎么会有县长的委任状?
“柱子,收拾得咋样了?” 门口传来爹的声音,我赶紧把委任状塞回布包,揣进怀里。
爹推着辆自行车走进来,自行车后座绑着寿材的订单,他脸上全是汗,额头上的皱纹里沾着灰。“张爷爷的寿材定好了,上等的柏木,三天就能做好。你收拾出啥值钱的东西没?”
我攥着怀里的布包,手心全是汗,“没,就些书和衣服,还有他攒的几毛钱。”
爹走到里屋,看了看床上的被子,“把被子拆了,洗干净,下葬的时候让他带着。对了,张爷爷的书房你别乱动,他那些书都是宝贝,等后事办完了,咱们捐给县里的文化馆。”
我点点头,看着爹的背影,心里直犯嘀咕。张爷爷这辈子都在村里教书,从没说过他当过官,更别说县长了。民国三十七年是 1948 年,那时候我爹才十八岁,说不定他知道点啥。
“爹,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去过城里?” 我试探着问。
爹正在擦桌子,手里的抹布顿了一下,“去过吧,听你爷爷说,他年轻时考中过秀才,后来去城里的学堂教书。咋突然问这个?”
“没啥,就是看他书房里有本城里的地图。” 我不敢说实话,怕爹骂我乱翻张爷爷的东西。
爹 “哦” 了一声,没再追问,“你先去烧点水,王婶他们一会儿过来帮忙,得沏茶。”
我应了一声,转身往外走,怀里的委任状硌得我胸口发慌。走到院子里,就看见王婶挎着个篮子进来,篮子里装着鸡蛋和面条。
“柱子,你张爷爷的后事,咱们得好好办。” 王婶把篮子放在石桌上,“我跟你说,你张爷爷可是个好人,当年我家狗蛋发烧,半夜里是他背着去的镇上卫生院,走了十几里山路,鞋都磨破了。”
“我知道。” 我给王婶倒了碗水,“王婶,你知道张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城里做啥吗?”
王婶喝了口水,想了想,“好像是在啥衙门里做事?我婆婆以前说过,有一年张爷爷回来,穿的是洋布褂子,还带着个怀表。后来不知道咋的,就辞了工回村了,说还是村里自在。”
我心里的疑团更大了,既然当了县长,为啥要回村当教书先生?这里面肯定有故事。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来帮忙了,男人们去搭灵棚,女人们在厨房做饭,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我爹指挥着大家干活,声音洪亮,一点都看不出刚失去长辈的悲伤,这是红白事总理的规矩,再难过也得撑着。
我抱着布包,躲进了张爷爷的书房。书房里全是书,书架从地上顶到天花板,上面摆满了线装书和洋装书。我把委任状拿出来,仔细看着,上面的字迹清晰,印章也完好,不像是假的。我又翻了翻书桌的抽屉,想找些线索,结果在抽屉最底层找到了一本日记,蓝色的封皮,上面写着 “开泰日记”。
我打开日记,第一页的日期是民国三十五年,也就是 1946 年。上面写着:“今日赴京,见先生,先生言,国难当头,需有人挺身而出。余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我接着往下翻,里面记录的都是张爷爷在城里的生活,他在一所学堂教书,后来被举荐到省政府做事。日记里提到了一个人,叫 “李先生”,说李先生是他的恩师,也是他的领路人。
翻到民国三十七年八月的那一页,字迹有些潦草,看得出来当时很激动:“今日接委任状,任 XX 县县长。李先生嘱我,到任后需体恤百姓,严惩贪官。余定当不负所望,造福一方。”
可下一页的日期是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字迹却变得沉重:“贪官当道,民不聊生。上方令我镇压学生,余不忍。李先生已遭迫害,余若不从,恐性命难保。罢了,罢了,不如归田,守一方净土。”
我看到这里,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原来张爷爷不是不想当县长,是不愿做伤天害理的事。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村里,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默默守护着我们这些孩子。
“柱子,你在这儿干啥?” 爹推门进来,看见我手里的日记和委任状,脸色一下子变了,“你从哪儿弄来的?”
“在张爷爷枕头底下找到的。” 我把东西递给爹,“爹,张爷爷是英雄。”
爹接过委任状,手也开始抖,他盯着上面的字,看了半天,突然红了眼眶,“老张啊老张,你这一辈子,藏得太深了。”
“爹,你知道这事?” 我问。
爹点了根烟,坐在椅子上,慢慢说起了往事。原来民国三十七年的时候,爹还是个民兵,负责在村口放哨。有一天夜里,张爷爷突然回来了,浑身是伤,还带着个布包。他找到我爷爷,说自己得罪了国民党,要在村里躲几天。我爷爷心善,把他藏在了后山的窑洞里,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捕。
“那时候我问他,为啥不跟国民党干了,他说‘当官不是为了欺压百姓,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做不到,我也不能跟着他们瞎混’。” 爹吸了口烟,烟圈飘在书房里,“后来解放了,有人来调查他的历史,他只说自己是个教书先生,从没提过当县长的事。他说‘那些都过去了,现在好好教书,比啥都强’。”
我看着爹手里的委任状,突然觉得它重千斤。张爷爷这辈子,活得太明白了,他放弃了风光,选择了平凡,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初心。
灵棚搭好了,就在张爷爷的院子里,黑布白幡,随风飘动。张爷爷的遗体放在灵堂中间,脸上盖着白布。村里的人都来祭拜,有老人哭着说 “张先生是个好先生”,有年轻人说 “张爷爷教我认的第一个字”。
我把委任状和日记放在灵前,用红布盖着。我想让张爷爷知道,他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的初心,我们都记住了。
晚上守灵的时候,我和爹坐在灵堂里,点着长明灯。爹给张爷爷倒了杯酒,“老张,你藏了一辈子的秘密,现在可以说了。你放心,你的后事,我们肯定办得风风光光的,让你走得安心。”
外面的风刮得很大,吹得白幡 “哗啦啦” 响,像是张爷爷在回应我们。我看着灵前的委任状,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像张爷爷一样,做个正直、有担当的人,不辜负他的教导。
天快亮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见张爷爷坐在枣树下,摇着竹扇子,笑着对我说 “柱子,你长大了”。我想跑过去抱他,可一伸手,他就不见了,只留下满院的枣香。
醒来的时候,爹已经在准备早饭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委任状上,金线闪闪发光,像是张爷爷的眼睛,温暖而坚定。
我知道,张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留在我们村里,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张委任状,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提醒着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初心,做个好人。
01
鸡叫头遍的时候,我就醒了。灵堂里的长明灯还亮着,火苗子一跳一跳的,把张爷爷的遗像照得忽明忽暗。遗像是前几年拍的,他穿着那件青布长衫,手里拿着本《论语》,笑得一脸慈祥。
我起身揉了揉眼睛,发现爹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根烟,烟灰都快掉下来了。我走过去,把烟从他手里拿出来,掐灭在烟缸里。爹这几天太累了,既要安排后事,又要接待来吊唁的人,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醒了?” 爹突然睁开眼,吓了我一跳,“去把锅里的粥热一热,一会儿村里的人该来了。”
“知道了。” 我应了一声,转身往厨房走。厨房就在堂屋旁边,里面飘着一股米粥的香味,是王婶昨天晚上煮的,说守灵的人得吃点热乎的。
我把锅放在灶上,添了点柴火,火苗 “噼啪” 地响。看着锅里翻滚的米粥,我又想起了张爷爷。以前我总在他家蹭饭,他煮的米粥特别香,里面会放些红枣和桂圆,说我正在长身体,得补补。有一次我问他,为啥不自己成家,他说 “我这一辈子,就跟书和孩子过了,挺好”。
“柱子,粥好了没?” 门口传来李大叔的声音,他扛着一捆香纸走进来,“镇上的亲戚来了,在村口等着呢,得先让他们祭拜一下。”
“马上就好。” 我盛了两碗粥,端到堂屋。李大叔已经把香纸摆好了,他接过粥,呼噜噜地喝了起来,“张爷爷的后事,县里的文化馆也知道了,说要派个人来看看,说不定还能给张爷爷评个先进。”
“真的?” 我眼睛一亮,“那太好了,张爷爷配得上。”
“那是自然。” 李大叔抹了抹嘴,“张爷爷教书育人一辈子,培养了多少大学生,咱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就是他教出来的。”
正说着,门口就传来了脚步声,一群人簇拥着一个穿中山装的人走进来。那人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手里拿着个笔记本。
“您好,我是县文化馆的,我叫刘建明。” 那人伸出手,跟爹握了握,“听说张开泰老先生是咱们县的老秀才,教书育人一辈子,我们想来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为老先生做个专题报道。”
爹赶紧把刘建明引到灵前,“刘同志,您快祭拜一下张老先生。他这辈子,不容易啊。”
刘建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转过身,“张老先生的事迹,我们都听说了,他确实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不知道他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我们想收集一下,做个展览。”
爹看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转身去书房把委任状和日记拿了出来。当我把委任状递到刘建明手里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这…… 这是民国时期的委任状?” 刘建明激动得声音都变了,他小心翼翼地翻开,“还是县长的委任状,这太有历史价值了!”
“刘同志,您别激动,这还有本日记,是张老先生写的。” 我把日记递给他。
刘建明接过日记,一页一页地翻着,眉头越皱越紧,后来眼睛都红了。“没想到啊,没想到张老先生还有这么一段经历。他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农村教书育人,这种精神,太可贵了!”
刘建明把日记和委任状还给我,“同志,这些遗物非常珍贵,我建议你们好好保存。我们文化馆会立刻整理张老先生的事迹,上报给县里,争取为他申请‘革命烈士’称号。”
“真能评上?” 爹激动地抓住刘建明的手,“那可太好了,张老先生在天有灵,也能安息了。”
“一定能。” 刘建明肯定地说,“张老先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坚持民族大义,拒绝同流合污,他的行为就是革命的行为。我们会尽快落实这件事,不会让英雄埋没。”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来帮忙做饭,院子里摆满了桌子。刘建明也没走,他拿着笔记本,挨个儿给村里的老人做采访,记录张爷爷的事迹。
王婶正在切菜,看见刘建明过来,赶紧放下菜刀,“刘同志,我跟你说,张爷爷可是个大好人。有一年大旱,村里的庄稼都枯死了,我家揭不开锅,是张爷爷把自己的粮食分给我们,他自己却吃野菜。”
“还有一次,村里的二娃子掉进河里,是张爷爷跳下去救的他。那时候张爷爷都六十多了,差点没上来。” 旁边的李大叔也插了一句。
刘建明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的。“这些事迹都非常感人,我们会把它们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张老先生的故事。”
下午的时候,刘建明要走了,他握着我的手,“小同志,张老先生的遗物就交给你保管了,一定要妥善保存,这是咱们县的宝贝。我们会尽快给你们答复,你们等着好消息。”
我用力点点头,“您放心,我一定保管好。”
刘建明走后,爹把我叫到一边,“柱子,张爷爷的这些东西,你要好好收着,不能弄丢了。这不仅是张爷爷的念想,也是咱们村的荣耀。”
“我知道。” 我把委任状和日记放进一个木盒子里,锁在张爷爷的书桌抽屉里,“钥匙我收好了,谁都拿不到。”
爹满意地点点头,“你张爷爷这辈子,最疼的就是你。他教你认字,教你做人,你可不能辜负他。以后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大学,像张爷爷教出来的那些学生一样,有出息。”
“我会的。” 我看着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我明白了,张爷爷教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当官发财,是为了让我们明事理,有担当。
晚上守灵的时候,村里的老人都聚在灵堂里,给我们讲张爷爷的故事。有个老人说,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是他带着村里的人躲进山里,躲过了一劫。还有个老人说,张爷爷会医术,村里的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他都能治好,还不收钱。
听着老人们的讲述,我对张爷爷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就像一棵老槐树,默默守护着我们村,为我们遮风挡雨,却从不求回报。
夜深了,老人们都走了,灵堂里只剩下我和爹。爹给张爷爷倒了杯酒,“老张,你听见了吧,村里的人都记着你的好。你放心,你的事,我们肯定给你办得妥妥的。”
我也给张爷爷倒了杯酒,“张爷爷,刘同志说了,要给你评革命烈士,以后你的故事,会被更多的人知道。你教我的字,我都记着,教我的道理,我也都记着。”
风从窗户吹进来,长明灯的火苗晃了晃,像是张爷爷在点头。我知道,他听见了,他一定很开心。
02
张爷爷下葬的前一天,县里传来了好消息。刘建明亲自开车来的,车停在村口,他拿着一个红色的证书,快步走进张爷爷的院子。
“好消息!好消息!” 刘建明一边走一边喊,脸上笑开了花,“张老先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了!县里的领导都很重视,明天会派代表来参加下葬仪式。”
爹和我赶紧迎上去,刘建明把证书递给爹,“这是革命烈士证书,是用红绸子包着的,下葬的时候,要放在张老先生的棺材里,让他带着荣誉走。”
爹接过证书,双手都在抖,他打开红绸子,里面是一本烫金的证书,上面写着 “革命烈士张开泰”,盖着县人民政府的大印。爹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他捧着证书,走到灵前,“老张,你看见了吗?你是革命烈士了!你这辈子的委屈,都值了!”
村里的人听说了这个消息,都跑来看热闹,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围着证书,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都带着自豪的表情。
“我就说张爷爷不是一般人,原来真是革命烈士!”
“这下好了,咱们村也出英雄了!”
“张爷爷在天有灵,肯定高兴坏了。”
王婶端着一盘子水果走进来,放在灵前,“张爷爷,你可是咱们村的骄傲。明天下葬,咱们一定让你风风光光的。”
刘建明看着热闹的人群,笑着对爹说:“明天县里的领导会来,还有电视台的记者,他们要采访张老先生的事迹,到时候咱们村可就出名了。”
“真的?” 爹激动地说,“那太好了,这都是托张老先生的福。”
“是张老先生自己争气。” 刘建明说,“他的事迹太感人了,不仅是咱们县的骄傲,也是整个地区的骄傲。我们已经把他的事迹上报给地区了,说不定还能评上省级革命烈士。”
晚上,村里的人都没走,大家在院子里搭起了戏台,请了镇上的戏班子,要给张爷爷唱三天三夜的戏。戏班子唱的是《岳飞传》,当唱到 “精忠报国” 的时候,全场的人都跟着鼓掌,声音震得屋顶都快塌了。
我和爹坐在灵堂里,听着外面的戏声,心里特别踏实。张爷爷这辈子,默默无名,现在终于得到了认可,这是他应得的。
“柱子,明天你作为张爷爷的晚辈,要代表家属发言。” 爹突然对我说,“你好好想想,该说点啥。要把张爷爷的精神说出来,让大家都记住他。”
“我…… 我怕我说不好。” 我有点紧张,我从来没在这么多人面前发过言。
“别怕。” 爹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就说你心里想说的话,把张爷爷教你的道理说出来,就像平时跟张爷爷说话一样。”
我点点头,回到书房,拿出张爷爷的日记,一页一页地翻着。日记里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张爷爷在跟我说话。我想起他教我认字的样子,想起他给我讲《三国》的样子,想起他跳河救二娃子的样子…… 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发言稿的提纲:先感谢大家来参加张爷爷的葬礼,然后讲述张爷爷的事迹,最后表达自己的决心,要像张爷爷一样做人。
写着写着,我就不紧张了。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发言,是在跟大家分享张爷爷的故事,分享我对张爷爷的思念。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村里就热闹起来了。县里的领导来了,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扛着摄像机,在院子里到处拍。刘建明忙前忙后,给领导介绍张爷爷的事迹。
下葬仪式开始了,首先是县里的领导讲话。领导拿着话筒,声音洪亮:“张开泰老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在民族大义面前,坚守初心,拒绝同流合污;他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教书育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领导讲完话,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是我发言,我走到话筒前,看着台下的人群,心里很平静。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今天我们在这里,送别张爷爷。” 我清了清嗓子,“张爷爷是我的老师,他教我认字,教我做人。他告诉我,做人要像柱子一样,立得稳,撑得住。他还告诉我,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事理,为了帮助更多的人。”
我拿出张爷爷的日记,“这是张爷爷的日记,里面记录了他的一生。他曾经是国民党的县长,却因为不愿镇压学生,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村里当教书先生。他这辈子,没享过福,却帮助了无数的人。”
“张爷爷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现在,张爷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他应得的荣誉。” 我举起手里的日记,“我向张爷爷保证,我会好好学习,传承他的精神,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不辜负他的教导!”
说完,我深深鞠了一躬。台下的掌声比刚才更热烈了,很多人都哭了,包括县里的领导和电视台的记者。
接下来是下葬环节,张爷爷的棺材被抬起来,上面盖着国旗,革命烈士证书放在棺材里。我们跟在棺材后面,慢慢往山上走。山上的路很陡,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把棺材磕着碰着。
到了墓地,棺材被放进墓穴里。我把张爷爷的委任状和日记也放了进去,“张爷爷,这些东西,你带着,它们是你的荣耀。”
填土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抢着动手,每个人都想为张爷爷做点什么。不一会儿,一座新坟就堆起来了,坟前立着块石碑,上面刻着 “革命烈士张开泰之墓”。
下葬仪式结束后,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我,“小同志,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张爷爷教出来的学生一样,有出息。” 我看着张爷爷的墓碑,“我还要把张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记住他。”
记者点了点头,“你是个好孩子,张老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下午的时候,县里的领导和记者都走了,刘建明临走前告诉我,电视台会在周末播放张爷爷的事迹,让我记得看。
我回到张爷爷的院子里,院子里的戏台还在,戏班子还在唱着《岳飞传》。村里的人都在院子里吃饭,说说笑笑的,气氛很热闹。
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柱子,你今天表现得很好,没辜负张爷爷的期望。”
“我只是说了我心里想说的话。” 我看着张爷爷的书房,“爹,我想搬到张爷爷的书房里住,我想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念想。”
爹点点头,“好,爹支持你。张爷爷的书都是宝贝,你要好好保管,有空多看看,别辜负了张爷爷的一片心意。”
我走进书房,打开窗户,阳光照进来,落在书架上,书架上的书闪闪发光。我仿佛看见张爷爷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毛笔,笑着对我说 “柱子,好好读书”。
我走到书桌前,坐下,拿起一支毛笔,蘸了蘸墨,在纸上写下 “初心” 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张爷爷教我的,也是他用一辈子践行的。
我知道,张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陪伴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会带着他的期望,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03
张爷爷的事迹在电视台播放后,我们村一下子就出名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有学生,有老师,还有很多记者。他们都想来看看张爷爷的书房,看看他留下的委任状和日记。
爹把接待的任务交给了我,他说我是张爷爷的晚辈,最了解张爷爷的故事。我每天都在书房里给来参观的人讲述张爷爷的事迹,从他考中秀才,到他在城里做官,再到他回村教书,每一个细节我都讲得很清楚。
有一天,一群学生来参观,他们都是县里重点中学的,戴着红领巾,很有礼貌。其中一个小女孩走到我面前,眨着大眼睛问我:“哥哥,张爷爷放弃县长的职位,回到村里当教书先生,他不后悔吗?”
我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他不后悔。张爷爷说过,当官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还不如回到村里,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将来有能力改变社会。”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哥哥,我长大了也要像张爷爷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着小女孩坚定的眼神,我心里很感动。张爷爷的精神,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张爷爷的书房里挤满了人。爹担心书房里的书会被弄坏,就找村里的人帮忙,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把张爷爷的部分书和遗物搬到棚子里展览。
王婶也来帮忙,她每天都给来参观的人倒茶倒水,还跟他们讲张爷爷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个记者问她,张爷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王婶想了想,说:“张爷爷最喜欢的就是看着村里的孩子读书,每次看到孩子们拿着书本,他都笑得特别开心。”
记者把这句话写进了报道里,标题是《老秀才的心愿: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这篇报道发表后,很多爱心人士都给我们村捐了钱和书,想帮村里建一所新的小学。
爹召集村里的人开了个会,大家都同意建小学,还决定把小学命名为 “开泰小学”,以此纪念张爷爷。
建小学的消息传出去后,县里的教育局也很支持,派了工程师来帮我们设计学校的图纸,还拨了一笔专款。村里的人都很积极,男人们去山上砍木头,女人们给工人做饭,大家都想为学校出一份力。
我每天除了接待来参观的人,就去工地帮忙。工地上很热闹,大家有说有笑的,都盼着学校早点建起来。有一次,我在工地上遇见了李大叔,他扛着一根大木头,累得满头大汗。
“李大叔,歇会儿吧。” 我递给他一瓶水。
李大叔接过水,喝了一口,“不累,一想到孩子们能在新学校里读书,我就浑身是劲。张爷爷要是看到这所学校,肯定高兴坏了。”
我点点头,“张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里的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现在他的心愿就要实现了,他肯定很开心。”
工地上的进度很快,不到半年,学校就建好了。新学校有五间教室,一间办公室,还有一个操场。教室的窗户很大,阳光能照进每一个角落。黑板是新的,桌椅也是新的,都是爱心人士捐的。
开学那天,村里热闹非凡。县里的领导来了,教育局的领导也来了,还有很多爱心人士。大家都来参加 “开泰小学” 的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上,首先是升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的人都站起来,唱着国歌,声音洪亮。接下来是揭牌仪式,爹和教育局的领导一起揭开了 “开泰小学” 的校牌,红色的校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然后是我发言,我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的孩子们,心里特别激动。“各位领导,各位乡亲,今天,‘开泰小学’开学了,这是张爷爷的心愿,也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愿。张爷爷教我们读书,教我们做人,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学校,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张爷爷的期望,不辜负大家的关爱。”
我说完后,台下的孩子们都热烈地鼓掌,他们齐声喊着:“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声音回荡在校园里,也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我知道,张爷爷的精神,会在这所学校里传承下去,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开学典礼结束后,孩子们都走进了教室,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堂课。我站在教室外面,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看到了张爷爷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
爹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柱子,你看,张爷爷的心愿实现了。这所学校,就是他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知道。” 我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们,“爹,我想留在村里当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就像张爷爷一样。”
爹惊讶地看着我,“你不打算考大学了?”
“我想先教孩子们读书。” 我说,“张爷爷说过,教育是最重要的。等村里的孩子们都有了基础,我再去考大学,学更多的知识,回来教他们更多的东西。”
爹点点头,“好,爹支持你。你要是当老师,张爷爷肯定会为你骄傲的。”
我走进教室,孩子们看到我,都热情地打招呼:“柱子哥哥好!”
我笑着点点头,走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张开泰” 三个字。“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个伟大的人,他叫张开泰,是我们村的老秀才,也是一位革命烈士。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村里,教了一辈子书,帮助了无数的人……”
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眼睛里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我知道,张爷爷的故事,会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会陪伴他们成长。
从那天起,我就成了 “开泰小学” 的一名老师。我每天都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认字,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把张爷爷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把张爷爷的日记读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辈,在默默守护着他们。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回到张爷爷的书房,整理他的书,擦拭他的砚台。有时候,我会坐在书桌前,拿起他的毛笔,在纸上写字。我觉得,张爷爷就在我身边,他在看着我,在鼓励我。
有一天,我在整理张爷爷的书的时候,发现了一封信,是张爷爷写给李先生的,没有寄出。信上写着:“先生,我已归田,教书育人,虽无高官厚禄,却也心安。我相信,总有一天,天下会太平,百姓会安康。到那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去您的墓前,告诉您这个好消息。”
我拿着信,走到张爷爷的墓前,把信烧给了他。“张爷爷,李先生听到您的话了,他肯定很开心。现在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康了,孩子们都能读书了,您的心愿都实现了。”
风吹过墓地的松树,发出 “沙沙” 的声音,像是张爷爷在回应我。我知道,他听到了,他一定很开心。
04
我在 “开泰小学” 当老师的第三年,考上了省里的师范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拿着通知书跑到张爷爷的墓前,哭着对他说:“张爷爷,我考上大学了,是师范大学,以后我就能教更多的孩子读书了。”
风把我的声音吹得很远,我仿佛看到张爷爷站在墓前,笑着对我点头。
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村里的人都来送我。王婶给我包了一袋子红枣,“柱子,到了大学要好好读书,别想家。这些红枣是你张爷爷院里的老枣树结的,你带着,就像张爷爷在你身边一样。”
李大叔给我塞了五百块钱,“柱子,这钱你拿着,在大学里别省着,吃好点,学好点。将来毕业了,记得回村里,村里的孩子们还等着你来教呢。”
爹拍了拍我的肩膀,“柱子,到了大学,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别忘了张爷爷教你的道理,做个正直、有担当的人。”
我点点头,把大家的话都记在心里。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去上大学,我带着张爷爷的期望,带着全村人的期望。
大学里的生活很丰富,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做义工,去山区支教,把张爷爷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有一次,我在山区支教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本,只能在教室外面偷听。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想起了张爷爷,就把自己的书本送给了她,还每天放学后给她补课。
小女孩很聪明,学得很快。有一天,她对我说:“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像你一样,教山里的孩子读书。”
看着小女孩坚定的眼神,我心里很感动。张爷爷的精神,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现在又在这个小女孩的心里种下了种子。
大学四年,我每年都拿奖学金,还被评为 “优秀毕业生”。毕业那天,我拿着毕业证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爷爷,想到了村里的孩子们。
我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毅然回到了我们村,继续在 “开泰小学” 当老师。当我回到村里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来接我,孩子们围着我,喊着 “柱子哥哥回来了”,场面特别热闹。
爹看到我,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拍我的肩膀。王婶给我做了一大桌子菜,都是我爱吃的。
回到学校后,我发现学校又有了新的变化。县里的教育局给学校配了新的电脑和投影仪,爱心人士捐了很多新的图书,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
我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我用电脑给孩子们播放教学视频,用投影仪给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有一天,我在给孩子们讲张爷爷的故事的时候,一个小男孩站起来问我:“老师,张爷爷的委任状现在在哪里?我想看看。”
我笑着说:“张爷爷的委任状和日记,现在保存在县博物馆里,那里有专门的展柜,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参观。等放假了,我带你们去看。”
小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太好了,我一定要去看看张爷爷的委任状,我要向他学习。”
放假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去了县博物馆。当孩子们看到张爷爷的委任状和日记的时候,都很激动。他们围着展柜,认真地看着上面的文字,听着我讲述张爷爷的故事。
有个小女孩看着委任状,小声地说:“张爷爷真伟大,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博物馆回来后,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复习,每次考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几年后,“开泰小学” 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有几个还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甚至有一个考上了省里的重点高中。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很激动,大家都说是张爷爷在保佑着孩子们。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张爷爷的墓前,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张爷爷,您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都很争气,他们考上了好学校,将来会有出息的。”
风把墓前的野花吹得轻轻摇晃,像是张爷爷在微笑。我知道,他看到了,他一定很开心。
这些年,我一直守在村里,守在 “开泰小学”。我把张爷爷的故事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听,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我知道,这是我对张爷爷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对全村人最好的回报。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写信的人是张爷爷当年教过的学生,现在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信中说,他一直记得张爷爷的教导,是张爷爷让他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他还说,他要捐一笔钱给 “开泰小学”,建一座图书馆,让村里的孩子们有更多的书可以读。
我拿着信,跑到张爷爷的墓前,把信读给他听。“张爷爷,您的学生有出息了,他没有忘记您的教导。他要给学校建图书馆,孩子们以后就能读到更多的书了。”
阳光照在墓前的石碑上,“革命烈士张开泰之墓” 这几个字闪闪发光。我知道,张爷爷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会继续守在村里,守在 “开泰小学”,把张爷爷的故事讲下去,把他的精神传下去,直到我老去的那一天。
05
图书馆建成的那天,村里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那位北京来的科学家也回来了,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小同志,谢谢你,谢谢你把张老师的精神传承下来。张老师当年教我的时候,就说我将来会有出息,现在我总算没辜负他的期望。”
我看着他,“前辈,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张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现在他的心愿实现了。”
科学家点点头,“张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当年我家里穷,买不起书本,是张老师把自己的书送给我,还每天放学后给我补课。他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揭牌仪式上,科学家发表了讲话,他讲述了自己和张爷爷的故事,讲述了张爷爷对他的影响。他说:“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捐建这座图书馆,就是为了纪念张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像我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台下的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知道,张爷爷的精神,正在通过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书馆里摆满了各种图书,有童话书、科普书、历史书,还有很多张爷爷当年留下的线装书。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里总是坐满了人。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个小男孩,他正在看一本《岳飞传》,看得很入神。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本书好看吗?”
“张爷爷也是英雄。” 我说,“他虽然没有像岳飞一样上战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百姓,守护着孩子们。”
小男孩抬起头,看着我,“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像张爷爷一样,做一个英雄。”
我笑了,“只要你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英雄。”
日子一天天过去,“开泰小学” 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邻村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五间教室,扩大到了十间,还增加了音乐室、美术室和实验室。
我也从一个年轻的老师,变成了学校的校长。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知道,这是张爷爷对我的期望,也是全村人对我的信任。
作为校长,我始终坚持张爷爷的教育理念,不仅教孩子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去张爷爷的墓前祭拜,听村里的老人讲张爷爷
来源:智慧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