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4日清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汽笛长鸣——仅下水11个月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五艘拖船牵引下解缆出海,开始首次航行试验。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全球首装电磁弹射系统的“平甲板巨舰”一经亮相,便用“中国速度”把世界拉回冷
2025年11月14日清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汽笛长鸣——仅下水11个月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五艘拖船牵引下解缆出海,开始首次航行试验。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全球首装电磁弹射系统的“平甲板巨舰”一经亮相,便用“中国速度”把世界拉回冷战后最激烈的海军竞赛赛道:从船坞成型到试航不到一年半,建造周期仅为同吨位航母的40%,造价或仅为其四分之一,却可搭载32架隐身无人机+歼-35有人机,被外媒直呼“还没服役就已形成威慑”。
一、速度即威慑:15个月船坞周期的工业奇观
2023年9月船坞才交付,2024年12月27日舰体下水,2025年11月14日即出海试航——四川舰把4万吨级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压缩到15个月,比美国“美利坚级”同吨位两栖舰缩短近一半,更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船坞周期(约6年)的1/4。
“快”的背后是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杀手锏:
1. 模块化巨型总段建造——舰体被拆成260余个10米×12米超级模块,同步预制、同步舾装;
2. 数字化孪生调试——下水前就完成80%电缆、管系、电磁弹射轨道的“虚拟联调”,码头舾装期由通常的18个月压至8个月;
3. 军民融合供应链——电磁弹射、阻拦装置直接移植福建舰成熟货架产品,配套民企从“图纸确认”到“设备到货”平均周期仅42天。
正如外媒评论:“当别国还在为航母预算吵架时,中国已把‘4万吨级’做成可复制的‘饺子’。”
二、技术即规则:全球首艘“无人机航母”颠覆海战范式
四川舰的最大杀器并非吨位,而是首次在两栖舰上植入“福建舰同款”电磁弹射+拦阻系统,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型能满载起飞固定翼隐身无人机的“两栖航母”。
1. 舰载机组合
主力:24~32架攻击-21隐身无人战斗机(载弹2 t、作战半径1500 km),可蜂群饱和攻击,也可充当歼-35的“忠诚僚机”;
有人机:4~6架歼-35(满油满弹弹射起飞)+ 2架空警-600舰载预警机(试验型),赋予编队有限制空与早期预警;
直升机:直-20、直-8C共8~10架,维持传统垂直登陆与反潜能力。
2. 作战样式
近海两栖:无人机先行“踹门”摧毁岸防火力,直升机+气垫艇实施立体登陆,实现“零滩头”智能登陆;
远洋制海:歼-35夺取局部制空,攻击-21前出500 km猎杀敌方驱逐舰、补给舰,形成“低成本消耗战”;
航母备份:战时若福建舰受损,四川舰可接收其舰载机,充当“应急跑道”,大幅提升航母编队冗余度。
三、数量即质量:5年可造6艘的“下饺子”节奏
得益于低成本+短周期,076被海军定位为“可承受战损”的高弹性平台。据外媒推算,沪东中华现有船坞可同时容纳2艘076并行建造,若进入批量节奏,年均交付1.5艘毫无压力;5年内形成4~6艘076+3艘航母的“双航母群”完全可行。
对比美军:
“美利坚级”单舰造价约35亿美元,076仅约8~9亿美元;
美国船厂同船台年均交付0.6艘两栖舰,中国可达1.5艘;
美军F-35B短垂起降无法满油满弹,攻击-21则通过电磁弹射实现“满配”起飞,综合作战效能提升50%以上。
四、战略信号:试航当天“直播”警告意味浓厚
与以往“低调海试”不同,四川舰14日出港由央视新闻全程航拍,舰体横幅“奉命出征犁浪深蓝试我锋芒初露,向战而行淬炼本领誓保海疆安宁”几乎以直播形式对外展示,被解读为对日本右翼政客“台海有事即出兵”言论的强硬回应。日媒《读卖新闻》当天即发表评论:“中国用一艘‘无人机航母’告诉外界,台海冲突不再只是航母对决,而是蜂群无人机的饱和时代。”
五、还没服役就已改变游戏规则
从下水到试航仅11个月,四川舰把“建造速度”本身变成了一种战略威慑:它让潜在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第一岛链”内的兵力部署——原来设想的“摧毁中国2~3艘航母即可锁定胜局”如今必须加上“可能还有4~6艘076无人机航母”。
正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最新评估指出:“当中国能在18个月内交付一艘可弹射隐身无人机的4万吨战舰时,西太兵力计算器必须重写了。”
四川舰的首次试航,只是中国“无人化分布式海战”时代的一声开场锣。2026年底该舰正式服役后,若形成4艘以上规模,中国海军将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航母+无人机母舰”双轨制打击体系——既能在远洋与超级航母正面抗衡,又能在近海以低成本蜂群消耗对手。
速度即威慑,数量即质量;当“4万吨巨舰”也能像056护卫舰一样“下饺子”时,世界海权格局的变量,已不只是航母,而是一艘还没服役就让对手熬夜重算兵棋的——四川舰。
来源:激情澎湃一点号1
