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迅速上演,自8月末创下339.8港元/股的历史高位后,其股价在两个多月内断崖式下跌,截至11月7日收盘,股价报204.8港元/股创阶段新低,较高点回撤幅度达40%,市值蒸发超1800亿港元,妥妥“腰斩”。
两个多月时间暴跌40%,市值蒸发超1800亿。
泡泡玛特,到底发生了什么?直播间的对话或许是答案:
“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
“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凭借盲盒经济风靡全球的潮玩巨头,自2024年2月触底后开启疯狂上涨模式,最大涨幅超20倍,市值一度突破4500亿港元,成为新消费领域的现象级企业。
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迅速上演,自8月末创下339.8港元/股的历史高位后,其股价在两个多月内断崖式下跌,截至11月7日收盘,股价报204.8港元/股创阶段新低,较高点回撤幅度达40%,市值蒸发超1800亿港元,妥妥“腰斩”。
作为港股新消费板块的“明星股”,泡泡玛特的股价走势曾书写了资本市场的传奇。
2024年2月,受行业低迷与业绩承压影响,其股价跌至15.7港元/股的阶段性低点,随后凭借IP热度回升与海外市场扩张,开启了长达一年半的慢牛行情。
2025年8月末,泡泡玛特股价飙升至339.8港元/股,较低点涨幅高达20倍,市值一度突破4500亿港元,吸引了12.37万投资者加入,成为公募基金的重仓标的之一。然而,巅峰之下暗藏隐忧。8月下旬开始,泡泡玛特股价突然掉头向下,呈现出“跌跌不休”的态势。
11月6日,一场意外的“直播事故”更是成为股价暴跌的“催化剂”。当日,泡泡玛特抖音官方旗舰店直播时,工作人员的不当言论引发轩然大波——面对原价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一名工作人员直言“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接话“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这番对话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消费者质疑其产品定价虚高、缺乏诚意,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热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
11月7日,泡泡玛特股价应声大跌5.88%,报收204.8港元/股,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超1800亿港元,高位追入的投资者被套牢,昔日的“造富神话”沦为“亏损陷阱”。
令人费解的是,泡泡玛特股价暴跌的同时,其业绩表现却堪称亮眼。
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泡泡玛特整体营收同比增长245%—250%,其中国内收入同比增长185%至190%,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65%至370%,海外市场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盈利能力强劲,成长势头迅猛,完全符合高成长企业的特征。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公募基金的持仓变动更能反映机构对其未来的态度。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重仓持有泡泡玛特的基金数量从二季度末的286只降至180只,基金重仓持股数量从6333万股降至4382万股,降幅约31%。
其中,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广发价值核心以及中欧互联网先锋等多只知名基金,纷纷在三季度将泡泡玛特卖至前十名开外,选择用脚投票。机构的减持并非毫无缘由,市场对其业绩可持续性的担忧从未消散:
首先,爆款IP依赖症成为最大隐患。LABUBU作为公司的核心IP,其相关产品销量占据公司营收的较大比重,但近期该IP产品的二手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反映出市场热度有所降温。若后续缺乏新的爆款IP接力,公司业绩增长可能面临瓶颈。其次,盲盒模式的争议不断。随着监管部门对盲盒行业的规范加强,以及消费者新鲜感的消退,盲盒模式的增长天花板逐渐显现,市场担忧其商业模式的长期生命力。不过,也有部分机构对泡泡玛特持乐观态度。三季度内,仍有70只公募产品选择加仓泡泡玛特,且多只基金将其列为头号重仓股。机构之间的分歧,也使得泡泡玛特的投资价值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作为潮玩行业的龙头企业,泡泡玛特的成功源于其对“情绪价值”的精准把握,通过盲盒这种独特的销售模式,激发消费者的收藏欲与好奇心,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但这种建立在潮流文化与情绪消费之上的商业模式,天生具有不稳定性。
尽管泡泡玛特已经构建了相对成熟的IP矩阵,除了LABUBU,还有DIMOO、MOLLY等知名IP,但目前来看,尚未有新IP能够完全替代LABUBU的核心地位。
此外,盲盒模式的争议也日益加剧。部分消费者认为,盲盒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的问题,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引发社会关注。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盲盒行业的发展空间可能受到限制,这也给泡泡玛特的未来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当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如何摆脱对单一IP的依赖、提升业绩可持续性、应对市场竞争与监管压力,成为其必须解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IP深耕与全球化布局将是其破局的核心方向。
【结语】
从20倍大牛股到市值蒸发1800亿,泡泡玛特的股价暴跌给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情绪与潮流可以成就一家公司,也可以摧毁一家公司。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唯有深耕IP、拓展全球、敬畏市场,才能在潮起潮落的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
后续能否企稳,拭目以待。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